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韩非子智慧讲堂能学到什么 > 第十章 言辞之利向上进言的技巧(第4页)

第十章 言辞之利向上进言的技巧(第4页)

所以,韩非子说: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还没有达到深厚的程度,进言者讲出知心的话,进言被采用并获得成效,君主也不会认为这是进言者的功劳。进言者的主张没有被实行或者采用遭致失败,他就要引起君主的怀疑,这样进言者就有危险了。韩非子告诫我们,给领导提建议时要注意自己与领导的亲疏关系,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考虑领导的喜好,根据情况作出合适的决定。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说难》

韩非子讲的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作为领导,如果凭亲疏远近喜好为标准去对待下属的建议,他就不是一个好领导。一些领导干部滑入深渊,也多是从“私情”、“亲情”左右了思想开始的。

领导排除亲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战国策·齐策》讲到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答案都一样: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邹忌一见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于是细思量,知道妻爱他,妾谄他,客求他,亲情影响了公正。邹忌也是贤人,以这个故事提醒齐王,多听批评意见,客观公正办事。贤臣明君,构成一段历史佳话,值得现代的领导者借鉴。

好恶之别,不应以亲疏辨之;贤愚之勘,不应以近远而区之,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纳逆耳之忠言,后修身立德,则可矣。

——2003年湖南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直白陈述不如委婉建议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韩非子·说难》

君主有过错,进言者直白地说出礼义的准则来挑他的毛病,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久以来,我们都崇尚一种委婉文化。有时委婉胜于直言,因为直言是一种相当不体贴的表达方式,不适当的直言就与刻薄无异了。

韩非子认为,为了进言被采纳,进言者最好不要直白说出来,而是要委婉建议。他举例说,范文子喜欢直说,他父亲武子用手杖打他:直说的人不被人所宽容,不被宽容就危及自身。不只是危及自身,还将危及父亲。我们从古代书中可以看到,君主身边的一些智慧的人,通常爱用比喻来讽谏,往往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直言的忠臣大多因直谏触犯龙颜,要么被贬谪,要么死命。所以,习惯直言的人不妨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或手段来劝导他人或表达意见,这样会比较容易打入他人心坎。

范文子喜直言,武子击之以杖: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无所容则危身,非徒危身,又将危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直言与委婉作为人们沟通的两种方式,各自有其不同的意义。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心直口快,这是豪爽、坦率、大度的人的性格表现。我国历史上关于直言的例子很多:如唐朝的魏征多次向李世明直谏国家大事以及安邦抚民的良策。他不畏皇权、拘理力争、坚持真理、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与采纳。然而,直言是要看对象的。如果你不分对象的性格、爱好、身份,碰到什么人都直言,那未必不妥吧!正如韩非子所言:子产忠君进谏,父亲子国对他加以怒责;梁东行法不避亲贵,赵成侯夺了他的官印;管仲公心待人,遭到边防官的怨恨。

子产忠谏,子国谯怒;梁车用法而成侯收玺;管仲以公而国人谤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委婉的表达是另一种相对直言的、迂回的、间接的、隐含的劝告方式。它与直言都是为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但它有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人怕直接说出来惹人不高兴,出口先说:“恕我直言……”其实,你真正得罪了人,往往是的不到别人宽恕的。既然怕得罪人,为何不婉转表达呢?

俗话说,智者委婉建议,愚者直白否定。一个人即使有不足之处,如果是被当面直言提出,心中总是感到大为不快的。因此,在不得不提,不得不说的时候,智者都会用十分委婉含蓄的语气说:“你做得很好,如果能再……将会更加完美一些。”愚者则会说:“你这样做费时费力,不如……”智者说:“你的想法很好,你看这样是不是也行得通。”愚者会这样说:“你的设想不合理,我认为……”因此,很多时候,智者的建议会被别人积极采纳利用,而愚者的批评则会引起别人强烈的不满和抵触。

人往往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改变自己。但如果有人告诉他错了,他就会反对这种指责,而且不理会别人的意见。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本能。作为下属在向上司“进谏”时莫忘记维护上司的尊严,虽然提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注意婉转的方式。

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这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美国罗宾森教授

一家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报纸招聘编辑部主任,应聘者200多名,结果张博士和李硕士进入最后的面试。在第一轮面试后,两人难分伯仲,各有千秋,使社长和主编难以定夺。最后,主编出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让两人浏览近期的几份报纸,然后写一份策划报告对该报纸做总体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这份报纸的认识勾画出它的市场定位、稿件内容、组稿对象、刊物风格和未来发展方向。

五天后,两人都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并将报告发送到主编的电子信箱里。正如他们的面试一样,报告也是双峰对峙。不过,两人的报告还是有些差别,主要集中在第一个部分,即对该报纸现状的评价上。

张博士曾从事过编辑,所以对报纸的缺点看得非常清楚,他虽然对该报纸进行了肯定,但是在最后,其主要篇幅用在点评该报纸的缺点和不足上,而且在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警告: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办刊方向和做法,该报纸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李硕士报告的第一部分的主要篇幅是谈论报纸的优点,而且承认这份报纸能坚持下来正是它本身具有足够的优势,比如读者对象把握较好,文章内容和风格有个性等等。但是他也提出了如果能在某些方面改进一些,比如商业资讯的快速传达到位,就可能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当然他是在间接指出了报纸的缺点。

最后的结果是李硕士被录用,张博士被淘汰。社长和主编决定录用李硕士的理由是:对报纸的评价中肯,策划基本到位。而不录用张博士的理由是:虽然策划也基本到位,但对该报纸的评价过于偏激。

高学历而有工作经验的张博士被淘汰,而相对学历低一些的郑硕士被录用,真应了“忠言逆耳”那句古训。实际上,问题并不出在张博士该不该指出这家报纸的缺点和不足,而是他指出的方式并不符合一般人接受批评的心理,尤其是当他在求职时,没有把握好主次关系,因而无法赢得老板的心。

忠言逆耳,利于谁行?我们必须搞清受益的对象。对进言者来说,未必利于行。很多人都对别人进过忠言,也接受过不少亲长朋友的忠言,在种种感受当中,我们也曾思量了很多。有时说的太实了,反而让人无法消受。

通常我们在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建议,总是心态好得多。就好像牙医用麻药一样,病人仍然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药却能消除痛苦。在报告中,张博士虽然也使用了麻醉剂——赞扬,但是他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批评报纸的不足,让老板感到他几乎是在全盘否定该报纸。而否定显然不符合该报纸的现状,尽管名列当地传媒的次要位置,因为它能生存,就说明它的主办者并非庸才。否定报纸就是否定它的老板,当然不可能引起老板的共鸣,相反只能导致老板的反感。

直言直语不是一把可以劈荆斩棘的开山刀,而是一把让人心冷并讨厌的双刃剑,许多人都害怕被它刺痛。直言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也唯有这种直言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只是在人性丛林里,“直言直语”却是一种致命伤。

对人方面,直言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会被认作“爱之深,责之切”,而会被看作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所以,智者委婉含蓄的建议在生活的人群中会畅通无阻,而愚者的直言直语则处处遇红灯。

先顺后逆逐步进入正题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韩非子·说难》

当君主发怒时,说者不要违逆他,对君主的言论也不要抵触,然后就可以尽量施展自己的智谋和辩说的才能。这样,就可以得到君主亲近,不被怀疑,而能够尽言。

韩非子主张,进言者在游说时要清楚自己的身份和游说对象的心理。作为游说者一般居于客位,当游说对方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游说者需要采取先顺后逆的技巧,顺着对方的意思,小心地说话,让对方尽量舒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在提出自己的真正主张。

先顺后逆的技巧又称为承转,就是先顺承对方的意思,对对方所说的话加以肯定,然后急转直下,说出相反或不同的观念。这种修辞方式常见于口头语言之中,由游说的一方使用。尽管你要反驳对方,也应该采取“先顺后逆”的说话方式,首先赞同对方的观点,仿佛与他站立在同一立场上,然后在解除防线后再进入正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