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虚名,超凡脱俗
原文: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一个人能丢开功名富贵的权势主义思想的左右,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能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就可以进入超凡脱俗的圣贤境界。
追求本身是一种高尚的活动,但只有走得进又能走得出的人才是高人。经商是为了发财,但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求学时为了报效祖国,但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从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但不能为了当官不择手段。
如果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不择手段,为了博得仁义道德的美名而虚情假义,即使取得了功名富贵、博得了仁义道德的虚名,也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人必须懂得放弃,离开那些看似美好,却不能使人再进步发展的方向。人必须不断在放弃中前进和生存。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人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还不如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佛家的智慧告诉我们: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放宽心,知满足,想得开,就永远宽广快乐;常杞人忧天,不知足,放不下,只能时时郁结。所以方寸之间放得下大千世界,才是豪迈者的胸怀。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人们习惯地叫他郑板桥。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郑板桥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他做县令,刚直不阿、豁达开朗、清正廉洁,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抱有同情态度,并且不满意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贪赃枉法的大官员和豪绅去职。
郑板桥在官场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职被免回到扬州心扉平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还乡后漫步于一方净土之上,尽情享受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于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真实,生活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不为物欲所累的的人生态度,正是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清心自在,惬意安乐。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
有一个奥运会柔道金牌得主,在连续获得203场胜利之后却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28岁。此举引起很多人的猜测,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然,他是明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已是昨日黄花而以往那种求胜的意志也迅速落潮,这才主动宣布撤退,去当了教练。应该说,他的选择虽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无奈,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也是一种如释重负、坦然平和的选择,比起那种硬充好汉者来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是消失于人生最高处的亮点上,给世人留下的毕竟是一个微笑。
因此,做一个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颇有分量的光环,也同样应当“放得下”它,从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种有意义的选择。这样,我们又有什么惆怅或遗憾的呢?
勇于追求是一种精神,勇于舍弃却是一种境界。的确,尘世中有太多的功名利禄,人浮于世,便有了太多的追求思慕。然而生命毕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旅程,揽住了明月,就挽不住清风。
舍弃了花团锦簇的渲染,一抹衰兰数枝瘦竹才能勾勒出画的风韵;舍弃了八音齐奏的喧嚣,五尺桐木几缕弦才能流尚出泉的天籁;舍弃了浓辞艳赋的堆砌,一藤一树一鸦才能点缀出秋的悲凉;舍弃了推杯换盏的更迭,一盏清茶半碗米粥才能烘托出人的情操。
学过茶道的人都知道有一道工序叫做舍弃,超脱红尘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境界叫做舍弃,深谙人生的人都知道有一种智慧叫舍弃。舍弃了五斗米,陶渊明吟出“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舍弃了官场名利,李白道出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清幽;舍弃了富贵生活,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怆;舍弃了浮世华美,王维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着便是不易,我们要学会进取,更要懂得舍弃。
〖LM〗〖BT2〗〖ML〗〖XCYU。tif;%50%50;X-*4;Y-*5〗2.没有希求,何来忧惧
原文: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译文:〖HTK〗我不希罕荣华富贵,又何必担心他人用名利作饵来引诱我呢?我没想过要与人竞争高官,又何必恐惧在官场中的仕途险恶呢?
古代官场中四处布满陷阶充满荆棘,因此才有“香饵之下必有死鱼”的说法。所以作者劝戒人们为人处事要想不误蹈陷阱误踏荆棘,最好是把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都看成过眼烟云。
的确,一个人如果不希冀官场的升迁就自不会去投机钻营,不会去阿决奉承,就会无所畏惧,那权势又奈我何?陷饼对于想图功名者来说才是陷阱,而对于轻名利者则不是陷阱。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权谋过人,又骁勇善战,屡立大功,被列为替刘邦打下天下的功臣之首,他因此当上了朝廷的大官。韩信的权柄很大,俸禄也很高,但他缺乏智者的情怀,一边享受着高官厚禄,一边又为高官厚禄所困扰羁绊,不时露出好争地位、争爵位的面目,因而为汉高祖刘邦所不容,抓住一些理由将他逮捕,关进了大牢。
在牢中,韩信悲愤交加地说:“正像别人说的一样,狡猾的兔子捕尽了,猎狗就该下汤锅;天下的飞鸟射尽了,好弓箭就该收拾起来扔进库房;敌对国家已经灭亡,出谋划策的臣子们也该丧命。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是该下汤锅了。”
从韩信的这番话里不难听出,其悲愤欲绝中夹带着悔恨之意,可事已到此,哪里还有重新做起的机会呢?
后来,韩信终于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韩信的官儿不算小,财产也不算少,但是由于他们对官爵、财产、享乐的向往没有止境,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没有边际,最终的下场都极为可悲。说句公道话,置他们于死地的尽管原因比较复杂,但他们所共有的那颗贪婪贪欲之心则是造成他们无可挽回的悲剧的重要因素。
庄子历来鄙视富贵功名,在《庄子见惠施》中就有一个辛辣地嘲笑那些追名逐利者的故事。
惠施任梁惠王的宰相,庄子去拜访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你为宰相。”惠子听了惶惶不安,派人搜查庄子达三天三夜之久。
庄子去看惠子,对他说:“你知道南方有只名叫鸮鹞的鸟吗?鸮鹞从北海飞到南海,一路上,不是梧桐不栖,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饮,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鼠,正好鸮鹞飞过,它害怕鸮鹞来争,仰头大喊一声‘吓!’你难道也为相位来吓叱我吗?”
庄子以鸾凤一类的鸟自喻,以鸮鹞饮醴泉、栖梧桐来比喻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而世俗认为显赫的宰相地位,在庄子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只死掉的臭老鼠。
大彻大悟的人,能够进了围城又出了围城。这种人是真正的不希荣、不竞进的高人逸士。
《法句譬喻经》上世尊即说偈言:“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世人为物所牵,为情所囿,为形所役,烦恼缠身,已非自由快乐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平矣。”我们读史就可以知道,天下不能安定、政治不能清明,绝对与做官的人爱钱、玩权的习气,有直接的关联。要知道权力和金钱都是相当诱人的,我们想世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你把这些东西摆在眼前了,他还能不为所动?确实不容易啊!没有很高的道德和胸襟,千万不要轻易接触权力。不要想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富贵逼我来,于是暗自窃喜,殊不知没有足够的气度胸襟,就是天大的富贵,终究也会酿至难以收拾的灾难。我们摊开中外历史,有几个位极人臣的,能够做到生荣死哀?
所以,古人警告我们,接触金钱与权力,要像接触毒蛇一样小心,因为这些东西太容易让人堕落了。还没接触的时候,大家都会唱高调,一旦手上握到权力,头脑立刻就昏了。
权力和金钱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对于权力和金钱都是抱有适可而止的态度,不要把它作为终极目标。远离世俗的功利,远离物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保持清洁的内心,享受精神的自由。做到这些,不也很好吗?
〖BT2〗〖ML〗〖XCYU。tif;%50%50;X-*4;Y-*5〗3.俭贫有余,拙逸全真
原文: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HTK〗财富再多也会因挥霍而感到不够用,这就不如虽然贫穷但因节俭而感到富裕的人;有才干的人由于做事多而得罪人,因此招致众人怨恨,不如虽然笨拙但因安闲而能保全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