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夫设法去见文天祥说:“丞相将被送到北方去,我一定要同行。”文天祥被囚送到了北京,张毅夫也尾随着去了,并且就寄住在囚禁文天祥牢狱的附近,每天给文天祥送去美味可口的食物,这样不间断地做了三年。他还悄悄地做了一只木柜,到文天祥殉国受刑那天,便用来收藏文天祥的头颅。
他又在俘虏群中去探寻文天祥夫人欧阳氏的遗体,找着后火化了,和那只藏着文天祥头颅的木柜,一并交给文天祥的家属去埋葬。
寓言中来:文天祥为国捐躯,无愧平生;得友如张毅夫,更可含笑九泉了。
珍视友谊
一只鹦鹉飞落在一座它从未到过的大山。这座山里有着很多飞禽走兽,他们都非常善良。对来自远方的鹦鹉,非常尊重,千方百计照料它。生活在这些飞禽走兽中间,鹦鹉虽然感到很温暖,很幸福,但毕竟不是它的家乡,所以,过了不久,它就告别了山里的飞禽走兽,飞走了。
几个月后,鹦鹉侨居过的那座山上,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火灾,腾腾升起的浓烟,被几十里外的鹦鹉发现了。它毫不犹豫地钻进河里,浸湿了自己的羽毛,然后奋力飞向那熊熊的火焰。
天神皱起眉毛,迷惑不解地问鹦鹉:“你虽然有熄灭大火的志愿,可是凭你那么弱小的身躯,那一丁点儿力气,一回沾上几点河水能扑灭那绵延百里的大火吗?”
鹦鹉回答说:“我虽然知道凭我这几滴水扑灭不了大火,但这曾经是我侨居过的大山。这里的飞禽走兽对我友善,大家亲密得像亲兄弟一样,我不忍心见死不救啊!"
鹦鹉的话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运用神力,熄灭了大火。
一只小小的鹦鹉,它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累死,也扑不灭绵延几百里的大火。但是这只鹦鹉并不就此放弃处于危难之中的朋友,它竭尽全力同烈火搏斗,以至最终感动天神。
寓言中来:友谊是真情的流露,患难的时刻才能检验他的真伪。珍视你的友情吧,它会感动天神。
徐无鬼说真话
隐士徐无鬼拜见魏武侯之后,武侯展露难得一见的笑容。女商好奇地问道:“先生刚才谈些什么话呢?大王怎么会那样高兴?”
徐无鬼说:“我只是随便谈了些相狗相马的道理。”
女商吃惊道:“是吗?那真是奇怪了。从前我和大王都是谈诗书礼乐,不然就谈六韬兵法,也没有见大王如此高兴过!”
徐无鬼说:“你没有听过被流放到远方的人讲的话吗?刚离开故乡的几天里,只要看见老朋友便很高兴;离开几个月以后,只要看见熟悉的人便很高兴;一年之后,只要听见口音像同乡的人就很高兴了。人离开家乡越久,就会越想念家乡,你说是这样吧?如果有人被放逐到山林里,整天和野兽做朋友,有一天在山谷中忽然听见人的脚步声,那他就欣喜若狂了。如果来的人竟是他的兄弟亲戚,你说那人不是要高兴得昏倒吗?”
女商听了,屏息静静的注视着徐无鬼。过了一会儿,徐无鬼又说道:“大王太久没有听到真话了!这大概就是他整天闷闷不乐的原因吧。”
寓言中来:莎士比亚说:“没有欣赏的人时,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群鹅的聒噪里歌唱,人家绝不会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假话听得太多,哪怕是赞美的话,也人厌烦啊!
交友贵在知心
列子在壶丘子林门下学习期间,和列子隔邻而居的是南郭子,他与列子相邻达寻十年之久,但他们之间从不来往,从不交谈。在路上碰见,就好象没有看见似的;以致于所有的人都以为列子和南郭有什么仇怨。
一个从楚国来的人,听人议论列子和南郭子有仇怨,便去问列子:“你和南郭子为什么几十年不说一句话?”
列子说:“南郭子的外形看上去很充实壮健,但他的心灵却很空虚,耳朵什么也听不见,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口舌也不说什么,内心不牵挂任何东西,形体也不运动。和他交往,是不用外在的行动的,因此我们就没有什么来往和交谈。你们误以为我们有仇怨,为了澄清事实,我决定带你们去见他一次。”
列子带了四十一个门徒,来到南郭子的住处,望见南郭子坐在那里,不言语,不动作,好象泥塑木雕似的,别人看他那样子,也就不和他交谈。再回头看列子,他也好象精神已经脱离开形体,似僵尸一般呆坐在那里,人们也难以和他共同议论什么。
回到住处后,大家纷纷议论列子和南郭子交往的奇妙之处,赞叹南郭子的非凡之处。列子说:“得到事物真义的人不必说话,知道普遍道理的也不必说话,沉默也是一种语言,大巧若拙也是一种智能。南郭子和我就是这样的人。你们不能理解,却大惊小怪。”
寓言中来:古人说:小人以利交友,普通人以言语交友,君子以神色交友。列子和南郭子可以算得上神交了。
要学会播种人情
孟简子做梁国宰相时,兼并了卫国。后来因为有罪,逃亡到齐国。管仲亲自迎接他,并问:“你做宰相兼并卫国时,门下宾客有多少人?”
孟简子答道:“有三千多人。”
管仲问:“现在跟随你的有多少人?”
孟简子答道:“只有三个人。”
管仲问:“是三个什么人?”
孟简子答道:“一个人父亲死了无钱埋葬,是我替他埋葬了;一个人母亲死了无钱埋葬,是我也替他埋葬了;一个人哥哥惹了官司,是我为他脱了罪。所以三个人愿意跟我一起来。”
管仲上车时说:“唉,可悲啊!我命运不通是一定的。我不能用春风温暖别人,我不能用夏雨滋润别人,我命运不通是一定的!”
寓言中来:做人的水准,在患难时看得最清楚。有困难却无人愿意帮忙,是很可悲的,也说明平时做人做得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