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中兴之刘辩传奇》:改革开篇
“陛下,这举孝廉之制,已延续数百年,如今贸然废除,恐朝中诸多老臣难以接受啊。”之上朝堂,一位身着官服,白发苍苍的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坐在龙椅之上刘辩,目光坚定,神色沉稳。他微微起身,扫视着朝堂之下的群臣,声音洪亮地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得统一这华夏大地。然如今大汉虽定,却面临诸多困境。举孝廉之制,初行之时,确为我大汉选拔了不少贤能之士。但历经岁月变迁,此制已弊病丛生。如今多有世家大族借此垄断仕途,真正的贤才却被埋没。若不改革,我大汉如何能长治久安,如何能重现往日辉煌?”
刘辩,这位年少登基便展现出非凡雄才大略的大汉皇帝,统一中国的征程可谓波澜壮阔。他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壮志。在那个诸侯割据、战乱纷飞的年代,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智慧,一步步崛起。
在统一北方的冀州,面对中之战实力强劲的袁绍,刘辩亲自率军出征。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先派小股部队佯装进攻,引诱袁绍的主力部队出击,然后设下埋伏,逸以待劳。当袁绍的大军进入埋伏圈时,刘辩一声令下,汉军如猛虎下山,杀得袁军丢盔弃甲。此役,刘辩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冀州,还收编了袁绍的大量兵马,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方,面对孙权的江东势力,刘辩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江东,晓以利害,劝孙权归降;另一方面,积极训练水军,打造战船,做好武力进攻的准备。孙权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向辩刘称臣,使得南方得以和平统一。
如今,天下初定,刘辩深知改革才是让大汉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而废除举孝廉便是改革的第一步。
“陛下,老臣以为,举孝廉推行多年,深入人心。若骤然废除,恐民心不稳啊。”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言辞恳切地说道。
刘辩微微一笑,说道:“朕意已决。改革虽会面临诸多阻力,但为了大汉的未来,朕绝不退缩。朕已想好新的选官制度,名为科举制。此制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参加考试,通过者便可入朝为官。如此一来,既能选拔出真正的贤才,又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面露疑虑,有的则微微点头,似乎在思考着科举制的可行性。
“陛下,这科举制听起来虽好,但具体该如何实施呢?又该考些什么内容呢?”一位年轻的大臣好奇地问道。
刘辩胸有成竹地说道:“科举制分为多个科目,有经史子集等基础知识的考核,也有对治国理政方略的策论。朕会设立专门的科举机构,负责考试的组织和评判。考试将分为多个阶段,层层筛选,确保选拔出的都是德才兼备之人。”
“陛下,这新的选官制度虽好,但推行起来恐怕需要不少时间和精力啊。”一位老臣担忧地说道。
刘辩目光坚定地说道:“朕深知改革不易,但朕有决心和信心将其推行下去。朕会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逐步推广至全国。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让这新的选官制度在大汉落地生根。”
退朝之后,刘辩回到御书房。他坐在书桌前,仔细地翻阅着关于科举制的各项规划和方案。这时,贴身太监前来禀报:“陛下,皇后求见。”
刘辩微微点头,说道:“传她进来吧。”
皇后走进御书房,行礼之后,关切地问道:“陛下,今日朝堂之上讨论改革之事,进展如何?”
刘辩微笑着说道:“还算顺利。虽有不少大臣心存疑虑,但朕已将科举制的大致情况告知他们朕。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推行,定能取得成效。”
皇后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改革之事关系重大,还望陛下谨慎行事。这举孝廉制度推行多年,牵扯到众多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恐怕不会轻易罢休。”
刘辩握住皇后的手,说道:“朕明白你的担忧。但为了大汉的长远发展,朕必须要迈出这一步。朕会小心应对,不会让那些世家大族的阴谋得逞。”
夜晚,刘辩独自一人在御花园中散步。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映出他修长的身影。他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朕一定要让这大汉在朕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之路虽艰难,但朕绝不退缩。”刘辩暗暗发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辩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科举制的试点。工作他挑选了几位忠诚可靠、有才能的大臣,负责科举制的具体实施。
“爱卿,此次科举制试点工作至关重要。你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朕的要求,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若有谁敢徇私舞弊,朕绝不轻饶。”刘辩严肃地对几位大臣说道。
“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几位大臣齐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