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佛家谈人生 > 二 随法1(第2页)

二 随法1(第2页)

如来佛祖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答案好像很简单:一个悟出佛道然后传授佛法的人。但须菩提却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既然如来所传授的佛法都“不可取不可说”,都是似是而非的法,他传授佛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听他讲佛又有什么好处呢?

佛祖也认为自己所讲之法是“非法非非法”。有一次,一个外道问他:“你昨日说的是什么法?”佛祖回答:“说的是定法。”外道又问:“你今日说的是什么法?”佛祖回答:“说的是不定法。”外道奇怪地问:“你昨天说的是定法,今天为什么又说不定法?”佛祖笑道:“昨日定,今日不定。”

这好像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因为佛祖讲的既不是法,又并非不是法,自然随心所之,没有一定。

那么,“非法非非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从较浅的层次来说,佛法并非固定不变之法。这个道理,好比下棋的定式。会下围棋的朋友都知道,高手下棋,往往先走定式。所谓定式,就是某个局部的最佳着手。定式往往是经过某个人或某些人潜心研究,又经过实战检验而确定下来的,并得到了大家的公认。但是,任何定式都只是暂时的最佳着手,随着时光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更好的着手,于是,旧的定式即为新的定式所取代。学会定式虽然能提高棋力,但仅仅学会定式,离精通棋艺还差得太远。所以,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下棋,前一二十步可能差不多,看不出谁高谁低,越往后走,境界的高低、棋力的强弱越分明。所以说,定式既是棋道,又不是棋道;既是定式,又不是定式。

佛法也是如此,如禅坐、念阿弥陀佛、敲木鱼、十二观法等等,都是定式而已,既是佛法,又不是佛法。

从较高的层次来说,佛法是渡船,但不是彼岸。它们能接引学者通向佛境,但本身并非佛境。所以,哪怕将三藏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也未必能修证成佛。这就好比乘船去欧洲旅行,哪怕你买了一艘世界上最豪华的船,也不等于你已经到了欧洲。你会不会驾驶这条船还不一定呢,途中是否遇到“魔障”而翻船,更没有一定。

另外,去欧洲旅行,不是非得自己买一条渡船不可,也不是非得乘船不可。通过其他许多途径也可以达到目的。

这个道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经谈论过。有一次,无尽臧尼对慧能说:“我研读佛经多年,却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慧能大师说:“你说给我听听,也许我可以帮助你。”

无尽臧尼不禁笑了:“你不识字,连佛经都没有读过,怎么能帮助我呢?”

慧能说:“佛性和文字没有关系。”

无尽臧尼不以为然。慧能又说:“佛性好比天上的明月,文字就像我们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位置,但手指却不是明月。看月亮也不一定非得借助手指。”

无尽臧尼认为有道理,就把佛经念给慧能听,慧能真的为她解决了许多疑问。

无尽臧尼熟读佛经,却不通佛法;慧能没有读过佛经,却懂得佛法。可见佛祖所讲的确实不是佛法。

但是,佛祖所讲的又并非不是佛法。因为一切都是佛法。只要一个人有悟性,可以通过任何事物悟出佛道。这个道理,好比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欧洲一样。很多人是通过佛经悟道的,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别的事物悟道的。

有一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悟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果园里,我看到葡萄在早上长得茂盛美好,到了中午,许多人来摘取葡萄,留下一片残败的景象,我因此而悟道。”

第二位修行人说:“我坐在莲池边,看到莲花在清晨开得娇艳美丽,到了中午,有一群人,跳进莲池里洗澡,不一会儿工夫,只看见一片败叶残花的景象,我因此而悟道。”

第三位修行人说:“我在水边静坐,看到晨间溪里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到了中午,有的人使用鱼网,有的人使用诱饵,这些鱼儿全都成了他们的猎物。我因此而悟道。”

这个人听完三位修行人的话后,在回家的途中,路过海边,看见沙滩上堆了许多沙堡。这时,一阵阵潮水涌上岸来,当潮水退走时,先前的沙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人灵机触动,也悟道了。

葡萄、莲花、鱼儿、沙堡是佛法吗?当然不是。但是,它们能帮助别人悟出佛道,又并非不是佛法。它们也像佛祖所讲佛法一样,都是“非法非非法”。

从更高的层次来说,佛法就连渡船也不是,因为它不是一种真实存在,不能载着修行者到达佛境。它仅仅是一种引导。“引导”这个词,并非指具体行为,而是像魅力、灵感这些词汇一样,既不是没有,又没有实体存在。因此,佛法可以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讲定法也可以讲不定法,关键在于是否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佛法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可以当定法学也可以当不定法学,关键在于是否受到引导并进入悟境。

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可以说是禅宗最大的公案。当时,佛祖手拈鲜花,微微含笑,向众人展示。大家不明所以,都默然不语。只有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佛祖知道他悟了,就将法统传给了他。此一公案,开创了“无语禅”的先河。

还有一个公案,也是关于佛祖和迦叶的。有一天,大众云集,佛陀刚刚登上法座,尚未开口,主持法会的迦叶,一敲法槌,对大众说道:“世尊说法已毕。”佛祖微微一笑,一语未发,就走下了法座。

这两个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千百年来,学者们争执不休,无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祖说法跟不说法没有两样,又都能达到引导之功。至于听者的成就,全靠心灵的觉悟。

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这个道理。无论学经营,学管理,或学习其他任何技艺,亦无论向书本学,还是向他人学,其实都是“非法非非法”。它们都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即学即用即灵的应用工具。即使毕业于名校,读到博士毕业,也不等于精通,可能尚未入门。要想精通其道,还是要用心去体悟。

龙钦巴尊者简介

龙钦巴尊者(1308~1364),是西藏佛教密宗宁玛派(红派)的一位大师。他12岁进入桑耶寺出家,精通新旧派教理,并修行密法。后出任桑耶寺住持。数年后,即隐居深山专事修行和著述,《龙钦巴尊者三十诫》是其经典著作之一。

勿让学问成枷锁

龙钦巴尊者说: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贪执何法自心受缚故,不堕边执即是吾忠告。

把学问做到很高的水平,使技艺达到很高的层次,是否离成功就不远了呢?不一定。龙钦巴大师认为:“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贪执何法自心受缚故,不堕边执即是吾忠告。”意思是:虽然通过勤于进修,使自己学问渊博、行为端正,也许能在某方面到达很高的境界,但是执著这些,只会束缚我们自己。所以,放弃偏执,是我恳切的忠告。

无论学习任何知识、做任何事情,能够提高水平上层次,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上去了下不来,过去的知识、经验就变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冈波巴大师所说的偏执,有五种情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