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探索地球之谜 > 第三章 江河湖泊(第2页)

第三章 江河湖泊(第2页)

6.月海周围有山链环绕,而太平洋周围也有山链。

7.在太平洋底发现有边缘和中央海岭,而在一些较大的月海中也同样可见有堤形的隆起。分布于月海中央和边缘。

8.太平洋东部具有以岛弧、边缘海组成的,从洋壳过渡为陆壳的过渡区,在一些月海边缘也可见有所谓“类月海”的过渡区。当然,与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没有的其他特征。如构造岩浆活动,反映海底扩张的海底磁性条带,还有在太平洋周围的山链上可见明显的多旋迥褶皱构造和花岗岩浆活动,而月球上没有。

诸如此类的差别,专家以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质量和体积的缘故。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4.最古老的海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接,东部通过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西端通过直布罗陀(Gibraltar)海峡与大西洋沟通,最窄处仅13公里(8哩)。航道相对较浅。东北部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部经19世纪时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属其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

最早犹太人和古希腊人简称之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们仅知此海位于三大洲之间,故称之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拼写来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为“在……之间”,“terra”意为“陆地”,全名意为“陆地中间之海”。该名称始见于公元3世纪的古籍。公元7世纪时,西班牙作家伊西尔首次将地中海作为地理名称。

地中海曾被认为是以前环绕东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残留部分。现在知道它是在结构上较为年轻的盆地。其大陆棚相对较浅。最宽的大陆棚位于突尼斯东海岸加贝斯(Gabes)湾,长275公里(170哩)。亚得里亚海海床的大部分亦为大陆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构成的沉积物,以下为蓝泥。海岸一般陡峭地中海风光欣赏(20张)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隆河、波河和尼罗河构成了地中海中仅有的几个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海水循环的最稳定组成部分为沿北非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注入的海流。整个地中海海盆构造活跃,常有地震发生。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这里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世界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即分布在本区。

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有一海岭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地中海中有3个由海岭隔开的主要海盆。由西向东分别为∶阿尔沃兰(Alboran)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盆。地中海东部为爱奥尼亚海盆(其西北为亚得里亚海)和勒旺(Levantine)海盆(其西北为爱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岛屿有马略卡(Majorca)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海域中的南欧三大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岛屿,将地中海分成若干个小海区: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之间,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

地中海气候,表现为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使得周围河流冬季涨满雨水,夏季干旱枯竭。地中海风光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候温和,最冷月均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约占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干的气候特征,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可谓独树一帜。

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种气候类型中,全年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中,除地中海气候外,还有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和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是位于南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中,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和澳大利亚西南及东南沿海等。其分布区大多经济比较发达,也是世界热点地区。

5.最小的大洋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公里,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它为北冰洋。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现在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本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两条海岭枣罗蒙诺索夫海峡和门捷列夫海峡(即老大洋中脊),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后在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这是瑞典科学家分析了2004年从北冰洋海底采集的沉淀物后,得出的上述结论。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丁·杰克逊等人前不久发表报告说,他们从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了428米厚的沉淀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淀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杰克逊说,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夹在格陵兰岛与斯瓦尔巴特群岛之间)开始变宽,“我们猜想(当时)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较重的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随着费尔姆海峡的扩张,海水开始从水面涌入北冰洋,它们吸收了氧气后才沉入水底,这样水底开始出现氧气和海洋生物,对应的沉淀物也变成了灰色。最后,北冰洋的淡水全换成了海水,在海底开始出现氧化铁、氧化锰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学家说,他们还无法确定北冰洋形成的准确时间,不过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约75万年。

据测算,2005年9月21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为自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面积。研究表明,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正大幅上升,温度升高速度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

日本有关机构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的低气压等因素影响,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减到自1978年开始实施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值。专家预测说,今后海冰面积还将进一步大幅度缩小,这一状况可能持续到9月中旬。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公布的分析结果显示,北冰洋海冰面积从7月就开始持续缩减。进入8月以后,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并停滞的低气压影响,其他地区的暖空气被输送到北极,加速了海冰面积的缩减进程。8月15日,北冰洋全域的海冰面积缩减至530.7万平方公里,为观测史上的最小值。

专家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北冰洋沿岸刚刚形成的脆弱且易融化的冰越过北纬80度线扩散到北冰洋内部,促使北冰洋海冰面积加速缩减;北冰洋向大西洋放出的海冰增加;导致北冰洋内部的海冰面积缩小。

6.最淡的海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从北纬54°起向东北展伸,到近北极圈的地方为止。长1,600多公里(1,000哩),平均宽度190公里(120哩),面积42万平方公里(16万平方哩)。波罗的海位于北纬54°~65。5°之间的东北欧,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峡、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里加海峡等海峡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向东伸入芬兰和爱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称芬兰湾,向北伸入芬兰与瑞典之间的称波的尼亚湾。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这是因为波罗的海的形成时间还不长,这里在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水淹没的汪洋,后来冰川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洼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罗的海,水质本来就较好;其次波罗的海为海区闭塞,与外海的通道又浅又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入;加之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这里又受西风带的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四周有维斯瓦河、奥得河、涅曼河、西德维纳河和涅瓦河等大小250条河流注入,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437立方公里,是波罗的海的淡水集水面积约为其本身集水面积的4倍。因此波罗的海的海水就很淡了。海水含盐度只有0。7~0。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平均含盐度(3。5%)。

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度自出口处向海内逐渐减少,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海水含盐度15‰,西部为8‰~11‰,默恩岛以东降至8‰,中部为6‰~8‰,芬兰湾为3‰~6‰(靠近内陆处仅为2‰),波的尼亚湾一般为4‰~5‰(最北部为2‰)。深层和近底层的盐度,西部为16‰,中部为12‰~13‰,北部为10‰左右。当流入的大西洋海水增加时,西部的盐度可增加到20‰。波罗的海深层海水盐度较高,是由于含盐度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致。

工业、航运的发展,在使波罗的海的战略地位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也使波罗的海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2007年波罗的海地区“赫尔辛基委员会”专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本世纪波罗的海地区的升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而致使该地区渔业遭受影响、作物生长季节延长。研究指出,该地区的升温速度已经高出全球平均水平,在本世纪,整个波罗的海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摄氏3~5度。

前苏联在波罗的海遗留下来的污染原本就已经给海中生物的生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气候变暖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因为温度升高而可能带来的更多的降水,降低波罗的海的盐分含量,继续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北部地区的升温速度将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为北部分布的深色土壤和水吸收的热量远远大于具有反射性的冰和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