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建议者不需要承担责任、责任由决定者承担。因此,提出建议一般都比较容易,而做出是否采纳的决定一般都比较慎重。将自己完全放在一个决策者的角度上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我们将更容易理解上司;更能从全局出发,系统思考;更能试着去研究出完整的、可供操作的最佳建议。
进言要揣摩上司的心理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韩非子·说难》
大凡进言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言,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大凡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言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很多时候要说服一个人,是需要靠一些手段的,可是入法的窍门却很难掌握。几千年前韩非子用一段话告诉了人们所要引起重视的沟通法门。试想如果连门都找不着,拥有再多的钥匙又有何用呢?
韩非子告诉我们,进言要了解领导的心理,了解领导的想法了,进言就能适应他的要求。韩非子说,知识和口才都不是进言的阻碍,不知道领导的想法才是最大的困难。如果领导重视名节,你却用利益来进言,必然遭到领导卑贱的待遇而被疏远;反之,领导重视利益,你却用名节来进言,领导肯定认为你不务实际而疏远你;一个表面上看重名誉、心里却恋着利益的领导,你用名誉进言,他必然表面接近你而暗里疏远你;你用利益进言,他必然表面疏远你而暗里亲近你。因此,像这样的事情是不能不考察清楚的。
所说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於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
——《韩非子·说难》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认识到,进言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投其所好。好的建议如果要让领导欣赏,也要懂得揣摩上级的心思,投其所好,争取得到支持。我们看《战国策》里策士们的言论,与其说他们善于言辞,不如说他们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像《战国策》里《触龙说赵太后》这样的名篇,不是揣摩之作的范例吗?而韩非的《说难》正是揣摩之术的理论总结。
对于揣摩之术,古人有一种称呼叫“望风希旨”或“希旨承颜”,都是指说话行事揣摩上峰的意图,处处迎合上峰的意旨。它与“拍马屁”有不同,“拍马屁”一般都比较明显,容易让人看出拍者的谄媚相。“希旨”者则做得比较诡秘,他表现得是一种“忠诚”,好像不用上峰发布指示,他就能自觉自愿地去执行。一般来说,上峰比较喜欢这类角色。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旨,甚于受属。”这就是成语“望风希旨”的出处。
《孔丛子·抗志》:“希旨容媚,则君亲之。”《汉书·不疑传》:“闻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颜接辞。”这两个故事捏在一起,就是成语“希旨承颜”。
当初苏秦张仪这么说,那么说,最后终于弄明白各路诸侯想什么,做了“六国宰相”或是“特命全权大使”。当初商鞅也是这么说,那么说,最后终于测度出了秦公嬴渠梁的心思,做了左庶长或是大良造。董仲舒也是这么说,那么说,最后终于明白了汉帝刘彻的隐衷,做了皇家顾问。
中国官场数千年来的官道就是,当小官要揣摸上意,当大官要揣摸圣意。从中国的封建历史看,不揣摸上意圣意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如屈原,出身贵族,又是才华横溢,当初与楚怀王是何等的密切,一度时期楚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其作主。但终因不会揣摸圣意,一贬再贬,最后落得个高呤着众人独醉我独醒的诗句,投向汩罗江而去。
又如李白,空前绝后的大诗仙,唐玄宗召其到长安原本是作一个文学陪待。他却不能揣摸圣意,误以为胸中之天下之学问可以哺育于天下梓桑了。最后也只能长叹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教我不能开心颜,从此漂荡而终老江湖。
再又如岳飞,超天才的搞金将领,其解牛头山之围,破连环甲马,战朱仙镇,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还是因为没有能揣摸高宗赵构的圣意,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名丧风波亭。这样的例子,在历史的冷冰冰的方块字中,难道不是朝朝重复着,代代重复着而枚不胜举吗!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荣枯鉴·揣知卷十》
时至今天,仍有一些人因为不善于“揣知上意”而被打如冷宫,吃尽苦头。某公司没有安装空调,夏季酷热难当,办公室里又闷又热。一位富正义感的新进职员写了封信给老板,希望公司能添购冷气设备。因为不了解老板的脾气如何,他没有署名。
几天过后,老板就为每个办公室安装空调,同事们对老板的善体人意十分感谢,该职员在心中更是窃喜自己遇上一个肯听谏言的好老板。几天后,该职员再次匿名上书给老板,反映公司的洗手间应当检修更换,特别是水管太陈旧,也应该换新的。
老板接到信后,心里暗想:“这个家伙到底是谁?三番两次投书,牢骚那么多,要是聚众闹事,那还了得。看来此人不除,终是祸端!”于是,老板暗自调查职员的笔迹,想找出写信者,同时也积极整修了洗手间,更换了水管。
匿名写信的职员以为老板真的是能广纳意见的好老板,在一次闲聊时道出事情原委。不幸的是,就在他向同事们夸耀自己的功劳时,恰巧被老板听见,虽然他决定不动声色,心里却恨得牙痒痒的。于是,老板召集员工开一次会议,要求大家对公司和他本人提出意见。
该职员
不知是计,便侃侃而谈,将平日里同事们的意见如:奖金太少、加班时间太长、老板太过专制等当众提了出来。这位职员本以为老板这次要对他“加官晋爵”,殊不知,老板意在杀鸡儆猴,这位职员获得的当然是一张辞退通知书。
这位职员遭辞退的不幸,便在于他没能看透老板的心思,没有看透老板微妙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位老板的人品也不怎么样,我们且不谈论老板的人品,而是要接受经验教训。要得到老板欣赏就要善于领会老板意图,正确领会和实现老板的意图,这是好部属的重要标志。如果说话办事违背老板意图,那就可能“出力不讨好”,把事情弄糟。
揣摩领导意图是为官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官场作为一个管理体系,除金字塔的塔尖外,其余所有人,都是管理中的一个层次,这就要求为政者必须首先要弄懂弄清上级的意思,然后才有可能贯彻执行好,这之后才会有政绩出现。否则,即使有着良好的出发点,也会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上讲,揣摩领导意图对于为政者实在是太重要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
——《淮南子·人间训》
现在这个说法已经被妖魔化,一说到揣摩领导意图,马上会想到为领导的个人利益做些什么工作,马上就想到要从领导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角度揣摩。消极的揣摸上意的情况在一些企业还相当严重,相当普遍。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如果揣摸上意揣摸圣意的人多了,揣摸天下揣摸公司的人少了,这个社会这个企业能进步吗,百姓员工会过得好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进言固然需要揣摩上司的心意,但我们主张你的出发点一定要摆正。提建议时应遵循公心原则,建议的出发点要正确。建议一定要从公司的利益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而不是贪图个人利益或想达到其它目的而献“奸言”。
进言需谨慎,看破不说破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说难》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进谏与纳谏,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至形成了一套理论。春秋之世,许多人也认为国之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谏臣,衡量臣僚的才能也主要看能否向君主进谏。
范文子曰: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
——《国语·晋语六》,范文子是晋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