37.麦克莱兰定理:权力激励的目的,是使人感到有权力
内容:权力激励的目的,是使人感到有权力。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D·麦克莱兰
对企业来说,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就体现为员工对企业的所有、使用和经营管理关系及权利,以其意志能够影响和支配企业的各种活动。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员工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企业也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思想,必须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共同下功夫。精神上的归属意识产生于全身心地参与。当员工认识到他们的努力能够发挥作用,认识到他们是全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时,他们就会更加投入。要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还必须让他们在经济上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员工的归属感首先来自待遇,具体体现在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上。衣食住行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买房、买车、购置日常物品、休闲等都需要金钱,这都依靠员工在公司取得的工资和福利来实现。在收入上让每个员工都满意是一项比较艰难的事情,但是待遇要能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留住人才。因此,待遇在人才管理中只是一个保证因素,而不是人才留与走的激励因素。
一部分人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他们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工资待遇,他们更注重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与个人价值体现,以及自己未来价值的提升和发展。个人价值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基本素质、交涉能力等,领导者提供机会帮助员工增强以上能力,是企业增强魅力、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增强员工归属感还需要特别注重每个员工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这样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领导者应该尽可能考虑员工的兴趣和特长所在。擅长搞管理的,尽可能去挖掘、培养他的管理能力,并适当提供管理机会;喜欢钻研技术的,不要让其去做管理工作。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平等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无论是什么人,领导的“红人”也好,普通员工也罢,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员工就会在心理上感受到待遇的平等,心灵上也就得到了满足。
案例说明:
在联合经营钢材公司,拉塞尔·梅尔恪尽职守地行使领导职权。他总是讲实话,把所有情况公开,与员工同甘共苦,并且总是让员工看到希望。他深信,这是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佳方法。
梅尔知道,为使员工充分施展才能,必须让他们懂得怎样以雇员又是主人的姿态自主地、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为实现这一愿望,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把所有信息、方法和权力都交到那些最接近工作、最接近客户的员工手中。他深信,如果他能够使所有员工都感觉到他们对公司的经营情况担负着责任,那么,公司的一切,无论是员工信心还是产品质量都会得到提高。他说:“如果钢材是由公司的主人生产的,其质量肯定会更好,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客户要求、为客户提供具有世界一流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我们这些既是公司的员工又是公司的主人的人才能保住稳定的工作,才能使我们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梅尔清楚,要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必须开创一个员工充分参与合作的新时期。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钢材行业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特殊钢厂不断涌现、获得高额利润的产品不复存在的环境下生存下去。要想获得成功,梅尔说,“我们必须采用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来为所有员工创造为公司的兴旺发达贡献全部聪明才智的机会。”
联合经营钢材公司理事会的人员结构体现了梅尔的观点:其中4位理事是由工会指派的,3位来自管理部门,包括梅尔本人和另一名拿薪水的员工。
然而,让员工明白他们应怎样为公司的兴衰成败承担起责任并非一帆风顺。把钱留下,买些股票,雇员就成了股东,但他们对这样做到底意味着什么却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很多员工都表示他们愿意负更多的责任,愿意进一步参与公司的事务,但是他们就是不承担他们各自的义务。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人,什么是依赖别人的孩子都搞不清楚。
我们很多人天生就有一种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照料的欲望,希望有人保护,使我们免受那种社会残酷竞争的侵扰。作为对这种保护的回报,我们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别人,依赖别人,忠实于别人,心甘情愿地放弃支配权。所以,即使员工表示打算负更多的责任,愿意参与决定公司前途命运的决策工作,他们也往往不愿自始至终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因为他们既害怕失败,又担心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就会踟躇不前。梅尔明白这种心理。
“我们大家都是环境的产物,”梅尔说,“假如你在一种环境中工作了30年,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事都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做的,可突然某个人来了,并对你说,这里的一切都需改变。这时,你也会困惑。你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虽然我是主人,你却想让我一周来这里工作40个小时?你的意思是说我还得干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工资?那么我当主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见过的主人没事就到酒馆去喝啤酒,想走就走。’”
所以,梅尔还必须设法让员工明白当主人应做些什么,使他们的思维轨道从“好了,那是他们的问题”转换到“我即是公司,所以,这事最好由我来处理”的轨道上来。
联合经营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在有双重身份,一种身份是雇员,另一种身份是公司的主人。虽然这两种身份不同,但每一种身份都会对另一种起促进作用。
38.阿什定律:徒有责任而没有权力,会摧残一个人的自尊
内容:徒有责任而没有权力,会摧残一个人的自尊。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M·K·阿什
阿什定律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要承担责任,每个员工都可以对分内的事情做出决定,不必事事上报。而总裁只负责对政策的执行进行观察、监督、推进。其目的是让每个员工可以在这个由公司管理者搭建的“V型”无限空间里,自由发挥,释放自己的工作热情。而员工一旦得到信任与重视,就会为企业发展提出好建议,就会使自己甚至是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卡尔松总裁对此的解释是:“人人都想知道并感觉到他是别人需要的人。”“人人都希望被作为个体来对待。”“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任何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承担责任的;反之,任何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回避责任的。”
管理大师德鲁克预言,“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而今,他的预言已得到证实,在中国以海尔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企业,已经证实了德鲁克观点的超前和准确。实践证明,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向“扁平化”转变,已成为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德鲁克预言中的“扁平式结构”就是倒立的“金字塔”管理模式。
案例说明:
有个美国商人叫佩提,这一天他接到通知要乘飞机从斯德哥尔摩到巴黎参加地区会议。阿兰德机场是斯德哥尔摩也就是瑞典的国际机场,而阿兰德机场距离斯德哥尔摩市70公里,当佩提先生到达机场后,一摸口袋,脸变了颜色,发现没带飞机票。众所周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航空公司规定都是一样的,没有机票是不能够办理登机手续的。正在这个时候北欧航空公司的一位小姐款款走来说“先生,有什么可以帮您吗?”,佩提显得很不耐烦,说:“你帮不了!”,可是小姐还是笑眯眯的说:“您说出来或许我能帮助你。”佩提说他没带飞机票,没想到那位小姐说:“您没带飞机票呀,这事很好办,您先告诉我机票在哪?”他说在XX饭店411号房间,小姐给了他一张纸条,让他拿着先去办登机手续,剩下的事情由她来处理。佩提先生到了登机的地方很顺利就办好了手续,拿到了登机卡,过了安检,到了候机厅。当飞机还有十分钟就要起飞的时候,那位小姐把机票交给了他,佩提先生一看果然是自己落在饭店的机票。那么这位小姐是怎么拿到机票的呢?她拨通了饭店的电话后是这样说的:“请问是XX饭店吧,请你们到411号房间看看是否有一张写着佩提先生名字的飞机票?如果有的话,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用专车送往阿兰德机场,一切费用由北欧航空公司支付。”是什么原因让她这样做呢?就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因为它把权力充分的赋予了一线工作人员。
39.洛克定律:当目标既是指向未来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内容:当目标既是指向未来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提出者:埃得温·A·洛克
成功的管理者关注成员的个人目标,洞察其深层次基础,运用充分的倾听、征询、尊重、说服及个人魅力等等能力和技巧,从而将个人目标转化为群体目标。对未来的目标能有个清晰、明确的看法,是现代管理者的远见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绝对是不能缺少的。因为远见能够决定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它能描绘出未来前景的具体样子,来点燃人们的工作热情,驱使人们不断地向前进取。
一般而言,团队远景规划描绘的是团队未来发展的蓝图,即团队前进的方向、团队的定位及将要占领的市场位置及计划发展的业务能力,是团队最终希望实现的美好前景。在未来的5~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团队究竟要成为什么类型的团队?在团队决定进入的业务领域究竟要占领什么样的市场位置?团队管理者对这两个问题的清晰回答就构成了团队的远景规划。明确的团队远景规划是制定战略的前提条件。如果团队前进的方向尚不明确,也不明确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建立哪些能力,那么团队战略制定及经营决策便缺乏明确的指导,就像在黑暗的大海中航行的轮船缺乏灯塔一样,因而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一个成功地、优秀的、伟大的管理者,在进入企业的开始,必须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和企业确立目标,清晰地感受自己的责任。管理者应当能够看得够远、看得够清楚,而且能在惊涛骇浪之中、雾气迷茫之时挺身站立,迅速做出决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带领大家奔向目标,奔向胜利。
案例说明: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讲到,中层经理一旦进入松下,就会被告知松下未来20年的远景是什么。首先告诉他松下是一个有远景的企业;其次,给这些人以信心;第三,使他们能够根据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制订自己的生涯规划,使个人生涯规划立足于企业的发展愿景。
在松下公司刚刚创业不久,松下幸之助就为所有的员工描述了公司的愿景,一个250年的愿景,内容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