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王有龄掌管浙江海运局以来,在胡雪岩的鼎力协助下,政绩突出,加上对上司“勤打点”,所以很受巡抚黄大人的赏识,名正言顺地外放了湖州知府。
胡雪岩因协助王有龄办理漕粮、多次征调粮进京有功,巡抚赏识,也捐了一个候补道。当然也欢喜无比。
择个吉日良辰,精神焕发的王有龄,前往湖州府上任。动身那天,胡雪岩特约各方宾朋,都来送礼,还请来杭州最有名的戏班唱戏。在官船上大摆宴席,风光热闹地替王有龄饯行。
此时的王有龄,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一阵礼炮声中,官船起锚出钱塘,鼓乐声声,欢声如潮。
欢送王有龄的酒宴,在船上继续进行,在座宾客则把话题转到了湖州的出产上。
有人说了几句俚语:“做官就做湖州官,
湖州有吃又有穿。
碗里吃的白米饭,
上穿的绸缎衫。”
有人说:“此言说得切,古来就有‘苏杭熟天下足’之说,湖州的桑业和稻米又是苏杭(江浙)第一,因之又有‘湖州熟苏杭足’之说。
又有人以考证之名说:“自从南宋定都杭州,改名临安,一时之间,公卿将相、达官贵人云集,绸缎的用量大增,湖州离杭州最近,湖州的蚕桑业一下子发展起来。”
也有人认为:“时间应该往前追溯,要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算起,因为桑蚕业在当时吴越早就有了,说不定,西施所穿的绸缎,脖子上围的纱巾都是湖州的产品。”
个人有个人的想法,争论不休。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胡雪岩听到这里,凭着商人的敏锐头脑,意识到湖州这片富庶之地,蕴藏着无限商机。
胡雪岩望着两岸连绵不断的桑林,忽见绿树丛中,红裙掩映。一位宾客兴奋地叫道:“诸位,快来看!”
船上的宾客都把目光集中到河岸,原来,在一片葱绿的桑林中,几位采桑女,正在采摘桑叶,一个个红裙彩衫,露出雪白的手臂,显得异常美丽。
胡雪岩见此隋景,怦然心动,遂去问船家相关事宜。
憨厚淳朴的船家告诉雪岩:“湖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米之乡,当地农家每年只有三件事:栽桑、养蚕、种稻。而湖州所产生丝极佳,运销全国各地,连上海的外国丝厂,也要来湖州采办生丝。船家的一席话令胡雪岩兴趣倍增,心中想:真是天助我也!
原来,胡雪岩早有做生丝生意的打算,但由于对生丝方面一无所知,一直不敢介入。如今王有龄调任湖州做父母官,给他在湖州做生意,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想到这里,真是乐不可支,他知道自己的发财机会来了。
当晚胡雪岩就去找王有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有龄。王有龄相信胡雪岩的经济头脑,只要放手让他去做,一定会获利。
胡雪岩又说:“到湖州后第一件事还是要办理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的事,因为将来收购生丝,需要大量银两。”王有龄也同意了。
王有龄出任湖州知府,使得胡雪岩在开办钱庄之初,就制定了要让他的钱庄,代为打理府库公款的发展计划,终于有了着落。但是,要真正使这一打算变成现实,还需要再过一关,那就是必须要打通湖州府钱粮师爷的路子。
旧时的衙门雇有幕僚,人称“师爷”,分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而且“上自督抚,下至州县,凡官署皆有此席”。师爷在当时常常是连州县本官也不敢轻易得罪的角色。而且师爷向来独立办事,不受东家干涉,表面谦和的尚与州县本官敷衍一下,做事专断的甚至可以对州县本官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库官银,也就必须要事先笼络他们延请的钱粮师爷。
而在笼络师爷的过程中,胡雪岩和王有龄二人就演了一出“花花轿儿,人抬人荣耀”的绝好的双簧。
王有龄署理湖州恰逢端午期间。这个时间给胡雪岩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胡雪岩打听到已经接受延请到湖州上任的刑名、钱谷两位师爷在杭州的家眷所在。在王有龄还没有到湖州接任之前,胡雪岩就派人给两位师爷送去节下正需要的钱粮和节下用度。不过胡雪岩是以王有龄的名义送的,这两位师爷自然要感激王有龄的一片好意。但等到两位师爷拜谢王有龄时,王有龄却说这原是胡雪岩的心意。这一来,师爷不仅领了胡雪岩的情分,自然也知道了王有龄的意思。好事做了一件,情分却落了两处。一帮一衬不过言辞之间,却使用得极其巧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上,这出双簧并不是胡雪岩事先与王有龄商量好要这样演的,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如此做了,可见胡雪岩和王有龄两人都深谙这“花花轿儿,人抬人荣耀”的相互帮衬之道。
相互帮衬往往不在于你帮的忙是不是细,出的力是大是小,有时候甚至也不过是些惠而不费的小节。比如王有龄、胡雪岩之间演的这出双簧,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然而知道其中的道理,心思用得巧,往往能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比如胡雪岩和王有龄两人之间这一帮一衬,一下子就收服了被人称为“神仙”、“老虎”、“狗”的两位师爷。后来,两位师爷对帮助胡雪岩、王有龄在湖州的各项事务,都十分卖力。胡雪岩找到湖州钱粮师爷杨用之,提出要以阜康钱庄代理湖州知府和乌程县库官银时,杨用之不仅毫不为难地满口答应,甚至连承揽代理公库的“禀帖”都为胡雪岩预先准备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