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瞪了张山风一眼,他可不是什么儒家着作的资深研究者。
在四书五经方面的研究,他比张山风强不到哪里去。
虽然他经常装作一副儒雅高洁的文人样子,实际上脑子里全是权谋战略。
现在要让他当场展示才学,这么高难度,这不是让他难堪吗?
不过,好在当皇帝的好处是:手下狗腿子够多。
张山风是个干实事,拍马屁还不错的狗腿子。
但是,论起这种突发情况,以急才拍马屁的场面,显然是礼部更加懂。
礼部可是整天琢磨古礼,一天到晚与祭文,礼词,贺表等打交道,咬文嚼字那叫一个溜。
礼部尚书徐琼出列:“陛下,粮食亩产增长一二成,乃天赐大明之神技,有鬼斧神工之能,可为大明开创盛世之基石,更与暗合先贤的格物致知之道理。
窃以为《天工开物》,可为其名!”
看看,这就是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差别!
要搁在张山风那里,肯定是“小麦种植纪要”,“农耕科技入门手册”,“三年小麦,五年水稻”……
搁在大儒嘴里,不仅能给你起个好听大气上档次,还能给你掰扯出一连串的道道。
甚至偷摸的给陈朱贴金,就问你服不服?
朱佑樘点了点头,赞许道:“就叫《天工开物》,笔墨伺候!”
提笔挥毫,笔走龙蛇,铁画银钩的四个大字,引得一众文官连连称赞。
“陛下书法,颇有书圣之神韵!”
“吾皇书法造诣之高,非二十年不可成!”
……
现场立即成了马屁大会,阿谀奉承之风大起。
书法,可是文人点评文学修养的四大标准之一!
朱佑樘登堂入室的书法,自然让文官更加安心。
至少表明:陛下是认同儒家的!
也就是说,张山风那套废除儒家官员,改革科举,在陛下这里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不过,对朱佑樘最了解不是文官,是张山风!
他很清楚朱佑樘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为了拉拢文官,没少在这方面下功夫。
但是,这不是爱好,也不是认同,仅仅只是手段!
所以,张山风懒得理睬书法的好坏,书名叫啥他根本不关心,字写得好坏,他也看不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关心的重点是: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编着书籍,一般这是翰林院干的活儿。
那帮翰林,哪怕再怎么督促,那股之乎者也的酸味,也很难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