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二六)脉左垂右弦。阴精不足。胃纳亦少。初冬痰中见红。冬春寐有盗汗。难藏易泄。入夏当防病。
发。诸凡节劳安逸。经年可望安康。
熟地阿胶五味萸肉秋石山药茯神川斛旱莲草膏丸。
又脉左细数。肉消肌烁气冲咳嗽呕吐失血是肝肾内损下元不主纳气厥阳上冒所致非肺咳矣。当交夏气升血溢。姑以镇纳。望其血止。青铅六味加牛膝白芍。
又脉两手已和。惟烦动恍惚欲晕。议静药益阴和阳。三才汤加金箔。
叶讲诵烦心五志之阳皆燃。恰值芒种节阴未来复阳气升腾络中血不宁静随阳泄以外溢。午后上窍烦热阴不恋阳之征致头中微痛。主以和阳镇逆。
生地阿胶牛膝炭生白芍茯神青铅杜(二七)脉小数。入尺泽。夏季时令发泄。失血形倦。治宜摄固下焦。
熟地萸肉山药茯神建莲五味芡实线鱼胶金樱膏丸。
苏(三九)脉左坚。冬令失血。能食而咳。脊痛腰酸。乃肾脏不固少纳。肾脉虚馁。五液不承。寐则口干喉燥。宜固阴益气。固本丸加阿胶芡实莲肉丸。
潘(二二)形色充伟。脉长关搏。述冬季血痰血。交夏不病。盖夏月藏阴。冬月藏阳。阳不潜伏。升则血溢降则遗精。乃禀阳体。而性情喜动之累耳。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龟腹甲心秋石龙骨远志梅(二九)性情过动失血。失血贵宁静。不宜疏动。疏动则有泛溢之虞。瘦人阳有余。阴不足。补阴潜阳法。(补阴丸)某(五十)脉数咳血。曾咯腥痰若作肺痈。体质木火。因烦劳阳升逼肺。肺热不能生水。阴愈亏而阳愈炽。故血由阳而出也。当金水同治为主。
熟地(四两)生地(二两)天冬(二两)麦冬(二两)茯神(二两)龟版(三两)海参胶(二两)淡菜胶(二两)川斛膏(四两)女贞(一两半)北沙参(二两)旱莲草(一两半)胶膏丸。
邹(二四)向有失血。是真阴不旺。夏至阴生。伏天阳越于表。阴伏于里。理宜然矣。无如心神易动。暗吸肾阴。络脉聚血。阳触乃溢。阴伏不固。随阳奔腾。自述下有冲突逆气。血涌如泉。盖任脉为担任之职。失其担任。冲阳上冲莫制。皆肾精肝血不主内守。阳翔为血溢。阳坠为阴遗。腰痛足胫畏冷。何一非精夺下损现症。经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味宜取质静填补。重者归下。
莫见血以投凉。勿因嗽以理肺。若此治法。元海得以立基。冲阳不来犯上。然损非旬日可复。
须寒暑更迁。凝然不动。自日逐安适。调摄未暇缕悉也。
人参(三钱)熟地(炒松成炭四钱冷水洗一次)鲜河车膏(一钱和服)茯苓(一钱半)炒黑枸杞子(一钱半)北五味(一钱研)沙苑(一钱半)紫石英(五钱生研)血脱益气。用人参熟地两仪煎方。谓人参同阴药则补阴。茯苓入阳明。能引阴药入于至阴之乡。河车血肉温养。同石英收镇冲脉。兼以包固大气之散越。五味酸收。领其气液。
枸杞温润。同沙苑之松灵入肝络。参方中之药。应乎取味。况肝肾之病。同一治也。
刘(二十)脉左数入尺。是真阴下亏。先有血症。毕姻后。血复来下午火升呛咳。阴中阳浮保扶胃口以填阴。
阿胶淡菜生扁豆麦冬炙草茯神娄(二八)思虑太过。心阳扰动。吸伤肾阴。时时茎举。此失血皆矫阳独升。夜不得寐。归家谈笑怡情可安。
人中白龟腹甲知母黄柏钱交夏阳气大升。阴根失涵。火升血溢。必在晡刻。冲年大忌。身心少持。必使阳和阴守为要。
生地阿胶淡菜牛膝炭茯神川斛某口气腥臊。血色混浊。下元无根。恐难接续还元。事已至急。与王先生同议摄阴阳法。
人参川熟附熟地五味炙草青铅某脉动极无序。血涌如泉。汗出畏冷。少焉热躁。此无根之阳上冒。血凝成块。非凉药可止。
熟地炭生龙骨茯神五味浔桂生白芍盐水炒牛膝又人参生龙骨熟地炭茯神炒杞子五味华(二五)阳动失血。皆系阴亏。如心悸咽干咳嗽。都是阳浮上亢。必久进填实脏阴。斯浮越自和。面亮油光。皆下虚少纳。都气加龟版人乳粉。蜜丸。
徐阴根愈薄。阳越失交。初夏发泄。血涌吸短。心腹皆热。岂止涩之药可疗。益气摄阴。乃据理治法。
人参熟地五味子罗上年胁痹。已属络伤。今夏四月。阳气升发。络中血沸上溢。阴分热蒸。下午乃甚。喉痒而呛。
心中嘈杂。肝风内震显然。(阴虚肝风动)鲜生地阿胶丹参盐水炒牛膝女贞子川斛童便龚咳嗽继以失血。经言三焦皆伤。喉痛失音。乃阴液无以上承。厥阳燔燎不已。病深难于奏功。凭理而论。镇胃制肝。乃和阳熄风之义。
淮小麦南枣阿胶茯苓北沙参天冬陆脉数。血后咳甚。痰腥。肢肿。阳升内风鼓动。最属难治。
生地阿胶天冬麦冬生白芍茯神沈味进辛辣。助热之用。致肺伤嗽甚。其血震动不息。阳少潜伏。而夜分为甚。清气热而不妨胃口。甘寒是投。与内经辛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恰符。
生甘草玉竹麦冬川贝沙参桑叶又肝阳易逆。内风欲沸。不得着左卧。恶辛气。喜甘润。治肝体用。润剂和阳。
生地阿胶天冬茯神牡蛎小麦罗(十九)血去络伤。阳气上蒸。胸胁微痛。非有形滞浊。脉得左关前动跃如浮。头中微晕。阳气化风何疑。
鲜生地玄参心麦冬地骨皮知母川斛又左脉形略敛仍坚。微晕。喉燥脘痛。热蒸。阳明津衰。厥阴阳风自动。而胃气欲逆。大便不爽。
是其明征。熄风和阳。必用柔缓。少佐宣畅脘气。亦暂进之法。
鲜生地麦冬火麻仁桑叶郁金生香附汁又复脉去参姜桂加白芍。
某血后气冲。形寒。法当温纳。(血后冲气上逆)茯苓(三钱)粗桂枝(八分)炙草(五分)五味(七分)何早晨未进饮食。咳逆自下焦上冲。有欲呕之象。虚里左胁。呼吸牵引震动。背部四肢寒冷。
入暮心腹热灼。而舌上干辣。夫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属腑气。主乎外卫。阴属脏真。主乎内营。由络血大去。新血未充。谷味精华。不得四布。知味容纳。而健运未能自然。胁右少舒。
全系胃络。下焦阴精损伤。中焦胃阳不振。夏至初。阴不主来复。交节络血再动。总是既损难以骤复之征。大意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用药大旨如此。至于潜心涤虑。
勿扰情志。再于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已外工夫。皆培植生气之助。(阴阳血虚)养营汤去黄远志。
又自服养营汤。温补足三阴脏法。半月来诸症皆减。惟午余心腹中热未罢。凡精血久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