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 第7章 力学方面(第5页)

第7章 力学方面(第5页)

知识小百科

《新仪象法要》

《新仪象法要》是苏颂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成书于宋神宗绍圣初年,约1094~1096年间。这本书的开头有苏颂《进仪象状》一篇,报告造水运仪象台的缘起、经过和它与前代类似仪器相比的特点等。正文以图为主,介绍水运仪象台总体和各部结构。各图附有文字说明。卷上介绍浑仪,有图十七种。卷中介绍浑象。除五种结构图外,另有星图二种五幅,四时昏晓中星图九种。卷下则为水运仪象台总体、台内各原动及传动机械、报时机构等,共图二十三种,附别本作法图四种。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力运转天文仪器专著,反映了中国十一世纪的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水平。

历法史上的伟大革命──《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在历法制度中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沈括塑像,位于镇江市梦溪广场。

延伸阅读

沈括在天文学上的成就

1072年,沈括负责汴河地区的水利建设,同时还负责领导司天监,他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立春图。芝神鞭春牛,立春备耕忙。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恂

王恂精通数学、天文和历法,奉元世祖诏命改革历法,和郭守敬一道组织太史局,任太史令,负责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为我国天文、历法、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观星台。位于河南登封,建于1276年,由王恂和郭守敬主持修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

◆浑仪。元代郭守敬设计制造,明代仿制,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知识小百科

招差法的发展

招差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方法,相当于今二次内插公式,它的发展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紧密相关。隋代刘焯《皇极历》列出的公式,是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唐代一行《大衍历》中,给出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这些二次内插公式,大约是通过几何图形的出入相补相互拼凑的方法得到的。宋代以后,由于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招差法有了新的进展。元代郭守敬等人在《授时历》中应用了三次差的招差公式。

郭守敬的成就──仰仪和《授时历》

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他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中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天文仪器仪表,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守敬像

◆简仪。郭守敬设计制造,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专家点评

学者尼米聪、谷瑞雪在《试论郭守敬的科学思想与思维特征》中说道: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测绘、仪器制造等方面成就辉煌,有多项发明遥遥走在世界的前端。郭守敬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活动,服务社会,恢复经济,发展经济,造福民众,以至于在元朝当代就有人赞叹“天佑我元,似此人世岂易得,呜呼,其可谓度越千古矣”。他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方式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明清之际的民间天文学家──王锡阐

王锡阐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他在吸收欧洲天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天文学,曾独立发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并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王锡阐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王锡阐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

◆《晓庵新法》书影

知识小百科

凌日

所谓“凌日”,就是当金星或水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人们看见太阳表面出现小黑点,这是金星或水星在日面上的投影,这种自然现象叫作凌日。水星和金星的轨道分别与黄道有7°和3。4°的倾角,所以并不是每次合日都发生凌日,只有当水星或金星和地球同时都很接近升、降交点时才发生。地球经过水星升交点在11月10日前后,经过水星降交点在5月8日前后,所以水星凌日只能发生在这两个日期附近;同样,金星凌日也只能发生在12月9日和6月7日附近。下一次发生金星凌日的日期是2012年6月6日。

地理探索

最早的地理学巨著──《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老地理书,也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巨著。这本独特的奇书,记载了地理、神话、宗教、矿产等多方面内容,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资料。

◆《山海经》书影

◆女娲炼石补天图

延伸阅读

《山海经》作者争论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自《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