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孔子的智慧视频 > 第2章 人生规划为人生点亮一盏明灯(第1页)

第2章 人生规划为人生点亮一盏明灯(第1页)

孔子倡导积极的人生,教导人们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立、自省,及早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规划。实现自我的人生规划离不开学习,孔子详细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方向和重要性,这都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宝贵经验。

成大事当先立大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剥夺他的意志。

古人对于立志,非常强调和崇尚,认为人一生必须要立定志向。管理学有个观点:目标越明确效率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志向使人生更加有效率,更有意义。有了方向,而且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努力,也可以使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成就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晁错论》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万军马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投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士杀而不可辱。

一个人,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都是“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英雄表现。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公元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他毅然临危受命,但是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最后他被敌人活捉,在监狱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正气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

驰名中外的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在高呼打倒臭老九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尽屈辱,仍不改书生骨气写下了自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明其志并表达抗议。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文天祥明确遵循“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这就是他的“为人之志”。

“匹夫不可夺志”,为什么文天祥能够历三遭贬谪,两举义旗,三年被囚之苦,而坚守其志呢?让我们看看他小时候的故事,就都明白了。

文天祥从小就有着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救世和报国。他的父亲文仪很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他常对天祥说:“自从大宋朝廷南渡后,国势日渐腐败和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发展和强盛起来,他们灭西夏,占高丽,又吞并了金朝,虽然目前内部有些权力之争,但迟早是会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们要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呀!”

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多翠竹,还给书斋起名“竹居”。文仪还经常亲自修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对翠竹吟上几句诗,他的生活中离不开竹子。同时还经常与天祥兄弟谈论竹子的功用和性质,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和坚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明代大儒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绿竹,文仪突然发问:“竹之功用可谓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能说说它的品格吗?”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竹,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管风吹,还是雨淋,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

父亲越听越高兴,把天祥领到屋外竹林旁,指着竿竿修竹说:“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

“您放心吧,我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天祥握着拳头,坚定地对父亲说。

文天祥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俎豆,万世楷模”,都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浩然远志,要救黎民于水火、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如果没有早年所立之志的引导,肯定成就不了他的千古英名。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孙权年未满二十岁即继承父兄基业争雄江东,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尽管他对阵的是拥有“卧龙”诸葛孔明、五虎上将的刘备,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敢于去拚,敢于去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牢记少年时的志向:“须知少曰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就是他贯彻一生的“志”,他追求的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最终使得一代枭雄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所以说,成大事者,需先立大志。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被意志、理想决定和支配。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有了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有了高远的志向,把国家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忍住诱惑,廉洁奉公,坚守志向,无欲则刚。正所谓: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守志就是必须坚持对所立之志的一贯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志,要持之以恒。守志虽然重要,但立志是守志的前提,是守志的基础。立下大志,不一定可以成大事;甚至是很少人能成大事;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曾经立过大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