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夫妻不和、吵架,将会极大地破坏家庭气氛,影响夫妻的感情及其心理健康,而且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可以说不和谐的家庭经常制造心灵的不安与污染,对孩子的教育很不利。
理想的健康家庭模式,应该是所有成员都能轻松表达意见,相互讨论和协商,共同处理问题,相互供给情感上的支持,团结一致应付困难。每个人都应注重建立维持一个健全的家庭。社会可以说是个大家庭,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适应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淡定箴言:
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心情会豁然开朗。
调适自己,劳逸结合
一批应届毕业生到国家某部实习参观,部里秘书给他们倒水时,22个同学中21个表情木然,一句普通的客气话都没有,有的还问:“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等到部长来看望,并亲自送给部里印的纪念手册时,这21个同学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弄得尴尬的部长“脸色越来越难看”。
唯独林晖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轮到他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当部长快要没耐心的时候,又是林晖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后来部里点名要林晖,连林晖自己都觉得偶然。但偶然背后有必然。这个必然恰恰是他不经意表现出来的礼貌素养。
世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不小心就打败了自己,这个敌人就不堪一击。思想道德的修养,可是需要一辈子注意、培养的。
激烈的竞争,生活节奏过快,精神压力过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
北京某广告公司设计师王某说,干这行的谁不是身心疲惫?她到公司两年,几乎每天加班,每天早晨不想起床,下了班瘫坐在电视机前,看不进去书,不愿听电话,不去做运动,不愿见朋友,没有时间与爱人交流,能不像抑郁者吗?“很多时候,我想抗议,我宁愿少拿一点钱,让自己有点私人空间,享受家庭的时光,我不觉得工作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可是没有人这么想。大家都拼命干活,拼命挣钱,社会的评价标准难道是挣钱的多少吗?”
备受瞩目的IT界人士更让人担忧。这个行业人员的年轻化和竞争的残酷性都是最突出的,但现在整个社会都是技术至上论,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的了解都被忽略了。
自“二战”以来,患忧郁症的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在美国,有500万人服用抗忧郁药,每年自杀人数是30万。但是这个像流感一样不时发作的疾病,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光顾这个时代?
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精神和物质追求的严重失衡,是导致诸多精神问题的根源。物极必反,人是精神实体的人,如果长期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问题就会出来。抑郁症其实不可怕,“抑郁”是人类正常情绪的一种,如果有强大的爱的力量支撑,完全可以走出来。这个爱包含着对自己的尊重和对外在世界的关爱。
淡定箴言: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误区:认为不遗余力地拼命工作才是值得尊敬和有价值的,但很多人成功了,也感到自己枯竭了。为什么?所以,真正成熟的人懂得调适自己,劳逸结合,会宣泄、会娱乐,不迫使自己追求超乎能力的目标。
别让压力成为生活的伤痛
压力,这个自许为前进动力的孪生姐妹,已成了都市人的致命伤,它严重影响了都市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女中学生因不堪学习的重负而离家出走,某企业老总因再也无法承受整天都是员工讨工资,银行讨贷款,老婆闹离婚的生活而跳楼自杀。生活的压力太大,以致他们无法承受,所以才走上了绝路。
现在都市人在充分体验高科技成果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愉悦的同时,也正忍受着它带给人们的巨大压力。在“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等类似观念的感召下,人们与时间赛跑,丝毫不敢怠慢地填满每一分每一秒,忙工作,忙进修,忙休闲,连吃饭都分秒必争,去吃快餐。在这样的快节奏生活下,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等一齐向人们袭来。身强力壮,承受力大者,挺身憋气,强自为之;心理素质差,承受力弱者,恐慌、失眠。
人不能没有压力,但压力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压力,应该看到它在督促人们前进中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压力的承受极限,即阈值,超过这个极限,如不能及时排解,就要出问题。现代都市人压力普遍已超过压力的警戒线,许多人甚至已经超过阈值,这也正是心理医生日益红火的原因。当然,如果压力太小或没有压力,人们就会失去动力,不思进取。俗话说:“人要逼,马要骑。”每个人应根据自身条件,把压力维持在最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临压不惧,真正体验快乐生活。
你有多久没有躺卧在草地上,凝望苍穹,望天空云卷云舒,看夜空繁星闪烁了?你有多久没有亲近大地,观草木荣衰了?你有多久没有陪家人、朋友共享一顿丰盛的烛光晚餐了?很久了吧?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都市人每天总是忙、忙、忙,越忙碌,就越觉得生活茫然。不知为何要这么忙,却又是忙、忙、忙。于是,盲目、忙碌、茫然,成天游来荡去,累了、烦了,却还是摆脱不了。忙碌仿佛成了一种惯性,而一旦脱离了这种惯性,整个人又似没有了魂的幽灵,整天晃来荡去不知所措。偶尔工作的余暇有片刻的松懈,又仿佛是偷来的快乐,不敢受用。
加班加点工作在我们这个社会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家工作都太累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中的其他乐趣,而那些双收入家庭的父母干脆把孩子们送到日托中心哺养。疲劳过度使得大家都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商界一个名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常常是连吃饭的时间都在工作!”而此人得到的结果竟是吃几场官司,坐了一次牢狱,并最终于47岁英年早逝。虽然累积了几亿财富,但在世时他得到的似乎仅仅是忙碌和烦躁而已。
忙碌已非一种状况,而成了一种习惯。没有人喜欢忙碌,但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不忙碌又害怕自己会落伍,会被社会所淘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淘汰的危机与发展的危机并存,因此许多人都处在不穷也不富的尴尬阶段,放弃工作便一穷二白,停下脚步便身心皆空。于是,只能马不停蹄地向前奔,只能用透支的身体作为生命中唯一的本钱,为“希望中的未来”而辛苦奔波。
没见过一只发条永远上得十足的表会走得长久;没见过一辆马力经常加到极限的车会用得长久;没见过一根绷得过紧的琴弦不易断;也没见过一个心情日夜紧张的人不易得病。
淡定箴言:
人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各自的奔波劳碌,像蜜蜂般振动着生活的羽翅,难免会有种种不安。所以,我们何不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想想,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每分每秒的忙碌,除了累坏了身体,增加了脸上的皱纹外,我们又得到了什么?
无法挽回,不如勇敢面对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我们不妨愉快地把它们当做一种既成事实加以接受,并且耐心地去适应它。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焦虑来毁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把自己搞得精神崩溃,忧郁而终。
乔治五世在世时,命人在他居住的白金汉宫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错事后悔。”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建于15世纪的老教堂,在它的废墟上留有一句类似的话:事情既然已经这样,就不会另有别样。
事实上,我们人类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几乎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种难以接受的情形,或让自己慢慢适应,或者整个视而不见,把它当做本来如此。生活在俄勒冈州波特南的伊丽莎白·康娜莉,经过很多曲折之后终于领悟了这一点,下面是她讲述的自己的经历:
“在美国欢庆陆军在北非获得胜利的同一天,我接到国防部发来的一封电报,说我最爱的侄儿在战场上失踪了。不久,又来了一封证实他已经牺牲的电报。”
“这个消息使我悲伤到了极点。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命运对我如此优待,我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养育了这个可爱的侄儿。在我看来,他集中了年轻人所应有的优点。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然而,却收到了这样的电报,我万念俱灰,感到再也没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于是,我开始漠视自己的工作,漠视朋友,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然而,就在我万念俱灰,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封我以前忘记看的信——那是我已经死去的侄儿寄来的信。那是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给我写来的一封信。‘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说,‘特别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挺过去的,以你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你肯定会挺过这一关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教我的那些美丽的真理:不论活在哪里,不论我们距离有多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的要笑对生活,要像一个男子汉一样承受所发生的一切’。”
“我反复读着那封信,恍惚中觉得他就在我的身边,好像在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挺下去,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底下,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于是,我又开始工作,再也不对人冷漠无礼了。我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晚上,我参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我不再为过去的那些事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就像侄儿希望我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