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是,赵宋总是自上而下地控制军队,削弱了前线将士们的战斗效能。
不然,以我大夏在河套、河湟巴掌大的地方,只要战术得当,就算是凭消耗,都能将我们西夏耗死。
然而,
没有。
我大夏将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派上场了,顶着连年的天灾,辽国的威胁、以及朝廷内部的斗争,总是一次次地挫败赵宋的军队。
佘家军、种家军,以及范仲淹等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率领着几十万士卒,终究是看着我大夏慢慢壮大。
一句话,不是我大夏太强,多亏了弱宋烘托。”
赵宋位面,
刚刚与李元昊签订了庆历和议的宋仁宗,看着李元昊得意洋洋的消息,内心也是无比焦虑。
西夏这个滚刀肉,已经成了大宋帝国的一处伤口,不断地流出着鲜血。
赵匡胤位面,
看到自家孙子不再做声,身为开国皇帝,他做出了答复:
“很痛心看到西夏李元昊的消息。
朕也是没想到,流窜在河套地区的李光睿家族,竟然一朝得势,成了我大宋的边疆祸患。
朕在世之时,他们可是多么的卑微臣服啊,原来不过是韬光养晦。
后世子孙不能剿灭西夏李家,罪责在朕。
这也是朕没有法子的事。
就像大家所看到的,朱温连杀大唐两任皇帝,建立大梁之后,又是大肆杀戮。
前朝的帝王们可能还不知道,与着朱温并存的,还有李存勖。
蜀地有王建、庐州有杨行密、楚地有马殷,等等。
在朕的大宋建国之前,中原大地出现了至少十个国家,乱纷纷,战火遍地。
由此上溯,乱象从安史之乱开始,延续了两百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可以引用与朱温同时代的一位节度使安重荣的话来佐证。
他说,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身为帝王,大家肯定觉得这话很难听,简直是毫无王法。
但自安史之乱以后,华夏大地的各路藩王们,甚至是普通老百姓们,哪个不认同这句话?
作为帝王们,你们哪个不是靠着兵强马壮称帝的?
道理是如此,但此风不可长。
朕出生之时,大唐已灭亡整整20年,也就是说,朕是在一个嗜血残杀的乱世里成长起来的,眼看了太多的流血,深知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