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间种一棵“忘忧草”,每天快乐以对,生活才会更加祥和、美满。
别让家庭充斥“火药味”
有人将家庭比作避风的港湾,有人将家庭比作温暖的火炉,也有人将家庭比作温馨的摇篮。不管是港湾、火炉还是摇篮,都表明了一个最真实的道理: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家和万事兴”。家,恰如其表,就像是一把保护伞,替我们挡风遮雨,祛暑避寒!“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敬。”家庭和睦对一个人的顺利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和万事兴,中国人就认这个理儿。我们都在追求富足的生活,希望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家和”真的很重要,因为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是手段,“兴”是目标,就是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安康和美满。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男人的兴盛和发达背后,无不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内助在支撑着;而一个女人每日灿烂的笑容,总是和丈夫的体贴息息相关。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小蔡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她嫁了一个好老公。她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他从来没有要求小蔡必须照顾家庭,照顾他,而是兼顾小蔡的需求,让她干她自己喜欢的事。小蔡现在还在读硕士学位,在学校里,每天都可以看到她灿烂的笑容,丝毫看不到压力的影子。从她的笑容中,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她正在享受一个做女人的幸福。
虽然丈夫对自己没有要求,但是小蔡也会体谅丈夫工作的辛苦,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她在学业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在快乐中,她依旧迎风飞翔,她热爱自己的专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另外,她还是自己所在学校百年校庆庆典上学生代表的发言者,这些荣誉都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她并没有因为学校的事情而忘记照顾自己的丈夫。
有一次,小蔡的丈夫出差回来,刚好是她忙完学校公派的事情之后,她立刻脱下工作服,不顾劳累,精心准备迎接他的归来。而她的丈夫一方面为她的成就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在得到她的爱护中又激起奋斗的动力。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拌嘴,但是他们双方总是很快就作出让步,从而使彼此在一种相互欣赏中共同进步。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成功的,是“家和万事兴”的一个典型。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俗语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不再新鲜了,甚至有不少人把它当做一句至理名言,因而在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不免有些战战兢兢,生怕婚前的甜蜜和温馨都被婚后生活的琐碎所替代。
确实,婚姻是两性感情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恋爱时期感情的结束,然而走进婚姻的人们,需要的是另外一种爱情。这种爱情已经失去了过多的包装、虚幻和浪漫,而是有了更多的平淡与真实。它要求双方对彼此的感情作进一步的接触,需要的是另外一种更亲密的爱情,从而把各自的生活完全重叠起来。
当人们真实地面对生活,包括无数的挫折和风雨,也包括柴、米、油、盐的生计安排时,夫妇也许会产生一种挫折和气馁的情绪。这些似乎再一次印证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然而事实上婚姻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成败全在于你自己。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家庭,延续你的爱情,并为你的爱情果实建立一个贮存地。
在现实中,许多夫妇婚后感情与日俱增,两情相悦,恩爱有加,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究其原委,全在于夫妻感情巩固、发展得法,追求一种平淡、恬然的生活。其实,只要你善于经营这种亲密而现实的爱情,不要轻易对爱人发脾气,你们的爱情就会继续发展、升华,绝不会被扼杀在婚姻的摇篮中。
对孩子来说,“家和”也非常重要。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当他睁开惺忪睡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家,他的父母。家是子女的第一起跑线,是塑造子女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发展空间。
如果一个家庭被吵架、暴力、酗酒、婚外情等问题困扰,孩子受其影响是无疑的。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仅无心照顾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当做“出气筒”。这种家庭氛围会使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健康和智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就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都较低,并且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恩爱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较健康,智商也要较前者高。
父母离异往往会在孩子的心里投下阴影,容易造成孩子压抑、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受父母离异的影响,致使心理多憎恨、少爱心。这些孩子,由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伤害而变畸形,如不小心呵护,最终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淡定箴言:
做人要有为人和善的“心眼”,不仅在社会交往中要少发脾气,在家庭中更要少发脾气。调整自己的心境,给家庭多点宽容和理解,这样,家庭才不会到处充满着“火药味”,幸福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告别悲观,迎接生活的暖阳
20世纪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张爱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清高孤傲。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在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态度缘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左右徘徊。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她的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恋,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在世俗的喧嚣中沉浸,时而又陷入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老死去。
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悲观对一个人的戕害是多么惨重。现实生活中,不只文豪有这样的悲观情绪,平常的人也会经历这样的心情。
有一位年老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可爱。在圣诞节来临前,父亲分别送给他们完全不同的礼物,在夜里悄悄把这些礼物挂在圣诞树上。第二天早晨,哥哥和弟弟都早早起来,想看看圣诞老人给自己的是什么礼物。哥哥的圣诞树上礼物很多,有一把气枪,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一个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礼物一件一件地取下来,却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
父亲问他:“是礼物不好吗?”哥哥拿起气枪说:“看吧,这支气枪我如果拿出去玩,没准会把邻居的窗户打碎,那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还有,这辆自行车,我骑出去倒是高兴,但说不定会撞到树干上,会把自己摔伤。而这个足球,我总是会把它踢爆的。”父亲听了没有说话。
弟弟的圣诞树上除了一个纸包外,什么也没有。他把纸包打开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到处找。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说:“我的圣诞礼物是一包马粪,这说明肯定会有一匹小马驹就在我们家里。”最后,他果然在屋后找到了一匹小马驹。父亲也跟着他笑起来:“真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啊!”
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这样,乐观情绪总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失火时,没有怕黑的权利;战场上,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受苦而不悲观的人,才能克服困难,脱离困境。
我们不仅要知道在快乐的时候微笑,更要学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微笑,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挫折面前精神不倒;只有这样,你才能告别悲伤的凄凉,迎接生活的春日暖阳。
淡定箴言:
当自己已经尽力,可因为个人无法控制的所谓“天命”而使事情变糟时,恐慌、着急、悔恨都无济于事,不如将自己从悲观中放逐出来,去感受生活中的阳光,迎接那辉煌亮丽的人生。
擦拭自己的心窗
一位婆婆对刚娶进门的媳妇甚为不满,媳妇的一点小差错都会引起婆婆的勃然大怒。
她一会儿抱怨媳妇厨艺不够精湛,连葱、蒜、韭菜都分不清;一会儿又抱怨媳妇根本无心打理家务,而且常常加班到半夜才回家,也不晓得是不是真的加班,还是在外面鬼混。
她甚至连儿子感冒发烧也算到媳妇头上去,抱怨连丈夫的身体都照顾不好,还怎么做人家老婆?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朋友来到家里做客,婆婆哪壶不开提哪壶,又开始埋怨媳妇的不是,指着阳台上的衣服说:“我真不知道她妈妈是怎么教她的,连洗个衣服都洗不干净,你看看,衣服上斑斑点点的,她洗了老半天还是那个样子,真是浪费那些洗衣服的水!”
这位朋友听了婆婆的话之后,向阳台上仔细地瞧了一下,这才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用抹布把窗户擦了擦,然后拉着婆婆再朝阳台望去,婆婆大吃一惊,那些晾在阳台上的衣服居然一下子就变干净了,婆婆这才明白,原来不是媳妇的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家里的窗户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