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提到了关羽红脸的来历。东汉末年,蒲州(今山西省运城一带)新任太守熊虎,纵容儿子熊祥强抢民女张鸾姣。张父到县衙告状,被县令苗信打出堂来。当申冤无门,走投无路时,巧遇关羽。关羽好打不平,奔进公堂辨理。熊祥勾结苗信,为非作歹,还威胁关羽,关羽一怒之下,当堂打死熊祥,杀死县令和太守,火烧衙署,砸烂牢门,救出张鸾姣和其他犯人,自己却亡命江湖。他经过圣母庙时,在庙旁泉水里洗了个脸,立时脸变成丹红色。
抗金名将--岳飞
大事记:岳飞一生坚持抗金,他的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岳飞(1103~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岳飞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当时,我国东北女真贵族建立的金朝日渐强大。1127年,金兵灭掉了北宋。金兵的侵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抗。早在北宋灭亡以前,岳飞就应募从军,参加抗金斗争。他英勇善战,立过很多战功。南宋建立后,岳飞以下级军官身份,上书反对宋高宗南迁,要求北伐。不料这次上书触怒了主和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于是,岳飞就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张所问他说:"听说你作战非常勇敢,你自己衡量能对付多少敌人?"岳飞回答说:"用兵不能单靠勇敢,首先要靠谋略。"张所很赏识他,任命他为中军统领,不久又升他为统制。
金军南侵时,岳飞转移到江南,在宜兴一带收编散兵,组成一支能单独作战的队伍。1130年,金兵从建康准备渡江北返。岳飞正驻扎在建康附近,主动向金兵发动攻击,打了一个大胜仗,乘胜收复了建康。1134年,岳飞又主动出击,连战连捷,收复了襄阳等六郡。他也以战功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
那时候,岳飞带领的军队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遭到敌人袭击时一点不慌乱。金兵非常惧怕岳家军,他们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见岳家军声威之高了。
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带兵进入河南,坚决反击。他把大本营驻扎郾城,一面派兵收复颍昌、郑州、洛阳等地,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抗金义军作战。金将完颜兀术探听到岳飞在郾城的兵力不多,就率领一万五千骑兵向郾城进攻。金兵以披着重铠的"铁塔兵"列在正面,左右两翼布列骑兵,叫"拐子马",准备夹击。岳飞命令将士们手执刀斧,冲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腿,杀得金兵人仰马翻,歼灭了这支骑兵。这就是有名的郾城大捷。后来,完颜兀术集合十二万军队再来进攻,又被岳飞打得大败。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
◎延伸阅读:与岳飞有关诗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刚烈英雄--文天祥
大事记:文天祥所处时代为南宋时期,朝政极端腐朽黑暗。文天祥从小就喜欢读书,景仰历史上的爱国志士,父亲也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国政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到南宋末年,文天祥已是朝廷重臣,在危难之中,他虽想力挽狂澜,却已无力回天。虽然他没有延续南宋朝廷的寿命,但仍作为一位宁死不屈、英勇善战的忠贞刚烈之士而被载入史册。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1274年,元朝开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亡宋朝的战争,国家危在旦夕。1275年,文天祥在赣州变卖家产作为军饷,组织起一支二万多人的军队,开到临安"勤王"(注:当皇帝有难的时候,各路军马纷纷救援,其行为便称为"勤王")。由于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勤王军主力一直没得到与元军决战的机会。当时,四岁的恭帝在位,临朝的谢太后决心投降。文天祥不但反对无效,还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到元营进行谈判。他在元军的大营和元丞相伯颜谈判,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坚持要求元军退兵。元军当即将文天祥扣留下来。元军要把他带到北方,船走到镇江的时候,他逃脱了虎口。虽颠沛流离、几经生死,但是他还是始终不忘报国之志。
后来,文天祥不幸战败被俘,投降元朝的张弘范劝说文天样投降,文天祥写了《过零丁洋》诗作为答复。在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威逼利诱下,文天祥也不为所动。
南宋灭亡以后,张弘范又来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对他嗤之以鼻。到了元朝的大都以后,南宋的前丞相留梦炎和被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前来劝降,也碰了一鼻子灰回去了。在这以后三年当中,他一直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监狱中。在此期间,他读到投降元朝的胞弟和在监狱中的妻子儿女的来信,但文天祥没有被百般的恐吓吓倒,没有被各种利诱迷惑,高尚的爱国气节矢志不渝。
不久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延伸阅读:"待御桥"的传说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
民族英雄--郑成功
大事记: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颂和爱戴,被尊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1624~1662),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日本河内浦,父亲郑芝龙是贩运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富商,后归顺明朝。郑成功七岁回国。少年时代,正值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国家势力衰退,内忧外患,民怨甚深。郑成功的老师也是爱国之士,常用英雄志士的诗篇教育郑成功。
郑成功天资聪明,涉猎广泛,八岁时就会背诵"四书五经",10岁时能写八股文。12岁时,老师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写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文章意境开阔、新奇,令老师感叹不已,大赞郑成功是"天下奇才"。文由心动,郑成功小小年纪就能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自可见他的敏锐才思和博大胸怀。
郑成功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持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
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