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孔子的智慧视频 > 第9章 圆融变通中正之道与灵活办事(第2页)

第9章 圆融变通中正之道与灵活办事(第2页)

我们常用“愚不可及”来批评、挖苦蠢人蠢事,可读了《论语》这段话,才知“愚不可及”其实是语带褒义的。孔子这里说的宁武子的“愚”,其实是一种真正的聪明,是大智若愚。个人聪明能干,在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尽着发挥;可在环境恶劣时,如果聪明过分显露,就可能招来嫉恨、打击。这时把聪明掩藏起来,表现得碌碌无能,甚至傻子一般,就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从而减少外界的阻力,不露声色地做些踏踏实实的事。这是一种智者处世策略,没有一定的修养是难以做到的。

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

身处不利环境,以“愚”处之,不失为明智之举。但也有许多人不懂得这一处世方法,不看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一味耍弄聪明,结果惹祸上身。杨修就是一例。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位主簿,就是秘书一类的官。杨修这人非常聪明,但不懂得该收敛时需收敛,特别是在曹操这样一个嫉妒心、猜疑心极强的上司手下做事,更需要“守之以愚”。但杨修却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三国演义》语)。

一次,曹操视察一新建的花园,什么也没说,提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活”字,就走了。旁人都不晓得曹操是什么意思,也许有人晓得,却装傻不说。杨修却显聪明,说:“门内添‘活’字,是‘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宽了。”于是重造花园门。曹操再去,见门改了,便问是谁猜出了自己的字谜。左右说,是杨修。曹操嘴上夸了几句,心底里却很不舒服。

又有一次,有人送来一盒酥,也就是奶酪类食物。曹操接下后,便在盒盖上写下“一合酥”三字,放在桌上。杨修见了,便取过勺子,自己吃了一口,又让别人吃。曹操问杨修,怎么敢动我的奶酪?杨修说:“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又夸杨修聪明,心里却又添了几分厌恶。

这样的事儿多了,杨修总显得“比领导还领导”,使得曹操越来越不能容忍。后来有次在外征战,形势不利,曹操想退兵,又心不甘,硬挺着。这时执勤官来请示今晚军中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便随口说道:“就定鸡肋。”口令传下去,杨修便开始整理行装。旁边的人很奇怪,说,又没下达撤退的命令,你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正在犹豫,我看是要撤退了。早作准备,免得到时慌乱。”杨修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做准备了。这事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再也不能容忍小小主簿竟比自己还聪明,便以惑乱军心罪,将杨修杀了。

杨修实在是聪明过头了。他不可能不了解曹操的为人,曹操爱玩弄小聪明,你就让他自鸣得意去好了,何必一次一次去点破呢?又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杨修完全可以装的愚一些,只在心中暗笑就可以了。可他不,非要在妒忌心极强的曹操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结果把命也送了。孔子说,宁武子“其愚不可及也”,杨修类的聪明人应当学学宁武子的“愚”了。

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明代学士吕坤《呻吟语》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恶劣的环境里表现得“愚”,不是向环境屈服,不是真的浑浑噩噩,更不是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操守,而是以退为进,以愚守智,不去做无谓的牺牲,不去授敌以柄,是麻痹敌手,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如果想着自己反正是完了,从此混日子,苟且偷生,那就真是大傻特傻了!没有信念和操守的支撑,就可能真愚下去。而没有大智慧,也就不会韬光养晦,就可能因不能忍辱负重而遭到恶劣环境的重压,直至被摧垮。

现实生活中,大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是正常的,宽松的,清明的,但也难免遇到小环境不好的情况。比如,有的单位人际关系很复杂。这种情况下,你不妨“愚”一些,不去说三道四,不锋芒毕露,不四处树敌,不卷入人际是非中。实在不行,三十六计走为上。

再比如有的单位风气不正,你也不可在未弄清情况的时候就随便议论批评。你尽可以在表面上装得傻傻的,而在下面冷静观察。如果真发现了坏人坏事,也不要硬碰硬,小心打草惊蛇,可以通过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渠道举报。借用台湾作家刘墉的一句话:“我不是教你诈”,而是教你在恶劣环境里既坚守正义,又保护自己。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宋代大文豪苏轼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正直,嫉恶如仇,对单位里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看不下去,便凭着一腔热血,给上级机关写举报信,落款直署自己姓名,说是男子汉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结果这举报的事儿不知怎么搞的,传到了那几个被举报人的耳朵里,他们也知道了是谁举报的,于是开始打击报复我这位朋友,反给他栽了不少赃。后来虽然上级查清楚了谁是谁非,但我这位朋友也没少受审查,弄了一肚子气……

岳飞忠国,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北伐口号,而这在宋高宗看来,就是二心的表现。迎回被金兵掳走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宋高宗的父亲,一个是他的兄长,让他这皇帝怎么当?所以岳飞死定了。秦桧杀岳飞,不过是拍宋高宗的马屁。岳飞之死,就在于他不能做到“大智若愚”。

我的这位朋友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媒体曾经报道过有的举报人,由于锋芒毕露,不能以“愚”来保护自己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结果被坏人整得家破人亡。他们的勇气固然值得称道,但他们不讲究斗争策略的做法,也实在让人惋叹。

以上所说,是在恶劣环境里,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恶势力时,“愚”可以作为一种保护自己、与敌斗争的有效手段。这时的“愚”,其实是装愚,是聪明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平日处世做人时,也不妨“愚”一点。这个“愚”,是相对于为名利而工于心计、动歪脑子占小便宜以及好炫耀卖弄一类的“聪明”而言的。

做人处世,难得糊涂。人的弱点,就是在为个人的谋划上太聪明,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愚”一点,糊涂一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总想走歪门邪道,不为名利地位操心劳神,吃点亏也无妨,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但求心里安稳,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如能做到这样,我们就能减少许多烦恼,就能拥有一个踏实的也是快乐的人生。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的话,的确是意味深长的。

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清朝名士郑板桥

无成才能有成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他在军队溃败时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走在最后,是我的马不肯快跑。’”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真要命啊!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历史上每一战役下来,争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尤其在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刚刚有了点成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争功夺利,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多少有才有识,有勇有谋的太平军将士官员,不是死在与清兵的战斗中,却是死在昔日战友的屠刀之下。当时鲁国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

《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其中,乃是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之乱的可怕。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很坦白地说,在一个地方做事,成绩表现好一点,就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挤;成绩不好呢?又太窝囊,遭人贬斥。人实在不大好做。当时鲁国人事上也是这样情形,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所以孔子标榜他“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同时以另一个观点来看,孟之反更了不起,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事间无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古人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这种人即使为国家君王立下大功,也不自居其成,不居功是一种不平凡的智慧。

和孔子同一时代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意思是正因为不居功,也就无所谓失去。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在《金刚经》中指出:成佛的方法很多,修一切善法都可以,但是有个共同点:成佛必须广度众生而且不可以有丝毫居功之念。所以说儒、道、佛三家在思想根源和思维方式上是有共通之处的。

除了孟之反的故事,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从前,楚国将军子发率军攻打下蔡。他得胜归来,楚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并赏赐给他土地百顷和最高的爵位。子发却坚决不接受。

楚宣王十分奇怪,问道:“将军为什么不接受寡人的赏赐,难道是嫌寡人的赏赐太轻了吗?”

子发说:“大王,您的赏赐太厚重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