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很多投资大师总用鸡蛋和篮子的来说明投资的一些策略,这个比喻是怎么来的?”麦基好奇地问老怀特。
“鸡蛋和篮子,这对投资界最著名的比喻来源于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马克维茨。资产分配,是一个关键性的投资概念。马克维茨所述的含义是:把你的财产看成是一筐子鸡蛋然后决定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地方:一个篮子,另一个篮子……万一你不小心碎掉其中一篮,你至少不会全部都损失。鸡蛋若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赚则大赚,亏则全亏。如果赚了当然是好事,一旦亏了,大多数普通人是承受不了的,那将是血本无归的。”
麦基接着问道:“那马克维茨的这个观点就是正确的吗?我记得有些大师级的投资人不是很认同‘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看法。”
老怀特深远的目光投向远方,想了想说:“绝大部分人都支持马克维茨,大家认为关注单个投资远远不及监控投资组合的总体回报来得重要。如果你有很多项投资,你就会看到他们的表现差别很大。比如这只股票表现不佳,而另一只股票则表现出色。鸡蛋必须放在不同篮子的主要目的是,使你的资产分布在不同的投资上,以减少总体收益所面临的风险。
如果你把全部家当都押在一项投资(比如某家公司的股票)上,那么你就会在市场波动面前变得无比脆弱。如同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惨痛教训——亚洲许多家的房地产和股票都大幅贬值,把所有投资都放在上面的人损失惨重。”
财商魔法书:比尔·盖茨的投资秘诀
沃伦·巴菲特曾评价比尔盖茨说:“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言下之意,并不是微软成就了盖茨,而是其商业天赋成就了这个世上最富有的人。
对于理财,盖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对微软公司前途的信心使盖茨仍然把财富的绝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尽管他已经不担任公司的CEO,但是作为微软的首席架构师,他仍然主导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不过精明的他也会在好的价位适当地套现一些股票。股市交易记录显示,上个月盖茨就在公开市场出售了100万股微软股票,获得收入近2700万美元。
当然,像盖茨这样的聪明人是决不会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具有远见的盖茨早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就开始分散投资了。盖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价值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稳定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库券。
盖茨看好代表新经济的数字及生物技术产业,但在投资时并不排斥传统经济,尤其看重表现稳定的重工业部门。盖茨曾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收购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股份,后来这些股票几乎上涨了一倍;他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到一年内股价就上升了大约13。此外,盖茨也喜欢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强的公用事业公司投资。而盖茨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也使他把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财富》杂志曾经写道:分散投资获得巨大财富,这是投资谎言之一。从来没有人因为分散化投资策略进入亿万富翁俱乐部。投资大师会首先从赚钱的角度考虑,如果你错过这个机会,你将少赚多少钱。
还有一个更加可靠的理由支持:如果你的钱并不多,分散它有意义吗?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该不该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决策的关键在于你自己。如果你对这个大机会绝对自信,并致力于大捞一笔,而且鸡蛋全碎了也不会让你一蹶不振,你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
但如果你只是个投资新手,不能做到像“股神”巴菲特那样作出精准的判断,你只是希望冒最小的险拿到最大的收益,那么,就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吧——这种方法适合稳健的你。
作为一个投资者,总是希望能在未来获得投资报酬。但是由于投资市场波动不停,无法事先准确预料,同时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着投资者的收益。因此,投资者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可能获利,二是可能亏本。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
股票投资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单一持股就更限制了投资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将风险变得更加无法控制,所以,要进行多元化投资,也就是说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更有利于资金不富裕的投资者则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收益。
做生不如做熟
麦基问老怀特:“如果我有小本创业的话,该从事哪一行业呢?”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你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就能拥有更多的信息,知道市场发展的方向,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所以我建议你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比较专的行业。”老怀特建议说。
“这有什么根据吗?”麦基对老怀特的提议有些疑惑。
“就拿‘股神’巴菲特来说,他的投资原则之一就是不熟的不做。当年,不论科技股被炒到多高,多火,巴菲特始终坚持不熟不做的原则。因此,有效地避免了后来科技股大跌遭受的巨大损失。具体给你讲讲吧!”老怀特开始了自己的课程。
财商魔法书:术业有专攻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对于巴菲特而言,他深知自己只是传统股票行业的专家,所以他从来不去碰自己不了解的高科技股。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不要抱有投机和赶时髦的心态,要当做是投资企业,企业利润保持长期增长比追求短期暴利更加重要。
2000年初,网络股正当红,巴菲特却没有追逐时尚大肆购进,有的投资者认为巴菲特已经太落伍了,完全跟不上高速网络时代了。但是后来,当科技股泡沫崩裂的时候,才发觉巴菲特呈现给投资者的是不光是资金的快速增长,还有他稳健的大师风度。网络股的泡沫破灭了,一同破灭的还有疯狂的投机者们一夜暴富的梦想。
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企业的原则,始终长期持有可口可乐、麦当劳、吉列、华盛顿邮报等消费品公司的股票;除此之外,他还拥有多家建材和涂料公司,受益于近年来美国住宅建设和装修发展,利润不断提升;他还拥有冰激凌连锁企业DairyQueen和服装制造公司Fruitoftheloom等多家消费品公司,这些都确保了巴菲特公司多年来收益的稳定增长。
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巴菲特在投资中始终坚持的投资标准是:必须是消费垄断行业,而且有稳定的经营史,经营者始终能做到以股东利益为先,且出产的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好,公司财务正常;产品成本低,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充裕,日常生活中离不了的品牌,消费者青睐谁,就投资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看好日常生活中谁都离不了的名望老店。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很大,而且投资者可通过自己的使用来切身感受该产品是否受欢迎、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投资者只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能判断该公司是否具有投资潜力。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收购历程:上世纪70年代购进被人抛弃的媒体与广告公司股份;90年代大量吃进奄奄一息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前几年疯狂收购康菲石油公司、通用电气以及UPS快递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永远都在重复自己投资股票的特殊路径——寻找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股票。这也是巴菲特不断胜利的投资理念。外行看到的是巴菲特收购了大量“垃圾股”,但巴菲特可不想扮演什么救世主的角色,那些被他看中的都是未被发现的“千里马”,有的是颇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有的是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新兴行业,有的则是正在被精英进行拯救的公司。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现实中有很多投资者非常盲目,不要说熟悉投资工具了,连要投资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投入重金了。有的投资者看别人买基金挣了钱,自己也去买,最终不幸被套牢了。
各行各业赚钱的关键其实就在“熟悉”二字上,熟悉一个行业到一定程度,研究它的规律,抓住它的发展趋势,就可以投资了。如果一个投资者天资聪颖,又赶上了好时机,自然可以赚大钱;可是如果不够聪颖,又没赶上好时机,那么投资者就要充分熟悉投资领域,熟悉之后抓住规律也是可以赚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知的优势领域,如果让巴菲特做高科技产业投资,而让比尔·盖茨去做传统产业投资。让这两个在自己优势领域之外进行投资,那么世界上有可能只是增加了两个百万富翁,绝不会是亿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