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学会忘了 > 第5章 当朗朗乾坤偏偏让你颠沛流离(第2页)

第5章 当朗朗乾坤偏偏让你颠沛流离(第2页)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在地上,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猕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猕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全都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也不剩了。

年轻时,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理智判断,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猕猴只是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等到后来,终将发现所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耽误了更远大的前途;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

让我们从猴子悲剧中吸取一个教训,牢牢记住:该松手时就松手。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去承受大喜大忧,也用不着承受大富大贫,只可惜世人们都不知道去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平凡生活,为名利终日忙碌,四处奔波,他们所获得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所产生的忧愁却是真正的忧愁,从这一点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值得羡慕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

人在宁静之中心绪像秋水一样清澈,可以见到心性的本来面貌。在安闲中气度从容不迫,可以认识心性的本原之所在。在淡泊中意念情趣谦和愉悦,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体味。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淡;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亦觉万状苦愁。”这段话所说的是,人生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追求。清闲自在,喜欢坐就坐,喜欢躺就躺,随心所欲,在这种状态下,虽然穿的是粗衣,吃的是淡饭,但仍然会觉得心情有平静,不会为一些日常凡俗之事而牵挂;相反,那些患得患失、忧患和烦恼缠身的人,成天奔忙着一些烦忧之事,这些人虽然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也会觉得心中痛苦万状。

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也就是“清心”。从心理学上说,清心就是一种没有“心机”的心理状态。它是与“有心”的生活态度相对的。清心就是不动情绪,不执著,恬淡而自得,根据自己的本真去待人处事。

因此,清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一种生活之道。如果用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观点来衡量,清心的人格层次远在德、仁、义之上。它是人生修炼达到神圣功化以后,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孕育着童真,清心中孕育着活力,清心中孕育着快乐。

《菜根谭》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只要自己的身心处于安闲的环境中,对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就不会在意;只要自己的心灵保持安宁和平静,人世的是非与曲直都不能瞒过你。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也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下。这时如果能达到佛家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在洪应明看来,佛家所谓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也就是指人生要韶达淡泊,降低欲望,这样就会把生活中的是非利害与荣辱得失看得轻一些,而生活的快乐则会体验得多一些。洪应明也多次提到,人需要静观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这样就会客观地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人间的种种现象也才能尽收眼底。

我国国学大师林语堂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利用假期出外旅游。他们从纽约南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发现在这人烟稀少的小山旁边,有一个小木屋。

夫妻二人走到小木屋前,看见门前坐着一位老人。年轻丈夫上前一步问道:

“老人家,你住在这人迹罕至的地不觉得孤单吗?”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老人回答道。停顿了一会,老人接着说:

“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时,那一片片植物的叶子,包藏着生命的无数秘密;我凝望蓝色的天空,看见那云彩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到溪水的淙淙声,就象有人在向我作心灵的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我从它的眼神里看到了纯朴的忠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回到家中,尽管他们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是蓬乱的,但是,他们的嘴唇上却挂着微笑;此时,当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一声‘爸爸’,我的心就会像喝了甘泉一样甜美。当我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难和忧悉的时候,这双手总是支持着我。我知道,上帝总是仁

慈的。”

老人见年轻夫妇没有作声,于是,又强调了一句:“你说孤单?不,不孤单!”

这位老人的生活看起来是平淡的。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凡夫俗子,他们总期盼着过一些平淡的日子。平淡,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自然要取;不属于我,即使是千金、万金也不为其动。这就是平淡。定于平淡的生活,并能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自处,这样的人,于自己,就像云彩一样的飘逸;于他人,就像湖泊一样的宁静。这就是一种清心的境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