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温加官晋爵,还赏赐了很多
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来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故宫里的宫殿是9999。5间(根据1973年统计应为8704间);天神三十六天罡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铜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故宫建筑严格遵循对称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建筑形式,无不显示出庄严、雄伟、和谐。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是故宫的重心,他们都坐南朝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地位。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俗称“金銮殿”,是三殿之首,也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大殿正中高台上有金漆雕龙宝座,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在此举行登基、节日庆典等大典。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乾清宫是内庭正殿,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皇帝死后灵柩也停在此殿。交泰殿是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立有清世祖禁止后宫干政的铁牌。坤宁宫曾是皇后的寝宫,后来分为祭神场所和皇帝新婚的洞房。
珍稀文物的宝库
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之宝。
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北京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1998年,北京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
大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条小龙保天坛
传说以前未修天坛时,旁边有一口深井,里面住着一个老龙,当老龙得知皇帝要在此修建天坛时,他就想让皇帝满足他一个愿望,因为老龙从未有当官的子孙,他想让皇帝封他的子孙为官,威风威风。皇帝知道老龙的愿望后,也觉得很是新鲜,索性就应了他的要求。本来龙是离不开水的,可这老龙非让他的儿孙趴在太阳底下,等圣旨。太阳升的高高的,晒的地面都裂口子了,龙子龙孙们都快晒蔫了,东倒西歪地直哼哼。就在这时,一个太监飞马而来,小龙们都精神了,混身用劲一挺,但是身上都僵硬了,变成石头了。老龙王一见这情景,顿足大哭,子孙再也变不回来了,知道他们没有当官的命,就让他们衷心保天坛。老龙王化阵清风而去,留下百条小龙永保天坛。据说光绪年间祈年殿大火,就是这一百条小龙喷水吐雾,把大火扑灭的。
天坛的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仅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的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
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寓意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古代人宇宙观念的具体体现。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构思巧妙,是集中中国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在中外造园史上拥有重大的影响力,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旧称“清漪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
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7平方公里,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
十七孔桥的传说
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叫十七孔
桥。它全长150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
湖岛。桥两侧的石栏杆上,雕刻着数百汉白玉石狮,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十七孔桥的修建,传说还受到木工祖师鲁班的点化。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建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许多能工巧匠。突然有一天,桥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浑身脏
兮兮的,背着一块石头叫卖,说是龙门石。谁也没有理睬他。这时天上下起了雨,老头儿只好蹲在树下避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老头儿为了感谢王大爷的好心,把自己的石头给了他,告诉他关键时候它能抵百两银子。说完,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乾隆皇帝准备前来“贺龙门”!没料到,桥顶正中间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可把工程总监急坏了,经人提醒方想起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儿。后来四处打听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是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这块龙门石运走了。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大伙都松了一口气。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这是鲁班爷下界,来帮忙修桥。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了。
建筑布局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基址,吸收了江南园林的建造风格,是一座园林艺术和自然相结合的山水园。园林占地面积
2。9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昆明湖)占据了大部分,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造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