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未来是漫长的,你应该知道,人生旅途从来不是一条阳光大道,你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坎坷,必然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你想当然地鲁莽行事,肯定会遭受挫折。这时候,变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事态和人情,随时采用恰当的方法,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古人说:“五行妙用,难逃一理之中;进退存亡,要识变通之道。”
“已进不退”
邓隐峰刚入门时每天做一些杂活。一天,他推着土车上山。那山路不仅崎岖,而且窄小,大概恰好能容下他的小车。当路过一个山口转弯处时,恰逢马祖伸脚坐在路上歇息。
邓隐峰认得马祖,就对马祖说:“请把脚收起来。”
马祖依稀记得这样的一个弟子,就想考较一下他的功德。马祖不仅没有收回自己的脚,反而说:“已展不收。”
邓隐峰也不让,也说道:“已进不退。”说完就真的推着车子从马祖脚上碾了过去,碾伤了马祖的脚。
马祖很是生气,忍痛回法堂后召集僧众,提着板斧对僧众说:“刚才碾伤老僧脚的人,给我出来。”
邓隐峰听到了师父的话,于是就走到大师跟前,伸长脖子。马大师却放下了斧头,马祖知道他的心中是透明的,就原谅了他。
多少年过去了,邓隐峰老得快要死了,但他并不伤心。他安详地对僧众说:“各方禅师迁化示寂时,有坐着、躺着的,我也见过。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
一个和尚回答道:“有。”
他就又问:“有没有倒立着去世的?”
众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见过。”
于是,他就倒立而亡。
滴水感悟
为人处世做学问,有时应该像邓隐峰一样,勇猛精进,标新立异。但有时候,也不宜一味冒进,还需要一些变通的智慧啊!为了赌勇斗狠,用车子辗伤别人的脚,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
公孙鞅兵不厌诈
战国时,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于是,就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率领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若是从正面进攻,则难以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
他探知魏国守将是自己曾经与之交往过的公子印,心中大喜,立即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印套近乎。
公孙鞅信中写道,现在我们二人,虽然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友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商谈议和之事。
信送出之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军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印看过来信之后,又见秦军撤退,心中非常高兴,马上回信与公孙鞅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印已经钻入圈套,就在会谈之地暗中设下埋伏。
会谈之日,公子印带了众多随从到达了约定的地点,只见公孙鞅所带随从更少,而且每个人都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的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特地设宴款待公子印。
公子印兴高采烈地入席,还没等他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公子印及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迅即占领了吴城。这时,魏国只得割让西城一带,向秦求和。
滴水感悟
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信义,施行欺骗之术,这是中国古代用得特别多的方法。历史批评“春秋无义战”,是因为不顾道义的胜利确实不值得称道。
将计就计破敌军
东晋时,桓玄打了败仗,向西边江陵撤军,留下何澹之守卫,何澹之自作聪明,在一只船上空设羽仪旗,作为将帅的指挥船,而自己躲入另一船中,以为这样保险。
这时,何无忌追到,要攻击这艘羽仪船。诸将阻止说:“何澹之不在船上,攻下来也没有用。”
何无忌说:“他不在这条船上,船上守卫的兵力必然很弱。我们用劲兵强弩攻击,一定能拿下来,拿下将帅之船,他们的士兵就会以为失去了主帅。那时,我军士气更加旺盛,而对方则更加恐慌,这样就会大大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彻底打败他们也就为期不远了。”
果然不出所料,一次进攻就轻松地捕获了这条船。于是按计行事,众将士大声呼叫:“何澹之已经被杀了!”何澹之的士兵又惊又怕,竟然闻风而逃。何无忌率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
何澹之虽然躲在别的船上,但他的士兵却认为他在指挥船上。何无忌将计就计,攻下防守薄弱的指挥船,何澹之的士兵看到指挥船被俘,加上何无忌的士兵拼命喊叫,立即信以为真。主帅一死,军心大乱,不攻自破。
滴水感悟
明知敌方主帅不在船上仍将它当帅船攻击,以达到动摇敌人军心的目的,何无忌的用兵方法确实灵活机变,令人佩服。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格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枢,秘密撤退。
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中,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地向魏军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