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关于这个命题还有第三种观点,即人性无所谓善恶,是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促使人向善或恶的方向发展。
这三种观点孰是孰非,似乎永远没有定论。可见,人性这种东西是飘忽不定的,远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变幻莫测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感觉到,绝对大奸大恶或大圣大贤的人是极少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展现出不同的语言和行为,甚至跟平时判若两人。正是由于人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太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难以建立。即使今天他是个可信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境的变迁,明天的他是否仍值得信赖,依然是个未知数。
老子面对人性的嬗变,提出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即“无为”。他认为,人和万物都应该“复归其根”,而且提出“不知常,妄作凶”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人若不懂常理,肆意妄为,就会凶多吉少。引申开来,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若对人性的善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会跟老子说的“不知常”的状态一样,有可能将自己置于险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听说某某杀了人,某某实施了犯罪行径,等等。很多时候,罪犯是因为冲动和不理智而导致他人死亡的,正是由于人的情绪的不确定性,才引发了很多悲剧。试想一下,如果被害人能及时察觉对方情绪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安抚、逃跑或呼喊救命等,也许被害的几率会有所降低。
澳门警察赵sir有一次正领着儿子在百货商店买东西,突然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通知他,他所在的百货商店有爆炸犯潜逃,应该穿着黄色衬衫,卡其布裤子,正向商店A口方向逃窜。
赵sir挂断电话后,一分钟也没有耽搁,把孩子交给超市工作人员照看,飞速跑向A口搜寻嫌疑人。这时,他看见一个穿着卡其布裤子和黄色衬衫的年轻人正急匆匆走向A口。他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警局其他工作人员的号码,让他们在A口处进行拦截,然后找了两个保安员跟他一道尾随嫌疑人,看看他究竟要干什么。
赵sir想,这个人只是穿着跟爆炸犯相似,而且外表慌慌张张,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就是爆炸恐怖分子。那么,怎样才能确定他就是嫌疑人呢?很快,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对策,就是利用罪犯胆怯的心理,来探视他是否会做出本能的应激反应,从而判断他跟爆炸恐怖案件有无关系。
想到这儿,赵sir便对着嫌疑人的方向大喊:“别动,就是你!”
那名年轻男子听了,头也不回地撒腿就跑。赵sir跟其他人一起围上去制服了他。
赵sir和嫌疑人一同坐在审讯室里,天花板上点着2000瓦的大灯泡,照得人头晕目眩。警局有意产生这种效果,为的就是让“罪犯”迷糊。赵sir面色严峻地问:“为什么要策划爆炸案?”
男子十分震惊,随后又被一种奇怪的镇定情绪包围,说自己没有策划爆炸案。但他显然有问题,因为他恍恍惚惚,心不在焉,眼神飘忽不定,仿佛被什么事情勾走了魂魄一般。
正在这时,一个女警察走进审讯室,交给赵sir一张纸条。赵sir一看,上面写的是:一个小时前,在百货商店顶层发现一名女受害人,已经死亡,经法医初步检验,是被人用手掐住脖子,由于脑供血不足导致死亡的。
赵sir回过头来再看对面的年轻人,他始终很紧张,十指交叉,眼神从未离开过手指。赵sir恍然大悟,察觉了事情的真相。他站起来,一把抓起嫌疑人的一只手,握着他的手腕说:“你这双手所犯的罪行,需要我来拆穿吗?”
年轻人死命挣扎,好像急于摆脱赵sir有力的手掌一样。他瞬间失去了理智,一遍遍重复着:“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想到我的力气那么大。我真不是故意的,她不听我解释,我没想到我会掐死她。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看到这里,大家该明白了,赵sir抓住的嫌疑人不是爆炸恐怖分子,而是一个杀人犯。赵sir虽然误认为此人就是暴恐犯,但他的思路是对的,就是利用犯罪者的潜意识和本能的逃跑反应,来探测这个人是否跟暴恐案有牵连。犯人的逃跑应激是出于自我保护,没想到反而暴露了自己。
该年轻人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了女朋友的死亡,内心非常恐惧,所以神经高度紧张,听到有人在喊叫,便不自觉地拔腿就跑。他虽然佯装镇定,但微表情欺骗不了别人。他下意识盯着自己双手的举动,正是怕露出马脚而不敢跟赵sir对视的结果。而当赵sir得知百货商店里出现一名女死者时,立刻明白过来,年轻人也许跟暴恐案无关,却与杀人案难脱干系。于是,他再次利用罪犯的心理,使其彻底崩溃,承认了罪行。
微表情和读心术,再次帮助警察成功破获案件。可是,这起案件带给人的启示,却不仅仅是微表情和读心术的作用这么简单。
年轻人也许真的是一时失手杀死女朋友的,这无疑折射出人在不理智状态下的冲动行为难以控制。因而,人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发生这种激烈的冲突,以免对方被激怒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举动,到时悔之晚矣。正如老子所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意为,善于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猛虎和犀牛,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用角刺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伸爪的地方,武器在他身上也找不到用锋刃袭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迈进死地。
按照这种说法,人性无论善恶,只要懂得回避矛盾,及时察觉潜在的危险,并且以静制动,远离危险源,就能达到“知止可以不殆”的效果。
5。陌生之人不可轻信
多年前,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讲的不是不要随便轻信人,而是关于家庭暴力的主题。但陌生人因我们对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确就像一片未知的森林,走进去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也不知道会面临什么危险。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教导人们,在父母面前就要积极行孝道;在外面求学就要尊敬师长;谨言慎行,诚实可靠,切勿言多语失;要博爱,但要特别去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尚有余力,就可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可见,孔子也不赞成一个人在没有履行其他基本的人生义务之前,就每天只知道死读书。读书,是要在基本道德修养完成之后有选择地来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孔子虽然强调博爱,但提醒人们要对有仁德的人特别重视,努力亲近这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人是有道德的人,还是道德感缺失的人;是诚实守信的人,还是背信弃义之徒;是善良豁达之人,还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之人;是具有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人,还是萎靡不振、行尸走肉般的人。这些个性和行为方式,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是无法准确分辨的。对陌生人尤其如此。
范雎是春秋战国时期才智过人的栋梁,年轻时在魏国受尽屈辱,后来辗转到了秦国,向秦昭王提出了一套成熟的外交、军事、政治主张:对内赏罚分明,任人唯贤;铲除皇亲国戚对朝政的把持,以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实行远交近攻战略,把地理位置重要的魏、韩列为秦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
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并积极实施,使秦国在与各诸侯国的武力对抗中节节胜利,奠定了日后秦王朝如日中天的基础。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范雎第一次见到秦王的时候,并没有直抒胸臆、直言不讳,而是欲言又止,几次三番试探秦昭王的心思。
当时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大殿上迎接他,先是恭敬地行宾主之仪,范雎见状也谦逊地称谢并辞让。宫廷里的人见到大王以如此高的规格和礼遇借鉴范雎,都惊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脸色也变了。秦王怕范雎有话不便明言,还特地让周围的人暂且回避。环顾左右,看见空无一人,秦昭王便跪下来,对范雎请求道:“先生有什么话想教导寡人?”范雎却不回答,只是连连说道:“是!是!。”秦昭王等了一会,看见范雎并无动静,便又问道:“先生有什么指教?”范雎仍然只是说:“是!是!。”一连三次都是如此。看到这情景,秦昭王又挺直身子跪问道:“先生不肯教导我吗?”
直到这时,范雎才开口说话,并直入主题,阐述了一系列利害关系。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秦昭王对范雎的尊重绝对已经到了颠覆两人地位的地步。表面上,秦昭王是君王,范雎只是一介草民,然而求贤若渴的秦昭王,却不惜放下君主的尊严和架子,长跪不起,恳切地求其恩赐良策。可见,秦昭王还是诚心一片,极具打动人心的感染力的。可就算这样,范雎仍然不敢轻信秦昭王的本意和性格。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秦昭王,昭王对他而言,只是一个不熟悉的陌生人。由于陌生,范雎无法仅凭一个举动就判断他的真实意思。
为了试探秦昭王的诚心,范雎几次三番摆出敷衍的架势,为的就是准确判断秦昭王确实想招募贤良之才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他的计策果然奏效了,在确定了昭王的诚心之后,他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层层深入地阐述了维护秦昭王根本利益的立场,揭示出秦国政治现实的险恶。
后来,昭王果然下令废宣太后,驱逐朝廷四贵到关外,此足见范雎这一张一弛的窥测人心策略之不同凡响。
范雎对陌生的秦昭王的防范和试探,对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跟陌生人打交道。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更是提高了这种同陌生人相遇的几率。事实反复告诉我们,对陌生人决不可轻易相信,尤其是那些第一次见面就过度热情的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动机,所以一定要多加防范,以免被他们钻了空子,导致自身利益的损失。
胡女士有一次带着儿子康康到儿童医院就诊,老公也陪着一起去。胡女士抱着儿子坐在走廊的长凳上等老公开药回来,康康饿了,胡女士给他喂奶,小朋友吃饱了就开始熟睡。胡女士奔波了好一阵子,也被有些困了。加之孩子生病,她前一天晚上几乎一夜没睡,不自觉地就打起盹儿来,根本没有在意身边坐下了什么人。
也不知过了多久,她身体向一旁猛地倾斜了一下,惊醒了,她便换了个姿势抱着康康。这时,旁边有个看上去像孩子家长的人跟她搭讪,嘘寒问暖,说见胡女士在这里坐了很久,又说康康的衣服好看,闲话家常了好久,胡女士也没怎么在意,跟那个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地搭腔。这时,康康爸爸开完药回来,胡女士就抱起儿子准备走。这时,那个家长还很热情地跟她说慢走。
一家三口打车回家后,胡女士忽然想起应该打个电话。她摸摸皮包里面,什么也没有,搜遍每个角落都没有。她的第一反应是电话可能掉了,于是紧忙打过去,无人接听;再打,变成了无法接通。这时,她仔细回忆,一路上没跟什么人接触过,便感觉那个热情的孩子家长很可疑。她说看见自己在那里坐了很久,说明已经观察了一阵子了。趁着自己小憩的时候,极可能从兜里顺走了自己的电话。想到这些,胡女士郁闷之极。
晚上孩子的病情加重,夫妻俩又抱着孩子去了儿童医院,居然在大门口撞上了那个女人,原来她行窃的时候被别人抓住了,正要被保安扭送到派出所呢。
从这个普通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表现的过于热情的陌生人,很可能有问题,这也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对不熟悉、不了解的陌生人,千万要小心防范,不可疏忽大意。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而如果有人跟我们只是初次见面,我们又如何能准确、快速地了解他的人品如何,有什么动机呢?这很难做到,我们也只能做到对陌生人加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