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莫生气十句口诀 > 第三辑 遇事三思塑造美丽人生(第1页)

第三辑 遇事三思塑造美丽人生(第1页)

u0016u0003金钱——巧于算计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地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标榜廉洁耿直,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陶朱公,以此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陶朱公长子。不料大儿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岂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陶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朱公大儿子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大儿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你弟弟,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着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的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栓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智慧点拨:

看重钱财者心中往往薄情寡义,他们的典型逻辑就是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都以利来交往,算计来算计去,却总是得不偿失。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淡泊名利者以德服人,才能掌握为人处世的奥妙。

是非——是非成败转头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歌词中的一句。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

其中“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七个字更颇能表达我们偶尔对人生所兴起的感触。三国中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豪爽的张飞、义薄云天的关羽、还是雄姿英发的周瑜、雄才大略的曹操等无数英雄豪杰都随滚滚长江向东流去,纵横驰骋的战场早已硝烟散尽,空空如野。艺术家的彩笔为我们道尽人世的悲欢离合,但终如南柯一梦。人生无常,是非成败转头空。

人生无常,无物永驻。天下没有什么事物、对象、情势、局面是永远不变的。明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不见今世月;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物有生、死、毁、灭;人有生、老、病、死。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官无常位,境遇常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老子说:“金玉满堂,也无法永远守住。”人生聚散、浮沉、荣辱、福祸,这一切都在不断地转化,相辅相承。“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明白此理,你就会视一切变化为正常,就会对一切事情的发生有思想准备,就不会抢天呼地,不撞南墙不回头与天道(客观规律)死顶下去。做人,不能逆天道(客观规律)而行事。

人生无常还指事物变动的不可预见性、偶然性,事情的不期而遇。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运去金成土,时来土做金;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顶头风……人生之中不可预测的事太多太多。

人生无常,天道有常。人生无常,正是天道有常的表现。对于那些觊觎权势、玩弄阴谋的人来说,既有小人得志飞黄腾达之时,也有时运不济,栽跟头之日。秦桧玩弄诡计、陷害忠良,落得个无穷骂名;严嵩专横拔扈、不可一世,终落得满门抄斩。多行不义必自毙,逞一时之能称一世之雄又能存于几时?爬得越高跌得越惨。也许对爬得高的这个人来说,这是他人生际遇的无常,对于群体和社会来说则正是有常的表现。一个肆无忌惮,伤天害理的人早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一个霸主早晚有稀里哗啦那一日。这对于他本人是天道无常的表现,对于别人则恰恰证明了天道有常。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感叹人生之无常,并不完全出自无奈的悲愁,相反,它可能出自人心对幸福的追求与对永恒的向往。哲学家努力透视人生真谛,帮助人们建构精神家园。宗教家则超越于无常的罗网之上,打通生前死后之结,引人走向不朽的乐土。可惜的是,现代人对哲学存着怀疑的眼光,对宗教抱着利用的心态,因而陷于变幻不已的现实世界,无法解开内心深处的愁结。

智慧点拨:

聪明的人总是在变化无常中力争主动,在变化之前或之初看到变化的端倪,去把握有常,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从而在恶劣的处境下,能登高望远,看到转机,看到希望,有所准备,不失时机地转败为胜,扭转乾坤。

唐伯虎诗中说:“钓月樵云共白头,也无荣辱也无忧;相逢话到投机处,山自青青水自流。”如果人人都能了然于山自青青水自流,就自然会宠辱不惊,物我两忘,也不会去徒自贬抑,自招屈辱。

贪婪——贪欲为众恶之本

贪乃人之本性,人人都有贪欲,只是有人可以克制住贪欲,知足常乐,而有人却贪得无厌,不会感到丝毫知足!

在A城,一个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只因为他的股票下跌了一个百分点,然后孤注一掷,将全家财产用来买股票,结果输的一贫如洗。当他一无所有时,一下子投河自尽了!而他曾经用了10000万元,买了一份股票,转眼间就变成了亿万富翁,可他还不满足,继续买股票。终于有一天,他输了,股票下跌了一个百分点,他本可以收手不干,可他却不甘心,结果反陪上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是贪欲害了他,他也为自己的贪欲付出了代价!

同样在A城,一对买烧饼的夫妇因为刚买完烧饼,数了数钱,发现比平常多卖了2元人民币,就高兴的合不拢嘴!他们有这2元钱,多买了一些烧饼的原料。就这样,过了几年,他们成了A城的烧饼大王,成了百万富翁!可是,他们将一些钱捐给慈善组织,仍然买着烧饼,尽管他们已经拥有了全国几百家连锁店,可是他们还是喜欢自己在街上买烧饼,价钱仍然是5角钱一个烧饼,丝毫不多卖一分钱,他们想为人民更好的服务!他们对着夕阳微微笑着,他们活着已经有意义了!

贪得无厌必定会自食恶果,人类还是知足常乐的好。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人的不满和愤懑、不快和痛苦,往往是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太重,把眼前利益看得太重。很多人期望能有万贯家财,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期望权倾朝野,却失意官场。理想未能实现,便表现出郁郁不乐,口出怨言,甚至萌生不良之心,采用不义手段来为自己谋利,其实这种做法于事无补,到头来还是害人害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过于贪欲者,往往都是虚荣心在作崇。我们难以忍受别人的虚荣,是因为它伤害了我们的虚荣。通常是虚荣而非是恶意使人们变得更凶恶、变得更贪婪。当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承认我们有贪婪的欲望时,往往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人们对受耻辱和被猜忌感到非常痛苦的原因,是因为虚荣心忍受不了它们。虚荣心比理智做了更多不合我们口味的事。

贪欲常常产生各种对立的效果:许多人为了某些可疑和遥远的欲望,而牺牲他们的所有财产;另一些人却为了现在的蝇头微利,而轻视将要来临的重大利益。

春秋末期,晋国贵族智伯,是一个蛮横不讲理、只知贪欲的人。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土地范围,毫无理由地向其他人索要土地。贪欲者利欲熏心,索要无度,必会遭到众人的联合反对,智伯后来因此而遭到灭亡的命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贪欲是由利益在后面推动着前行的。利益以各种形式玩弄各种人,甚至玩弄无私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盲目贪欲,有些人眼明心清。一个精明的人必须安排好他的利益等级,使之井然有序。在我们同时着急做着许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贪婪常常会扰乱这一次序,结果不要因为欲望了太多的很不重要的东西,而错过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贪欲者因贪欲而看不到:过去某人给予我们的利益,其实是想要我们不计较他现在给我们造成的损失。

贪欲犹如死亡一样令人害怕,然而我们又像不死那样渴望一切。假如我们完全清楚我们在渴望什么,我们大概就不会那样热烈地追求那些东西了。贪欲正是因为人于无知而欲求有知的本性中才出现的。

切记,勿贪得无厌,小心自己的贪欲,不要一直不满足,知足是上天给予你的财富,好好珍惜!

智慧点拨:

古代的有识之士在做人问题上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十分有道理的。少些物欲会使精神富有,看淡名利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计较个人得失就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贪欲起于私心。私心过重,则患得患失,贪心过重,则嗜欲太过,乃至于不顾一切,以不正当手段谋求自己所求,是以受不得穷,立不得品。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对于我们如何直面生活,确是足资凭借的箴言。

虚荣——走出虚荣的死胡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