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被落井下石、恶意伤害过,那些伤害在当时的确留下难以抹平的伤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能坦然面对那些落在身上的痛楚,并且学会用另一种宽容的心去面对,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损失,反而因此获益。与其在心中还留着怨恨,倒不如把心胸放宽,让自己有更多的包容力来面对人生,迎接未来。
当今世界,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有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有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更有竞争。竞争是残酷的,而当今这个时代却供奉着适者生存的原则,一淘汰即失败。谁都想胜利,这个时候,也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才、识、德、体、量了。事情到了这份上,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无论在胸襟或合作方面,都应拥有“大度量”。只有那样才会有机会、有能力去竞争。
生活中的糊涂学
宽容,就不要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在交往过程中,人和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勺子总会碰锅沿,脚板总要擦地皮”,但是请记住“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是耿耿于怀呢?要知道没有度量的人,是干不出什么事业,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子不计小人过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能容纳小人。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对事物的观察太敏锐,就会觉得他人浑身都是缺点,不值得与之交往;另一方面,旁人也会对他的过分挑剔,感到难以忍受,而不愿意追随他。实际上,越是污秽的土地,土质越肥沃,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同样,水流过于清澈,就很难产生鱼类。所以说,君子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够忍让,能够接纳世俗乃至丑恶的事物,这就是“君子不计小人过”的实质。
君不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在工作中,有不少人往往为了非原则问题,小小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甘拜下风,有时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严重的大打出手,或者闹个不欢而散,鸡飞狗跳影响团结,这是坚决不可取的。那么当自己遇到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后究竟应该怎么办呢?糊涂哲学告诉我们:必须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即既不要因为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更要能以一种豁达的心胸,以君子般的坦然姿志原谅别人的过错。
在生活中,也确实有不少“君子不计小人过的事例,文人宋缍辑录的《硕辅宝鉴》中,就记载着这样三则故事,很耐人寻味:
第一则讲唐朝的狄仁杰。高宗时狄仁杰是大理丞后为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他说得对,臣当改正;认为臣没有那样的过错,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称赞狄仁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长者。
第二则故事讲唐朝的陆贽。陆贽在德宗时当过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当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李巽参奏,德宗大怒欲杀之。陆贽替窦参讲情,才未被杀,被贬到獾州当司马。德宗又想株连窦的亲人,没收他的家产,陆贽请皇上加以宽恕。世人无不称赞陆贽公正诚实,以德报怨。
第三则故事讲宋朝的吕蒙正。蔡州的知州张绅犯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祖赵光义说:“张绅很有钱,不至于贪污,是吕蒙正贫穷时向他索取财物没有如愿,现在对他报复。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了官,吕蒙正被罢了宰相的官职。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免了张绅的官职,吕蒙正重当宰相。太宗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也不谢。宋称赞吕蒙正的气度不是那些浅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损。不争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历史上的这三个人,由于能不计小人过,不但没有丝毫损害自己的名声,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称道。
生活中的糊涂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对于个人而言,能“得饶人处且饶人”,它既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自己也能生活得轻松、愉快。
H萌艘徊教斓乜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表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他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变。也许有人认为克制忍让是卑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正是把问题看反了。古人说得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头脑简单的无能之辈,才会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而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正是心胸豁达、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应具备的高贵个性。
生活中的糊涂学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所以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让,就什么事都留有余地,有功不独居,有错不推诿。念念不忘这两句话,就能长期履行大任,福禄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