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说过:“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幽暗的森林包罗万象,深不可测,像迷宫又像深渊,令人难以看到其真面目。可是我们又必须走进自己的心灵,去认识自己。想想看,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做好自己,做个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都成功的自己,可是如果我们不认识自己,又如何去做好自己呢?我们都想、都要继续向前走,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怎么知道前方在哪里?
性格决定你的人生舞台
成功者总是善于找到自己的强项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许多人渴望自己能够走出困境,获得成功,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因此身心疲惫,失望至极,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索然无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就是准备再来一次,结果还是陷入失败的怪圈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换句话说,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奇怪?显然,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并非一种怪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我们的大脑限制了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掌握不了出奇制胜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在日夜渴望自己成功的同时,实际上对自己知之甚少。常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想法。
宽泛地讲,我们的错误正在于:不了解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常常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本来有能力做成的事,结果因犹豫不决而错失时机;本来无能力做成的事,结果因邱胜心切而贸然出击。这都是因为看不清、看不准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为数不少,因此太多的抱怨是没有用的,关键还是要清醒地面对自己,找准自己的强项,并依靠自己的强项去获得成功!
显而易见,一个没有自己强项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羡慕别人;而一个找不准自己强项的人,又只能盲目行动。这两者都是可悲的。究其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有能力,但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最强的能力。
什么是最强的能力?就是你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表现出自我的潜在本领,能够体现你的最大值。你在自己的强项上奠基人生,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你在自己的弱项上与别人较量,只能把成功的果实拱手让给别人。假如在自己的强项上失败,人生的遗憾就不会太多,因为你应尽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相反,你会留下更多的遗憾。当然,没有遗憾的人生,是没有的;但是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走进自己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成功。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好的性格或者个性。可事实是有人成功,也总是有人失败;有人能从失败中崛起,最终走向成功,有人却自成功中堕落,深陷失败深渊;有人拥有近乎完美的性格,有人却孤僻、暴躁、自卑、懒惰、怯懦抑或贪婪等等,缺陷重重。
亲爱的朋友,看看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是否每天都在上演着成功或失败的人间悲喜剧呢?而所有的成功或失败,机遇固然重要,可根源却是在我们自身——我们的心灵,或者说是性格。
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说过:“人的心灵是一座幽暗的森林。”幽暗的森林包罗万象,深不可测,像迷宫又像深渊,令人难以看到其真面目。可是我们又必须走进自己的心灵,去认识自己。想想看,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做好自己,做个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都成功的自己,可是如果我们不认识自己,又如何去做好自己呢?我们都想、都要继续向前走,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怎么知道前方在哪里?
我们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是在发掘自己巨大潜力的前提下,你可能会具有巨大成功而又快乐的一生;你也可能在苟延残喘、无所事事地捱过每一天;你可能正在不适合的工作上死撑;你也可能正在和一个不适合的爱人每天都吵得不可开交;你可能没有朋友知己,表面虽然活得不亦乐乎,实际内心不得不承受着孤独与寂寞;你也可能正在错误地管理着你的下属,泯灭他们的个性与生产力……一生就这样胡乱地过去,这是天底下最可惜的浪费!
日本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青年在不能确认自己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活动和实践,只能是一种逃避和消遣。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必须首先从正视和分析此时此地的我开始。”所谓“确认自己”,就是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剖析自己的性格,找出长处与缺陷。
青年人开始走向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大大地增强了,但常常表现出某些偏见。我们平时经常听人说:
“我对自己最清楚!”
“难道我对自己还不了解吗?”
其实,讲这些话的人中间某些人对自己并未真正地了解,对自己的性格、才貌、学识、成绩、贡献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等等,要么估计得过高,要么估计得过低。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往往自尊心过强,懂得自尊本来是一种可贵的性格品质,它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自觉维护应有的荣誉和人格。但是,自尊心太强,则会有害身心健康。这种人往往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总是看不起别人,目中无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不高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别人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感到不快,因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试问如果他不能走进自己的心灵,找出这自尊自大的性格症结,近而克服之,又怎么会尝得到幸福的滋味和成功的快乐?
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人,却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久之形成了自卑的性格。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本是一种美德,承认自己知识少的人,往往是勤奋好学、有真才实学的聪明人。然而,事事处处都觉得自己不行,也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性格。例如,在身体上嫌自己长得太矮、太胖或太瘦,怀疑自己的健康,担心患癌症;在学习上甘居中下游,缺乏进取精神;在事业上缺乏信心,无所作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惭愧、羞怯、畏缩、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有自卑性格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的暗示,稍受到挫折就会心灰意懒,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敢于走进自己的心灵,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是个体认识世界的组成部分。
成功者背后的性格密码
性格是成功重要基础
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出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旗手。姚明之所以能够担此重任,除了他在赛场上的运动技能以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外,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美国《体育画报》把2003年称为“姚明之年”;《时代》周刊的文章评论说:五年之后,姚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会超过老虎伍兹;日本媒体则感叹:姚明已经超过中田英寿,成为亚洲第一体育明星。
在一般人的眼里,姚明因为出色的球技而在其所效力的休斯敦火箭队占据了主力地位。但细心的球迷还会从球场上看到姚明的谦逊善良和他的执著:当队友被对方撞倒时,他总是伸手将他们拉起;当队友在罚篮时,无论投中还是不中,他也总是会向前一步击掌鼓励;火箭队的老大弗朗西斯不断喂球给姚明,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因姚明的到来而失去主力中锋位置的卡托,对当姚明的替补也是如此心甘情愿。
正如火箭队老板道森所说:“每个人都喜欢姚明。”姚明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他在篮球领域所展现的才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让他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对他产生好奇,有些美国普通老百姓说:“我不是球迷,但是我喜欢看姚明打比赛。”NBA历史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位让人着迷的球员了。
有记者曾经问过一些关注NBA的美国人,除了身高之外,姚明身上究竟有哪些东西让他们如此着迷。纽约MSG电视台的体育播音员直言不讳地说,姚明的谦逊和无私是他受到美国人青睐的秘密武器,冠军并不一定要在任何时候都咄咄逼人。
从NBA众多球星的情况来看,像姚明这样打球之余只玩电脑游戏的“好孩子”,实在是凤毛麟角。而他的同行中,有的吸毒酗酒,有的沉湎女色或赌博……姚明在NBA的崛起,无疑让美国人看到了“另类”球星的风采。在美国媒体的印象中,姚明是个没有架子、谈吐风趣的邻家大孩子,在充满各种诱惑的花花世界里,姚明生活中最大的享受,竟然只是能天天品尝妈妈做的家常菜。
更难能可贵的是,才20几岁的姚明在异国他乡面对巨大的荣誉表现出超出他年龄的成熟和明智。他谦逊平和、幽默机智,与人相处融洽,能从容地应对比赛,从容地参与一些商业活动,也从容地面对媒体。姚明说:“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太突然,我始终认为,在明星堆里我是蓝领,只是小字辈。”他还说:“打球可以使我快乐,但在NBA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球队获胜。这也是职业球员最基本的责任。”一些在美国的留学生称姚明很“国气”,是一种大国之气,一种君子之风。
姚明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正在自信地走向世界,追求个人成功、个人奋斗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财富。姚明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财富,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风范同样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姚明的人格魅力浓缩了中国新一代青年的许多优秀性格。
另外,在姚明的冠军之路上,有四个秘诀一直陪伴着他。
一、自知之明
姚明憧憬NBA不自今日始,釜山亚运后终于美梦成真,披上休斯敦火箭队战袍,却不头脑发胀。初登NBA赛场,姚明表示要以10场比赛来适应NBA,首役得分吃了零蛋,他改口以40场比赛调整,“把困难想多一些,适应时间定长一些,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而在对小牛队一役独得30分和16个篮板,各方好评如潮时,姚明同样冷静,表示即使适应了NBA,他仍亟待提高自己的体能,并能指出此役正是体能不足使他下半场不及上半场出色。
逆境与顺境姚明皆“心如止水”,这正使他不断进步。
二、自我调动
姚明极擅长自我调动,到洛杉矶湖人队主场作赛,面对NBA盟主,又是客场出战,姚明反让自己激情澎湃。这个赛场是好莱坞明星们经常涉足之所,而姚明之偶像朱莉娅·罗伯茨当在其中;姚明还想像这儿诞生过许多湖人队在NBA扬名立万的中锋,他们获得的总冠军钻戒似乎就在眼前熠熠生辉,“想到这儿我就激动。”姚明说。这样调动的结果是,姚明一举拿下20分,刷新中国球员在NBA得分纪录,也突破了自己的心理瓶颈,被美联社称为“姚明终于抵达NBA”。
以后,与奇才队比赛,姚明以“和乔丹掰手腕”调动自己;与小牛队比赛,则以“除了小时候与父亲之外,又一次与比自己高的人(布拉德利)较量”来自我兴奋,结果都表现神勇,一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