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地球科学探秘 > 第六章 神秘的地域之谜(第2页)

第六章 神秘的地域之谜(第2页)

任凭人们如何猜测,制造了这场灾难的大海一直保持着沉默。

地中海7月份的气候总是风和日丽的。1972年7月26日上午,“普拉亚·罗克塔”号货轮从巴塞罗纳朝米诺卡岛方向行驶。到了下午,不知怎么回事,这艘货轮掉转船头驶到原航线的右边去了。原来船上的导航仪奇怪地受到了干扰,

并且船长和所有的船员没有一个人能够辨明方向。出发时船长曾估计,他们在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即可抵达目的地。但次日凌晨5时,“普拉亚.罗克塔”号遇上的几名渔民却说,这里离他们要去的米诺卡岛足有几百哩。

很难设想,在这段时间里,这艘货轮上所有的人都丧失了理智或喝醉了酒,以致连辨认方向的能力都没有了。这又是一起没人说得清楚的海上事故。

在地中海的土伦湾海域,从1946年到1970年的25年里,有6艘潜艇失去了踪迹。而这段时间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潜艇遇难事件加在一起。也不过11起。相比较而言,这里潜艇遇难的比例数委实太高了。在这方面,当获“金牌”的非法国莫属——6艘遇难潜艇中有4艘是法国的。

1968年1月20日,乘有52名艇员的法国潜艇“密涅瓦”号在土伦海域不见了。由于这里的海底有许多深沟,被认为是试验深潜器性能的好地方,它是被派往该地进行这种试验的。

消息传来,法国军方当即派出30艘装有先进声纳仪的海军舰只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搜寻,一些侦察飞机和救生机也出动了。美国一艘专门用于海底搜寻工作的船只“海燕”号,应法国政府的请求,随后前来协助。两天前“海燕”号正在寻找在这同一片海域里失踪的以色列潜艇“达喀尔”号,因工作毫无进展,便投入了新的一轮搜寻。

最后一切希望全都破灭了。“密涅瓦”号和“达喀尔”号一样,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人们又开始为解释两天内连续发生的两起失踪事件提供假设了。不过所有假设都很快被法国军方和专家们否定了。法国海军一位发言人说:“那种认为它们遭到同一个敌人进攻的假设,就像它们失踪本身一样神秘,异想天开。”专家们则坚定地认为,两艘潜艇在两天内连续失踪纯属偶然的巧合。它们的失踪既不是海底某些奇异现象造成的,也不是西西里岛地震的缘故(当时西西里岛根本没有任何地震活动)。最有意味的是法国国防部一位发言人的话:“种种迹象使人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潜艇是遇难了。”

3.古渤海平原可否再现

说起古渤海大平原,不得不提庙岛群岛。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现称长山列岛、又称长岛。是隶属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群岛,全岛属长岛县管辖。庙岛群岛位于渤海、黄海交汇处,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约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46千米。主要岛屿是南岛和北岛。岛上风景秀丽,包括月牙湾、九丈崖等旅游景点。庙岛群岛上的仙境源风景区是中国AA级风景区。岛上有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庙岛群岛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庙岛群岛省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当渤海尚未形成时,庙岛群岛曾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带,山丘高度约200米。当时气候寒冷,强劲的西北风和冷风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陆平原上飘来了大量的黄土物质。风沙不仅填平了古陆上的沟壑,而且还堆起了山丘,如今庙岛上独具特色的黄土地貌就这样形成了。黄土中有许多适宜寒冷气候的猛犸、披毛犀和鹿等动植物化石。这些动植物化石表明,当时渤海古陆平原生机勃勃。

1999年10月的一天,大连旅顺口区双岛湾镇的一对夫妇将数年前在渤海湾作业时打捞出水的1枚猛犸门齿化石捐给国家。文物部门对这枚珍贵的化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猛犸,亦称毛象,为喜冷耐寒动物,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距今一万多年前已经灭绝。这枚渤海湾出水的猛犸门齿化石,齿根部分略有残损,残长2。5米,推测原长达3米以上,是迄今国内海底发现最长的猛犸门齿化石。

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猛犸冷冻的尸体。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使得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故未来得及腐烂。又由于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2009年在俄罗斯的冻土发现一具有毛、有皮的公猛犸象的尸体,现在被保存在中国。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展览,但光线、温度都有严格控制,要在-14度以下,展览柜的玻璃就要15万美元。在科学家对其进行扫描时,还在它体内发现了活的脑干细胞。这说明,只要科学技术到达一定水平后,猛犸可以重见天日。

猛犸门齿化石和之前出水的一些动物齿骨化石都能有力地证明距今三万至一万多年前渤海湾曾经是陆地。此后,科学家们还曾对一块从渤海海底捞起的披毛犀骨头进行研究,这块披毛犀骨头使学术界对渤海的过去有了更新的认识,并且开始了对渤海地形地貌的历史的研究。他们认为由于冰川范围的扩大,原先最深处也不过80米的古渤海海平面一下子下降了100~150米。渤海地区因此一度完全裸露成陆,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成了许多动物的家园。

在距今大约1.2万年的时候,渤海古陆平原再次沉入了海底。这是因为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渤海平原逐渐消失。曾在渤海平原上奔腾不已的黄河、滦河和辽河,也随着海水重新浸入渤海而逐渐沉没于海底。到了距今数千年前,海平面逐渐接近现今的位置。

如今的渤海,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错综复杂,变化十分复杂。岸线有进有退,变化完全相反,并且这种完全相反的变化还将继续下去。那么,曾一度繁荣的渤海古陆大平原,会重新露出海面吗?这个疑问将是科学界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方向。

4.海水为何能“粘”船

100多年前,在大西洋西北洋面上,有一艘渔船正在进行捕捞作业。渔船把网撒到海里,便拖着渔网前进。突然,船速明显降低,仿佛从沙滩上奔向大海的人一下水就走不动似的。

船员们大吃一惊,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系列海怪的传说,莫非自己的船被海怪攫住了,恐怖感立刻笼罩全船。船长命令全速前进。可是任凭机器怎么吼,螺旋桨怎么转,这船却一步也不能移动了。会不会是渔网拖住了什么东西?

船长下令:“收网!”

船员们拼命地往上拉渔网。可是,越拉,大家越害怕:从来都是撒开的渔网,今天却被卷成长长的一缕,仿佛有一只巨手扯着渔网,要把渔船拖向可怕的深渊。

“弃网!”船长胆怯地下令。

船员们操起斧头,三下两下就把渔网砍断了。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渔船仿佛被粘性无穷的胶水粘住了,一点也动弹不了。

船员们惊恐万状,有的祈祷上帝保佑,有的哀求海怪宽恕……

正当船员们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渔船开始动弹了,起先是慢慢移动,接着越来越快,终于脱离了这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渔船返港了。船员们向亲人诉说着这次奇遇。可船为什么会被海水“粘”住?他们除了解释是海怪作祟外,谁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独有偶,海水“粘”船的事也被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遇到了。

自小就立志做一个北极探险者的南森,为了证实北冰洋里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不顾亲人的劝阻,设计制造了一条没有龙骨、没有机器的漂流船。这条船好像切成两半的椰子壳,船壁坚厚,船头上伸出一根又粗又硬的长角。南森给船命名为“弗雷姆”号,翻译成中文就是“前进”号。

1893年6月19日,南森率船从奥斯陆港出发向北极方向驶去。8月29日,当船行驶到俄国喀拉海的泰梅尔半岛沿岸时,突然走不动了,船被海水“粘”住了。

顿时,船上一片混乱,有的在绝望地呻吟,有的在祈祷:“死水,死亡之水呀,我们就要葬身在这里了,上帝救救我们吧!”

毕竟是探险家,南森却没有一丝惊慌的表情。他环视了海面,只见四周凤平浪静,离岸也很远,不是搁浅,也没有触礁。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南森想,可能就是碰上传说中的“死水”了。他认真测量了不同深度的海水,记录下了观测的结果。

船员们对南森的行动不解,有人问:“队长,你在海水里测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水里有海怪吗?”

南森回答道:“不是海怪作祟。这‘死水’的奥秘总有一天会弄明白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