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模块说来神奇,能够抵抗辐射,也能起到不错的保温效果。
能经得住月球昼夜接近三百度的温差。
但科技含量着实一般,只不过是利用月壤和化工产品混合做出来的,有点类似于混凝土块的建筑材料。
人类从开始在月球建造基地,便一直秉持废物利用和尽可能节约资源的基础探索。
甚至最早的,由我国建设月球基地,秉承了勤劳简朴的传统,采用历史上传承悠久的一种建造方式。
窑洞!
在月球山体中挖了个很大的窑洞,做好密封之后,一方面可以屏蔽太空辐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窑洞里创造出类似地球的大气环境,实现宇航员的生命保障系统。
听着似乎工程量巨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最节省资源的建造方式,而且厚重的月岩提供天然防护层,避免小陨石撞击,摧毁基地。
整个建造过程,只需要消耗挖掘的能量,等挖掘平整等完成之后,只需要做密封和冲压便可直接入住了。
其他配套设备完全可以在充压之后再行建造制作。
不但节省资源,还大大增加了建设的效率。
有了成功案例,其他国家后续月球基地的建设也多采用这种方式。
毕竟若直接在空地建设落地的太空舱,耗资巨大不说,还不如窑洞来得安全。
葛杰难得放松,最后一块预制模块安放就位,其他人扯动压力管开始填充密封物质,他坐在预制模块上,仰望星空。
脑海中自然闪过人类在月球的文明史。
经过百年的发展,最初建立的窑洞基地已经变成了仓库和无土生产车间。
设施更加完善的基地舱匍匐在荒凉的大地,粗大的管道设备连接在基地舱和窑洞之间。
这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依靠月壤中丰富的氧化铁还原制备氧气和铁。
能源的应用也从早期的太阳能电池板,变成了核能。而且除了早期运输过大量氢用以制备水分之外,这里已经很久不用补充氢了。
固态水的发现以及水系统的循环利用,完全满足基地的需要。
生活和地星之间的差距也不大,不过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射台!
月球就像人类走出地星的港口,不管去哪里都得在这里修整,并在发射台甩出去!
近十几年,因火星外星城和火星城的建设,月球基地承担转运任务,整个月球基地赚得盆满钵满。
据说仓库中的各种资源堆积如山···
而现在建造的对空导弹基地,其实是面向地星的防御工事。
目前只是个地基,建成之后将成为继等离子炮台之后,月球第二大对外武力手段。
不用思考就能明白,这必然是移民计划中的一环,是一种火力掩护,确保人类移民的时候不被硅族袭击。
思绪飘飞,葛杰稍微抬头就能看到巨大的地星,犹如彩色摊饼挂在漆黑的背景上。虽然也有朔望周期,但地星在空中的位置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而且,随着朔望的变化,有时候在地星的亮部会出现巨大的耀眼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