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水禅师知道这些学僧走偏了方向,于是,他辞去方丈职务,遣散了所有学僧,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以免弟子们找到自己。三年后,一位弟子在一座桥下发现了师父的行踪,立刻磕头如捣蒜,请桃水禅师传给他禅的真谛。桃水禅师不客气地说:你没有资格得到传授。弟子又问,如何才具备资格呢?桃水禅师说:禅,就在行乞的生活中,只要你能在我身边坚持三五天,就能得到禅的真谛了。
弟子大喜,当即换上破烂衣服,与师父一同乞讨。那天晚上,一个老年乞丐过世了,桃水禅师与弟子将他抬到野外埋葬了。回到桥下,桃水禅师一躺下去便进入梦乡,那位弟子想到这是老乞丐睡过的地方,翻来覆去睡不着。
天亮后,桃水禅师对弟子说:“今天不用去乞食了,那个圆寂的老施主还剩下一些食物,我俩可以享用。”说完,拿起那位老乞丐留下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弟子刚刚接过那个肮脏的破碗,便“哇”地一声呕吐起来。桃水禅师故意问:“你怎么啦?”弟子双手合十,惭愧地说:“师父,我实在无法领会您的乞丐禅。”说完,这位弟子告辞而去。
很显然,这位弟子心里有着好住所和坏住所的概念,他只是为了从桃水禅师这里得到禅的真谛,才甘愿牺牲自己,住在桥洞里。他心里同样有着好饮食和坏饮食的概念,因为老乞丐留下的食物太坏了,他就再也受不了,逃之夭夭。其实,禅的真谛就是要破除这些概念,他死死执定这些概念,如何能得到禅的真谛呢?
佛家对人类最有贡献的智慧之一即是“破执”,也可以说是打破一切美丑、好坏、大小、多少、成败、得失的概念。只要破执,无论住在多么糟糕的地方,吃多么糟糕的饮食,都是享用而不是忍受。
我们身处红尘,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痛苦,主要是妄执太深,每天忙于分辨这个好、那个不好,忙于权衡这个多、那个少,如果能学会打破这些概念,那么,酸甜苦辣都是滋味,成败得失都是生活,心性就平和了,即使天天咬菜根,也能咬出幸福的感觉。
莫被五欲追逼
达摩大师说: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摘自《达摩大师四行观》
在《佛说譬喻经》中,记录了佛祖给胜光王所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人在旷野行走的时候,被一头恶象追赶。此人惊恐万分,又无处可逃,看见那儿有一口很深的空井,井旁有一根树枝垂下来,伸到井中。这人就攀着树枝,吊在井里。这时,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在啮咬树根,一旦咬断,这人就会坠到井底摔死。不仅如此,井的四边还有四条毒蛇想咬这个人。井底还有一条毒龙,正昂首等他掉下去。此人既怕毒龙和毒蛇,又怕树根被老鼠咬断。这时,他看见树根有蜂蜜,有五滴滴在他口里,他细细品味,觉得十分甜美。风吹树摇,惊动了蜜蜂,它们纷纷飞下来螫这个人。野火又被风卷来,点燃了此人依托的树根,真是祸不单行啊!
佛祖讲完故事,胜光王忍不住惊叹道:“这个人正被无穷的苦恼包围,为什么还贪图小小的味道?”
佛祖说:“旷野喻为无明的长夜旷远,那个人喻为众生,恶象喻为命运的无常,深井喻为生死,树根喻为生命,黑白二鼠喻为昼夜,鼠咬树根喻为生命渐逝,四毒蛇喻为地火水风四大,五滴蜜糖喻为人的五欲,蜜蜂喻为邪念,野火喻为老病,毒龙喻为死。所以,大王啊!应该知道生老病死令人十分惊恐害怕,应该常提醒自己,不要被五欲追逼。”
佛祖把人生描绘得如此恐怖,可是想想也确实有道理:人的生命像那树根一样脆弱,随着日夜轮转,一点点流逝。不仅如此,还有疾病和意外事故的侵袭。一旦生命中断,就永远沉沦了。
生命的短暂,这是不可逆转的现实,面对现实,人们如何选择呢?有的人及时行乐,有的人却追求灵魂的解脱。可是,及时行乐就像那井中人嘴里尝到的蜜糖一样,是在各种苦恼包围下的享乐,是苦中作乐。苦是主体,乐却那么短暂,毫无疑问,这不是真正的快乐。
及时行乐显然不是应对现实的好办法,那就只能追求精神解脱。如何获得解脱呢?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提出了一个给人无限希望的概念:精神不死。
不过,不同宗教演绎精神不死的形式不一样。比如,佛教告诉人们,死后可投胎转世,好人变贵人,恶人变牛马。基督教告诉人们,人死后灵魂有一个归宿,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
佛教一面破除非善非恶的概念,为什么又要把好人、恶人的精神归宿区别开来呢?目的就是要劝止人们及时行乐的行为。因为及时行乐通常跟罪恶联系在一起,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最大原因。宗教对维系社会和谐的作用不容忽视。
那么,宗教提出的“精神不死”的概念是否欺骗?我认为不是。春秋思想家老子不是一个宗教家,他的《道德经》从哲学角度谈论了精神不死的观点,他说:“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说,人死了精神不灭的人,是最长寿的人。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长寿的人,死了二千多年,人们至今还惦记着他。从哲学意义上来说,精神不死是合乎逻辑的,每个人的精神都会随他创造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而存活,也会随人们的记忆而活,直到这种产品的价值耗尽,他的事迹在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湮没,他才算死了。所以,真正的“短命鬼”是那些及时行乐,没有给人世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产品、也不值得人们记挂的人。
一般人的慧力不足,很难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精神不死的含义。尤其是古代,人们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机会,慧力有限。所以,宗教创出一些投胎转世、上天堂、下地狱之类的概念,人们一听就懂,都信以为真,自然会远离及时行乐的恶习而追求精神不死。这跟从哲学上阐明道理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宗教是在进行欺骗。佛祖从来不说那些概念一定是真的,如果他说是真的,那就是骗人。但他从来不说。他总是高深莫测地说什么“非法非非法”,那就是说,虚构的概念不一定是真的,指出途径不一定是假的。
及时行乐,苦大于乐,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不如付出辛苦,为人世创造有价值的产品,使精神赖以生存。这是以苦为乐,乐大于苦。
有一个寓言故事: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他们:“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第二个人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第三个人回答:“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
第一个人来到世间,表现出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多人带来了福利,却不求回报。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去世时,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
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无恶不作。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财富,生活奢华、妻妾成群。后来,他因作恶太多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命丧黄泉。若干年后,他还—直被人们深深痛恨着。
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为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他静静地离开人世。
最后,人类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上帝认为,这个分数,应该是他们的最终得分。
第一个人以创造为乐,表面看,他吃的苦最多,实际上,他带着高尚的心灵活着,那种发自内心的尊贵和快乐,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和享受到的。
当然,享乐对人生来说也是必须,如果大家都不享乐,创造那么多产品又有何意义呢?关键是,享乐要有度,而且不要以享乐为目标,不要被享乐的冲动控制自己的心灵。何谓享乐有度?大致上,享受的产品不能超过创造的产品,这是享乐与创造之间的一条临界线。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龙钦巴大师说:营商放利以及欺诈等,虽供邪命所积百财物,求名行各世间八法因,修离耽著即是吾忠告。摘自《龙钦巴尊者三十诫》
龙钦巴大师说:做生意及放高利贷等,采用种种欺诈手段来获利,用这些不正当方式所积聚的财富,也许可以好好地在佛前做功德,但是基于贪心的这些功德,是难成正果的。
有的人就像龙钦巴大师所说的这样,先用不正当方式获取暴利,然后又用一些钱财去做善事,以博取善名。这样的善,只是伪善而已。
所谓不正当方式,不仅包括制假造假、抬级抬价等商业欺诈行为,也包括压低、拖欠工薪等盘剥行为。好比过去的地主,雇长工干活,巴不得工价越低越好,要求干的活却越多越好,正所谓“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敛财方式无疑是不正当的,因为损害了他人的合理利益。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有“买也要吃,卖也要吃”的理念,设身处地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我们知道,沙漠中的一棵大树无法生存,它的存在依赖于小树小草的繁荣。做人做事业也是这个道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在侵夺他人合理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生存基础。打个比方,经营企业或商业的老板,都任意压低员工的薪水,员工们普遍收入微薄,社会购买力就不强,工厂、商店的商店都销路不畅,又如何发展壮大呢?西方发达国家推崇“高工资、高消费”,不是因为那些老板的心眼特别好,也是为自己的事业着想。
有智慧的人,时存合理利益的观念。“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日本企业家本田宗一郎则说:“即使在法律上得到承认,企业也不能干缺德事。”
为什么法律允许也不能干呢?道理很简单,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公司,要想可持续发展,一靠实力,二靠人缘,三靠行为规范,四靠目标正确,短期暴利有害无益,至少是弊多利少。
以一个人为例,如果他能力强,人缘好,行为端正,又选对了职业,毫无疑问会一步一个台阶。而且他始终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为什么成功,既有自信,也不会走偏路。假设他买彩票得到一笔横财,首先他的生活习惯会变得比以前奢侈,一些原本不冷不热的人开始亲近他、奉承他,久之他就忘了自己是谁了,变得盲目自负。他开始不满意于过去的收入,想做更大的事,而这些事却超出他的能力,失败会随之而来。当他将这笔横财折腾殆尽的时候,他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却不能随之变化,其结果只能每况愈下。许多大发横财的人最后变得一贫如洗,甚至还不如从前,其原因在此。
公司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希望在于竞争力,不能依赖意外的机遇。只要竞争力强,无论市场景气还是不景气,都能稳步成长。相反,靠一时机遇大发横财,很容易对自身竞争力失去正确判断,虽然产品、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漏洞,也被一时景气所掩盖。一旦景气过去,公司漏洞百出,想改进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很多公司就是这样倒闭的。据有关统计,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4年。为什么呢?中国商人心态浮躁,热衷于追求暴利,这是企业寿命不长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