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仙禅师又将自己的手掌摊开,举在空中,又问富人:“假如我的手掌永远都是这样,始终不变,你说它叫什么?”
“这还是一样,畸形呗!”富人脱口而出。
只见默仙禅师微笑着看着他,看着富人若有所思的样子,和蔼地说道:“只要你知道了这一点,你就会是一个快乐的有钱人。”富人一愣,随即大喜。他终于想通了,决定回家后就通达地生活,一边节俭朴素的生活,一边时不时的去施舍身边的朋友和邻居。
寓言中来:快乐来自于灵活的人生智能,不要执着和偏执,否则不仅会自己闷闷不乐,还会让身边的人都讨厌你。
愚蠢的农夫
有一个贪心的农夫,礼请一位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是很满意,继续问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再给其他的众生超度啦。”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公平的,就如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众生都可以享受阳光,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真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超度之功,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王老头,他经常是欺我、害我,能不能把他从众生中除去呢?如果可以,我愿意给你更多的钱布施。”
禅师说:“你这个不但做不到,而且,你这样布施的越多,你的罪越大!”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寓言中来:做功德超度亡灵只是一种宗教仪式,这个故事却有某种启示意义:这个农夫只想超度自己的太太,却害怕别的亡灵受益,实在太自私了。他却没有想到,给太太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比实际利益更大呀!
东施效颦
西施的故乡在若耶溪畔,在她进宫以前,常常去溪边浣纱。她害有心痛的毛病,每回发作,都痛得捧住心口,皱紧眉头。可是,她实在是太美了,即使是心痛难过的模样,大家见了也感觉气质很美,因而生出怜惜之心。
东村有一位丑女孩,名叫东施。她对西施既羡慕又嫉妒,回家没事就学她捧心皱眉。村里的富贵人家一见到她在那学西施,连忙关上大门;村里的穷人,见她在那学习西施那不伦不类的样子,也都离她远远的,不和她接近。东施觉得很是纳闷,为什么人们都这么讨厌她呢?
于是她便向一位有学问的长者请都,长者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东施,在别人身上显得耀眼漂亮的妆扮或举止,盲目搬到自己身上来,常会得到反效果。主要是因为不合适。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自觉往这方面去努力,而不是只在外表上模仿,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到一种很悲哀的境地。”
从此以后,东施再也不盲目的模仿西施了。
寓言中来:东施完全没有必要追求用相貌取悦别人,她可以通过心灵的美丽赢得别人的喜爱。
孔子拜访老农
孔子和弟子一行从农山下来,日已偏西,想访问一位有贤德的老农,便向百姓打听。
百姓向他们介绍:这里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农,年已七十,身体健康,勤劳俭朴,遇事礼让,附近百姓遇到大小事,都去找他询问,有什么纠纷口角就请他出面调解,只要他说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了。孔子听后就和弟子们前去拜访这位老人。
孔子来到老人的屋前,房屋虽小,但墙壁用泥抹得平整光亮,屋顶茅苫盖得整整齐齐严严实实,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给人一种清新舒适之感。进入屋内,只见老人腰背挺直,衣服洁净,正在煮饭。他见到这些不速之客,连忙放下炊器,躬身相迎,指点就坐。孔子向老人介绍了身份和来意。老人乐呵呵地站在一旁。
孔子问:“老者,你还有什么人吗?”
老人答:“有一个儿子和儿媳、孙子!”
“你这么年高,为什么不同他们一起生活呢?”孔子再问。
老者说:“他们孝顺于我,好的东西常常送给我,孙子也经常来看我,身上的衣服全是儿媳做的。现在本人还能自力,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必然加重他们的负担,故而自己独立生活倒也感到舒畅!”
孔子说:“这也算得是父慈子孝了!
从老人那里出来后,孔子感觉很开心。弟子不明所以,问道:“先生如何这样高兴呢?”
孔子说:“一个孝顺的儿子,当他拿着美味佳肴后,必然先想到他的父母,一个想为百姓做好事的人,也必然是和百姓想的一样。今天,我们看见了他待人的态度,他把我们当作他的知心朋友,如此热忱地对待我们,难道他的热情不值得我们高兴吗?”
颜回说:“从他的盛情就看出,他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啊!”
孔子接着说:“他的确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你看他对生活是知足而高兴,他没有任何需求,心地坦坦荡荡,这才是君子的行为呀!”
寓言中来:文中的老人可谓是“知足常乐”的典型了,这也说明了做人对肉体享受的要求越低,心灵就会越快乐的道理。
好事不如无事
南泉和尚来到佛殿,看见自己的助手文远在佛像前面跪拜祈祷。
“你在做什么呀?”南泉明知故问。
“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