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贵在取其所长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韩非子·扬权》
事物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得其所,所以上下无为而治。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来捕捉老鼠,如果都像这样各展其才,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了。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用人的时候要尽其所长,避其所短。韩非子说:如果让公鸡去抓老鼠,让狸猫去报晓,就会一片混乱。了解所用人的优劣,并能据此而合理使用,才有利于国家的顺利运转,臣子才能真正成为君主的左榜右臂。
坚持用人所长,则人人可用,各得其所。韩非子在《定法》中生动的举例说,让因为勇敢有力气而立战功的人,去担任需要智谋和领导才能的官职,就无异于让善于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或者工匠,房屋建不好,病人也治不好。这就提醒我们,某一方面有擅长的人,不一定其他方面就优秀;某一方面不足的人,未必其他方面没有可取之处。
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韩非子·定法》
韩非子强调,选拔任用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贵在取其所长。韩非子举例说: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我听说夔仅一足,可信吗?孔子说:要是人,怎么会仅有一只脚呢?他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唯独能精通音律。尧说:这种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乐的官,所以君子说: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脚。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也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作为领导者,既要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明其所长,指其所短,设法扬其长,设法补其短,使长者更长,短者渐不短,管理如此下属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组织才井然有序,展现蓬勃生机。
例如光武帝刘秀用人的一个特点是善于扬长避短。他手下猛将如云,并且各具特点,但是他总能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平定三辅地区的时候,大司徒邓禹能力不够,无法平定。刘秀考虑到冯异的特点,认为他善于统驭军队,注意纪律,不像其他将军喜欢略地屠城,能够让百姓诚服,从而能顺利地平定该地区,适合担当这项任务。于是刘秀派他前往征讨,并且赏赐了一把宝剑,使他便于行事。在经过几次挫折之后,冯异接连指挥了崤底之战、宜阳之战,最终平定了关中。战争结束以后,刘秀立即下诏慰劳冯异。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个人总是有长处的,高明的管理者善于从每个普通的员工身上,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引导和开发。企业管理者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人,只做生意;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家,拥有一份实业;第三个层次是组织者,是运筹帷幄的人。而组织家的最主要才能是善于把每个人安排到适当岗位上去。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试想一下,哪个单位的绩效不是各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弄清这个人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
我成功的原因只有五条:……第二,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
——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许多管理者却首先盯住了人的短处,这个不能让他做,那个不能让做,甚至思来想去,这个人什么也不能做,成了“废”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并设法使长处发挥作用,那么他就只能受人的短处的影响,被短处的阴影所笼罩。从人之短处来用人,那是误人前程,甚至可以说是“虐待”人。至于短处,那是人人都有的,领导、管理者当然也要看到人的短处,也要设法帮助克服,设法不让短处对集体和他人发生影响,避免损害组织的绩效。但必须是在发挥长处的前提下来克服短处,不能本末倒置。
国内有一个实际的例子。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拿着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小稿,毛遂自荐到安徽合肥荣事达电气有限公司求职。但这个人历史上曾由于某种原因误坐过大牢。此人能录用吗?议论不一。公司领导班子发现这个人有善于交际的长处,又有文字工作能力,经过共同商量,力排众议,委任他为公司办公室主任。几年来,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稿件100多篇,为宣传公司的形象立了功。
事实证明,人的长处得到发挥了,他也就乐于接受批评,克服短处。这样,在择人、用人时就要十分重视有特长的人。特长越突出,越能做出贡献。一个人只能在一个领域、至多在两三个领域成为卓越者。所谓多才多艺只是相对而言,实则仍是在少数方面才艺高超。体操比赛中,“全能冠军”,实际不是样样都强,有强项也有弱项。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必须有若干个有不同特长的人,才能让这个单位生辉。
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君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受禄,禄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君何患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所谓法,就是验明功劳而给予赏赐,依据才能而授予官职。现在君主设立了法度,却又听从近侍的请求,这是法度难以推行的原因。
您不要听从亲信的请求,根据才能而授予俸禄,记录功劳而给予宫职,就没人敢要求官职了,您还担忧什么?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以显得有些无情,无情就是不循私。这样做是为了推行法治的方便。在用人上,韩非子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也就是说,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官贤者量其能。
——《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韩昭侯任用法家人物申不害为相,开始实行变法。有一次,韩昭侯对申不害说:法度非常不容易推行。申不害就说:法这个东西,就是验明功劳而给予赏赐,依据才能而授予官职。现在您虽然设立了法度,却还是听从近侍的请求,这是法度难以推行的原因。韩昭侯认为他说得对,就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一天,申不害请求委任他的堂兄做官。昭侯说:这不是我从你那儿学来的做法。要是听从你的请求,不就破坏你的治国原则了吗?我没法采纳你的请求。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诚惶诚恐地请求给予处罚。
韩昭侯听从了申不害的言论,知道了用人应该依据他的才能而授予官职,要不讲私情,不听私请。他照这样做了,就连申不害的私人请求也严加拒绝。韩非子赞扬他这样做是“明主之道。”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向当权者要官职的人不少,这多少有一些人情因素在里面,这是一种腐败现象。领导者对这种情况也很烦恼,该怎么办呢?齐桓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下》里面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齐桓公因为是春秋五霸之长,所以,当时向他求官的人很多。齐桓公就同他的相管仲商量。齐桓公说:官位少,但求官的人却多,我很为此担忧。管仲说:您不要听从亲信的请求,根据才能而授予俸禄,记录功劳而给予宫职,就没人敢要求官职了,您还担忧什么?
由此可见,韩非子用人的标准:一是“能”,即才能,二是“贤”,即贤德。他强调君主“授官”或“授事”应与臣下的才能贤德相适应,强调任用“贤能之士”或“贤智之士”。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主利在豪杰而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