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廉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
◎延伸阅读:唐伯虎画扇
唐伯虎曾在扇庄画扇,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一天,有个人来请唐伯虎画扇,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真够难为人的。可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沙漠中间是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山下林茂路弯。那人一看,扇面快要满了还没见一只骆驼,得意地笑了。心想:看他咋画得下一百只!只见唐伯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前半身被山崖挡住了;在山的右侧,又画了一只骆驼的前半身。唐伯虎把笔一搁,那人急了,说:"不够一百只呀!"唐伯虎又拿起笔来,在画旁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那人一看,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又是一个专难为人的人。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青藤画派的鼻祖--徐渭
大事记: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是青藤画派之鼻祖。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徐文长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
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后为好友张元忭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徐渭有其率真的愤世疾俗性格。山阴知县高云要调到宁波去做知府了。这可不得了,全县所有的土豪劣绅都来送行,有的送挂轴,有的送彩旗,有的送食品,有的送金银。徐文长闻讯后,送了一幅轴子,上面写着五个大字:"青天高一尺"。高知县洋洋得意地把徐文长赠的轴子高挂在堂前。有些人很气愤,徐文长竟给这种贪脏枉法的官僚捧场。有的还特地去责问他。徐文长大笑道:"因为我们山阴县的地皮被他刮低了一尺,所以我才给他写上青天高一尺五个大字!"大家听他这么一说,这才恍然大悟,都放声大笑起来。徐文长的话传到高云耳朵里时,他已经在宁波任知府了。这位高知府只好红着脸,把高高挂在堂前的这幅轴子取下来。
明代的写意花鸟画,在风格与技法上,较前代有提高,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高潮。而徐渭就是明代花鸟画坛的一朵奇葩。
◎延伸阅读:徐文长智慧故事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戏剧界的宗师--汤显祖
大事记: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剧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他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后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一五七七年,汤显祖进京会试时。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为了自己儿子及第,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也为儿子的政治前途建立后援基础。结纳前来赶考的天下名士,一来显示自己礼贤下士,二来可把应考的精英收在自己旗下,三来又能陪衬出自己儿子这一榜都是高才士,让天下人无话可说。张居正罗致的就有汤显祖及其好友沈懋学,显祖拒绝了邀请,而沈懋学则成了相府贵客。放榜的结果是,显祖名落孙山,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这段经历,对汤显祖当然是打击,但同时也是重要的人生启示。为了维护自己的主体尊严,难免要付出沉重代价,尝到苦果。
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四度进京会试。张居正的三儿懋修也参加这次会试,又来邀请显祖了,而且一再到旅邸来拜访。张府再三垂青,礼数不可谓薄,然而显祖却避开接触的机会。张府再次罗致,而汤显祖不但不答应,还说了"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这样的话,标榜了自己人格的清高。这一次放榜,显祖仍旧落第,张懋修以一甲一名赐进士及第,独占鳌头,荣登状元高位。张居正的长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进士之列。
他早年曾追随著名哲学家罗汝芳,在南京学习期间,敬仰杰出思想家李贽,并同他一道出游。他还同反对理学的僧人和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邹元标交往密切,受他们的影响,汤显祖思想上日渐成熟。后来汤显祖在南京上任时,便毅然向神宗皇帝上奏,弹劾奸臣,后被贬到广东、浙江做县令。在浙江他仍然反对宦官,弹劾奸臣,最后一次冒犯龙颜,只得去官归里,从此由官场走向剧场。
汤显祖归隐故里临川,开始专心从事戏剧创作,归隐当年,就创作了《牡丹亭》,此后三年,又连续完成了《南柯记》、《邯郸记》,加上早年所作的《紫钗记》,被誉为东方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杰出剧作--《临川四梦》诞生了。
汤显祖晚年生活凄凉悲苦,1616年,他终于走完了他充满艰辛的人生之路,但他的《临川四梦》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一代宗师地位。
◎延伸阅读:汤显祖花香疗疾
据说我国明代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因日夜勤奋于写作剧本,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他请了当地一位名医叶半仙诊治。叶半仙诊断后,笑日:"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的百草园来走走,不过半年,自会痊愈。
一日,汤显祖为构思一个剧本,感到头痛,便去叶半仙的百草园散步。百草园有上千种药草,花开满园,四处飘香。当他踱步走进一个小巧玲珑的牡丹亭,只见四周正盛开着万紫千红的牡丹花,那清新的芳香,使他顿感头脑松弛,舒适,一会儿,便依栏甜睡了,一个美好的梦幻,也悄悄进入他的甜睡之中。
他梦见一身穿红衣的美貌女子来到他身旁,说:"是我治愈了您的脑病,您为什么不把我写进您的剧本中呢?"四周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喧嚷说:"治好汤大人的病,岂止是你一人的功劳?还有我们呢:"汤显祖大惑不解,忙问:"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姑娘们都纷纷自报:我叫芍药,我叫槟榔,我叫芙蓉……还有一个挺着大肚皮的姑娘,低声说:"我名叫大腹皮。"她的话立即引起众姑娘们的一阵哄笑,人群中站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头,大声说:"诸位有什么好笑!她爱石榴,已结成夫妻。为他俩作月老的,就是我汤显祖醒后,感到头一点不痛了,并把梦中的奇遇讲述给叶半仙听。叶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园中的鲜花药草姑娘们治好了你的头痛病哩!"汤显祖点头称是,感触颇深,以此题材创作一个剧本《牡丹亭》。
扬州画派代表--郑板桥
大事记: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并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郑燮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扬州府兴化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在他3岁时,他的母亲就生病去世了。万幸的是,他的养母一直陪伴着他,给他以母爱。
郑板桥的少年时代,在家里受过了启蒙教育。17岁时,离家到真州去读书。20岁时,跟随本乡先辈陆种园学习填词,同时结交了许多喜欢诗画的朋友。
23岁时,郑板桥结了婚,生有两男一女。生活的日益困苦,迫使郑板桥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谋生。起初,郑板桥在真州教馆,即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但他对教馆生活十分不满,感到痛苦和羞辱。的确,这是一个低贱的、傍人门户的、像坐牢一样的差事,而且收入很少。郑板桥就这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有时郑板桥满怀热望地出去借债,但刚走到中途就已觉气馁,等真正见到对方,往往遭遇冷言冷语,借钱的话则没法出口,只好打道回府。妻子拿出自己旧日的钗簪衣物,送进当铺,换回一点点粮食。就在全家最窘迫的时候,郑板桥最心爱的儿子死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郑板桥3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中生活更加困苦,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不断有人上门讨债。为了生存,郑板桥不得不决定辞馆出游,以卖画谋生。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44岁的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