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际大师说: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摘自《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大师认为,有的人只想多学知识、多吸收观点,却不知道积累的知识和观点太多,反而会阻塞智慧。就像给小孩吃奶,吃得太多,能不能消化还不一定呢!所以说,对所学知识和观点不能消化,它们反而变成毒药。
断际大师这段话,给好学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应该说,好学并非坏事,但食古不化,可能就变成坏事了。有些人学到一肚子学问,却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在那里发酵发酵,最后只落下满嘴馊味,一身怪癖。这样的好学,还不如不学呢!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书没少读,什么事也干不了。倒不如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起码能养活自己,也能做一些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
为什么学问多了可能成为弊端呢?打个比方,你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不知有何风险,以为会一切顺利,兴致勃勃地去干,最后遇到问题了,当然不愿让以前的努力白费,只好硬着头皮去克服,最后很可能就干成了。如果事前知道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心里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可能干脆不做了,那就没有做成的可能。所以,一位大企业家说:“无知是最大的快乐。如果我们知道所有可能绊倒我们的陷阱,可能永远也不会起步。”
此外,做一件事情,有多种成功方法,各有利弊。好比从北京到南京,究竟坐火车好还是坐飞机好?究竟乘公交车好还是搭顺风车好?都没有一定,不管哪种方法都能达到目的。如果只知道一种方法,没有选择余地,只好照此而行,最后就做成了。如果知道所有方法,就免不了有一番权衡、比较。有些方法利弊不明,就难免拿不定主意。如此想来想去,耽误时间不少,最后可能根本下不了决断,不了了之。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是他们掌握的知识、方法不够多,反而是太多了,以至难取难舍。
以此观之,断际大师所说确有道理:学问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无独有偶,宋朝大儒程颐也有类似观点。他说:“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意思是说,读书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掌握要点。书装得多而不知道要点,不过是开书店罢了。
程颐为什么不说“书房”而说“书店”呢?因为书房里的书,通常会永久保存;书店里书,随进随出,都是暂时存在。如果读书像布置书房一样,虽“不知其约”,起码可当“知识广博”四字,也不简单了。多数人读书像开书店,随读随忘,留下的还是不好卖的。
如果读书“知其约”,真的没有必要多读书。生活中有很多读书不多却能成就大器的人。比如活跃在商场的那些农民企业家,论知识水平,他们跟一个普通高中生相比都差得太远。可他们知道办事要点,就能办成大事。
历史上,书未多读而办成大事者也不在少数,宋朝宰相赵普就是一例。相传他“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说法并非野史所传,而是出于正史。据《宋史》说,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问题便迎刃而解。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也记载说:“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元朝高文秀《遇上皇》也记载说,赵普“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字则平,自幼学习吏事,读书不多,但他却是公认的宋朝第一文臣。他替宋太祖制订的“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十二字方针,以及其他治国安邦之策,影响了大宋三百年历史。宋太祖有事难决时,常深夜拜访赵普问计。往往一番交谈后,主意已定,再无疑问。因此留下了“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
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无疑已掌握了《论语》的要点。
虽然“书不必多看”,但如果注意抓要点的话,多看也没关系。而且书读得越多,所得也会越多。人的智慧有限,并非想抓要点就能抓住要点,通常只能广种薄收,这里得一点,那里得一点,收获就多了。所以,不要看见“书不必多看”这句话,就马上琢磨如何省下买书的钱。倒不妨琢磨琢磨:如何改变不思而读、浅尝辄止的习惯?
憨山释德清大师简介
释德清大师是南京全椒县人,俗姓蔡,生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12岁入报恩寺,36岁名满天下。为避皇太后征召,他隐居山东崂山,建茅屋清修。万历皇帝赐黄金三千两给他建庙,他以之赈济灾民。后为人诬告,被发配岭南曹溪。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78岁的憨山大师在曹溪坐化,肉身不朽。
先信后学,不信不学
憨山释德清大师说:以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种,谓疑人,疑法,疑己。
佛经中经常出现一个词:信受奉行。意思是:相信,接受,遵行。
佛家认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要从信开始。如果不信,就没有学的必要。比如学佛,如果你怀疑这是迷信,学了没什么用,说明你与佛无缘,根本不用学。学了也白学。
憨山释德清大师认为,疑有三种:疑人,疑法,疑己。
何谓疑人?释德清说:“谓认人不真。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个是真佛。此疑人也。”意思是,对导师本人感到怀疑。就好比弟子听佛祖说法,一会儿说色身、法身,一会儿说大身、小身,不知道哪个是真佛。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心里有过这种怀疑。尤其是前几年,老师的收入比较低,在学生眼里,简直就是失败者,没出息才做老师,自然怀疑老师有没有资格教导自己。
何谓疑法?释德清说:“且其说法,方才说有,却又说空。方才说空,却又说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意思是,对导师所讲的道理感到怀疑。好比听佛祖说法,刚才说有,现在又说空;刚才说空,现在又说有,前后矛盾,怀疑是不是讲错了。
这种怀疑,很多学生也有过,老是从老师讲授的内容中挑毛病,然后全盘怀疑。而老师的有些“毛病”其实是学生自己理解力不够,并非真的毛病。
何谓疑己?释德清说:“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对人对法都相信了,又怀疑自己天赋不足,学不好,行不通。也就是没有自信。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无论是求学问道,还是谋事创业,首先应当坚定信念,贯彻始终,一心一意,然后才可望有所成就。如果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做,往往中途半端,一事无成。
有些人最大的毛病是疑心病重,对什么都怀疑,贬低英雄,恶搞经典,鄙视大人物,理想、道德、良知、品格之类的词汇在他们眼里全是垃圾。他们以为这是在破除迷信,其实是在摧毁信念。
天下任何一门学问,离了“信受奉行”,就不能上境界,就不能通透悟彻。为什么呢?你敬仰这门学问,才会苦心探求它的精微神妙之处,学问就上去了。如果不信或半信半疑,就只顾挑它的毛病了,这儿不对,这儿不行。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学问,哪会没有瑕疵呢?只顾挑毛病,最后得到的全是暇疵。何况还存在这种可能:将精华当暇疵,一起抹煞。
不仅做学问如此,做人也存在信仰与虔敬心有无的的问题。比如对某个伟大人物或身边某个德高望重的人物,如果信服他,敬佩他,就会设法从他身上挖掘优点,久之,自己也就具备了这些优点。如果对他毫无敬意,就会设法从他身上找缺点:哪句话说错了,哪件事做得很蠢。最后从他身上一点好处没得到,只是助长了盲目自大的毛病。
相反,有了“信受奉行”的态度,无论做任何事,学习任何知识,都必有成就,绝无空手而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