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观念决定思路 > 第6章 理清生活思路人生处处有幸福(第9页)

第6章 理清生活思路人生处处有幸福(第9页)

在31岁的时候,霍华德退出了商场,获得了大约200万美

元的净收入。接着,他在一家广播电台主持节目,给听众出主意,指导人们如何理财,他的这次尝试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广播电台。现在,通过广播向听众发布信息,霍华德每年挣得200万美元的收入。

霍华德几乎从不逛商店,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从来不到零售商店去。事实上,他从来都没有到商场去购过物,因为他经常到批发物品俱乐部去釆购,因为那里的东西要比商场里的便宜一些。

在购物的时候还讨价还价,在外人眼里,这样做对像他这么有钱的富人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霍华德认为:“为什么要花不该花的钱呢?”

尽管霍华德在为自己身上恨不得一分钱掰开两瓣用,但是,在捐款的时候他可是非常慷慨大方。他经常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捐给慈善机构。他解释说:“我有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我有足够的钱保证我下半辈子的生活费用,我有自由,我有一个正常的人拥有的一切。这就是有钱给我的力量。”

点滴悟语:

俗话说的好:“节是美、俭是德”。身为百万巨富的霍华德就这样懂得节俭,更别说我们这些居家过日子的人,假设你富足有余,那就学学霍华德为我们的“希望工程”献点爱心吧,如果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就更应勤俭节约。

79。男人要做好家庭的润滑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丈夫心语:

我是一个司机,结婚三年了,由于长期在外边跑运输,顾不上家。妻子带着我们才两岁的儿子和我母亲住在一起。我母亲年纪较大,身体又不好,需要有人照顾,而我跑长途三天两头或有时十天半月不回家,照顾老人的义务就落在我妻子身上。我妻子这人很要强,也很能干,这个家里里外外都由她一个人撑着,既要照顾老人和两岁的孩子,还要种自家的责任田,很辛苦。说实在的我这个做丈夫的觉得很对不起她,有些歉疚。但话又说回来,自打结婚后没多久,特别是妻子怀孕和孩子出生后,家里时不时为一些也算不上是什么很大的事,婆媳间经常闹矛盾,争吵不休。每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就盼着吃上一口家里的热乎饭,然后蒙头大睡,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当热饭端上来,还没吃几口,婆媳二人都在我面前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说着就呛起来,又急着让我表态。我真难做,说母亲对,妻子不高兴,说我没良心,不管家,跟我吵架;说妻子

对,母亲骂我,说白养了我这儿子。几乎每次回家,家里都要大小闹一回,弄得大家心里都不高兴。我简直烦透了,饭吃不好,觉睡不好,身体累,精神更累,疲惫得受不了,有时想永久不回家,眼不见心不烦。可我做不到,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妻子的丈夫,还是孩子的父亲,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告诉我必须回家尽义务。但是,总受这种夹板气,我也很烦恼,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现状呢?“

这位男士的处境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解决起来也的确有一些困难。因为问题的关键在婆媳不和,而自己和双方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敢偏袒任何一方,所以在两

者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而婆媳关系不和或紧张是一个十分普遍又复杂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存在有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道德文化等原因。就是从家庭人际关系本身来看,婆媳关系也表现得很特殊。我们知道家庭关系是一种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在家庭中两性结合与血缘联系构成家庭成员间的天然的”内聚力“。在这种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既不存在姻缘关系,也不存在血缘关系。自然婆媳之间的”内聚力“比较弱,她们的关系不及血缘关系那样稳定,又不如婚姻关系那样亲密,她们之间只存在利害关系。双方之间相安无事,则关系好处,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和尊严问题,就出现矛盾和隔阂。解决起来也不像母女之间矛盾那样易解。再加上传统观念和传统的社会心理作祟,长期以来对婆媳这两种角色在理解上存在偏见,不少媳妇认为,自古婆婆都是刁钻古怪吹毛求疵,对婆婆时刻提防,甚至有人专门想办法对付婆婆;婆婆?

则对外来的媳妇存有不信任感,认为跟自己不是一条心,隔着肚皮,存有戒备心理,有时旧观念作怪,大摆婆婆架子,百般挑剔,站在一旁指手画脚,大有”多年媳妇熬成了婆“,现在该轮到你受苦了的一种”补偿心理“。这些心理都造成了婆媳双方心里距离很大,难以沟通,双方关系很难融洽。

如何解决婆媳关系的紧张局面呢?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什么?因为是由于儿子的婚姻,才构成了家里的婆媳关系,儿子,丈夫这种双重角色把婆婆和媳妇联系在一起。而且两者相处的好坏,在许多方面与儿子,丈夫有关系。比如,不少媳妇过门后对婆婆是服从,或躲避、疏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婆婆是丈夫的母亲,相处不好要影响自己与丈夫的关系,得罪不起,所以面上该做的事都做到,不给人留下话柄,让丈夫高兴。就是对婆婆挑剔的媳妇,为了个人利益和尊严,与婆婆大战,也是为了打胜而获得尊严和地位,使丈夫靠近自己。而有些婆婆很开明,能容媳妇,是出于对儿子幸福的关心,即使对媳妇不满,也忍了,所做的一切都是看在儿子的面子上,一是爱儿子,二是怕失去儿子。有些婆婆对媳妇不好,是认为自己多年来与儿子的感情是心心相通的,而媳妇进门,儿子就变了,感到失落,不认为儿子感情转移是正常现象,而错以为是媳妇挑唆的结果。对媳妇存在怨恨,横挑鼻子竖挑眼,与媳妇关系搞得很僵。

点滴悟语:

作为家庭的重要依靠是否妥善的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

2。知足才会常乐

孔子游泰山,遇到一位不知是何许人者,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见而问:“先生何乐也!”对曰:“天生万物,人臾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有别,男为尊,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七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知足是我们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之后的必然选择。

人在生活中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但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假如一个人处处以“足”为目标不懈追求,那么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处处是“足”的。

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功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惟一特征。所以,不知足是本然的、顺情的,仿佛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知足,倒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的闪闪灯火时,因羡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结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的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

知足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最善于适应环境,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确实比西方人更容易满足。这并不是我们夭生知足,而是我们所处环境使然。一个乡下人与城里人相比,我们往往会感到乡下人很知足。城里人穿西服革履,住高楼大厦,尚不免满腹牢骚;而一个老农只要有粗茶淡饭裹腹,有简陋房屋安居便会心满意足了。如果城里人因此对乡下人颇感不屑并不自以为高人一筹,就让人感到很好笑了。这样的城里人反过来拿自己与物质享受更高的外国人相比,必然会产生另一种自卑与不足。。

做人的要务是寻找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去计较这种生活究竟是“贫民窟”还是“富贵乡

所谓”贫民窟“或”富贵乡“无非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相比较而言。其实,快乐主要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钱钟书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又说:“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因而,在“贫民窟”里也有精神的富贵者,在“富贵乡”里照样不乏精神贫穷者。

许多人常常满足于既有的事物,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亠切来丰富生活的乐趣。所以,在我国很难找到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东西。正如学者林语堂总结说:“下定决心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且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万一得不到也不感到遗憾,这就是中国人知足长乐的天才和奥秘。”

“知足”说时容易做时难。因为知足难,所以知足常乐才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任何事情本身无所谓足不足,足与不足,都是比较的结果。

现代人相对来说比较不知足,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潜动力,也是商品社会的必然结果。虽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不知足”是发展的原动力,但就个人而言,“不知足”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这些压力所产生的精神苦恼,常常使辛苦得来的物质幸福黯然失色,甚至完全失去生活的本来意义。

点滴悟语:

知足是一种处世的艺术,你要具备这样的生活思路: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寻求既有生活的快乐!这才是最终的目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