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不能责之切
刚刚是一位小学生,这一天他跟同学到河边玩,不小心跌倒,掉进河沟里。同伴奋力救他,而他自己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鬼门关里逃出来。他带着全身污泥回到家,经过客厅,到浴室去洗澡。此时父亲回家,看见客厅的地板很脏,到了浴室,发现门外一堆脏衣服,父亲愤怒地大骂。这是他一惯的态度。
原来父亲只注意房间的整洁、孩子衣物的干净。可是孩子却伤心地哭着说:“爸爸,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孩子继续说:“其实我最想要的是您过来安慰我,问我害不害怕,甚至抱着我。可是您没有,您只重视您自己的房子,忽略我的感受。以后我有什么事都不会告诉您的!”
我们的父亲经常心狠似铁,例如“爱之深,责之切”、“不打不成器”。似乎这样才能让孩子成才。这种观念还适合于今天的社会吗?
在我们社会,男性从小被教导要坚强、勇敢、“有泪不轻弹”。当他成为父亲时,则又被教导扮演“功能性(工具性)的角色”……工作、打拼、坚强、解决问题;母亲则是“表达性的角色”……温暖、爱心、持家、全心照顾子女。所以爸爸们刚强似铁。他们在孩子的心目中,顶多是一位“称职的严父”或“负责任的严父”。
父亲这种传统观念,多少对人们产生误导,让许多父亲为了负责赚钱养家,整天在外头奔忙,难得回家吃顿饭;即使在家,亲子之间也少有温暖的对话,更别奢望共同嬉玩了。我们看到,母亲抚育孩子动作那么自然而又亲情流露,但年轻的爸爸却不知该如何抱孩子、喂养孩子。我们的父亲大都是“部分时间父亲”。这样的结果是父亲与孩子关系疏离,让爸爸成为一个“冷酷无情的父亲”。
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家庭要和谐,所谓“家和万事兴”。不过,事实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些父母会提出似是而非的理由,让自己放任情绪,对孩子施加语言或肢体暴力,或其他不合理的管教方式。
的确,跟孩子相处不只是技巧,更是态度、人格的成熟。父母的不成熟,父母的忙碌,父母的心情烦闷,情绪不稳定,都可能会“侮辱孩子”。父母既然可以犯错,为什么就不能宽容孩子的错误?可以放任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却对孩子犯错非常严厉,这是什么逻辑?该是“盲目的权力”,或称“威权”吧!
孩子的行为当然要约束或调整,但是要讲究方法或要领。父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在情绪不稳定之前,先离开现场,或暂时不说话。惟有整理好自己,让自己的情绪稳定,能以完全的宁静对待孩子,教育才会是正确的。
不过,需要注意,当孩子长大,到了青少年时,不必再耳提面命,以免让孩子觉得你很唠叨、罗嗦。例如,当孩子要出门时,一句“祝你玩得愉快!”胜过数十句的叮咛。孩子回家时,一句“欢迎你回来!”胜过数十句的“打听式关怀”的问话。若孩子需要注意安全,可以列一张“安全须知”给他随身携带。若孩子有话要详谈,只要气氛对,心情好,他就会主动找你聊天儿,细说出门在外的甘与苦。
好爸爸绝招:
“爱之深,责之切”、“不打不成器”并不完全适合当代社会。
孩子在受到困扰或有难题时,更需要你的呵护而不是责骂。
适当给孩子松绑,给孩子空间去“尝试与犯错”。
宽容和理解孩子是最重要的。
主动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2合理的奖惩
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父亲带着儿子去看表演。
儿子被狗熊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驯兽员一手拿着食物,一手拿着驯兽棒,狗熊每做一个动作,给予一口食物,一面吃着,一面被赶着笨拙地去完成那些动作。据说狗熊没有记性,只能现做现卖。猴子的智商要高些,所以猴子表演不必每走一步就喂食,而是一天下来,回去时依表演场上的表现,给予奖赏即可。
回来的路上,父亲沉默不语。不知怎么,狗熊的表演像是触动了他的心事。他觉着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多少与奖赏狗熊有些相似。难道自己一直错了吗?
父亲经常是这样做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他就提出只要把作业做完,就让他看电视;孩子不愿意打扫房间,他就提出只要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给孩子买玩具;他也常常给孩子许愿,考上多少分数就奖励什么东西。结果,儿子为了许诺的东西,一时也可能突击用一阵功,但过后依然故我,对学习缺乏真正的兴趣。
其实,这是一般父亲易犯的通病:采用的奖惩办法不恰当。这种做法,不可能让孩子把作业做好,把打扫房间看作自己的责任,更没有激发他愿意做这些事的内在的动机与喜好,达不到鼓励孩子做这些事的目的。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于父母用一个奖品换得孩子一个动作,岂不与马戏团里的狗熊被赶着表演相差无几了吗?
身体上的痛苦与快乐被当作奖惩手段支配儿童,是不会有好效果的。这只会助长那些本该被扑灭的嗜欲,使它们更加根深蒂固。你想打消甲种欲望,却以满足乙种欲望作为补偿,这样教育法是走入歧途。孩子哭着要吃某种不卫生的、危害健康的东西,你就给他买危害性小一点的东西吃,以买得他安静不哭闹,这样一来你得以保住了他的健康,可他的精神已经偏离了正轨。你这样做就是在助长他心里邪恶的根子,下次一有机会他的坏毛病就会再度爆发,你对他的指望越有把握,你的烦恼也会越深。你改变的只是他嗜欲的对象,而对嗜欲本身却是鼓励的,毛病的根源并没有除去。
什么样的奖励手段才算是正确的呢?
我们提倡的正确的奖惩办法与此不同,它应该具有一种力量。它一发挥作用,效果就是永久性的,下次你就再也不会因此而苦恼了。这种奖惩方法就是使儿童知道羞耻和光荣。孩子一旦懂得了受尊重与羞辱的区别,尊重和羞辱对他们的心理就成为一种最为强有力的刺激。家长一旦能让儿童爱惜名誉,惧怕羞辱,就等于使他具备了一种真正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会永久性地发挥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这才是真正正确的方法。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里有两个秘诀:
第一,孩子比成人更爱面子。儿童对于赞扬是极其敏感的。他们在比我们想像的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具有这一敏感度。他们觉得,自己能被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或者自己所依赖的人看得起,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假如做父母的看见子女的行为得体或表现良好,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几句赞扬;看到子女表现不好,做了错事,就不应该再假以颜色。除了父母之外,孩子身边其他的人,也都用冷淡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觉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这种办法,如果能坚持下去,我相信收到的效果要比贸然地吓唬孩子或者拿鞭子抽他们要好得多。
第二,让孩子懂得优秀的人才能得到可爱的东西。使孩子更加深切地感觉到,受到尊重是值得喜悦的,而遭到羞辱是应该感到羞耻的。为了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孩子心灵上增加约束他们行为的效力,当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值得受人尊重或者应该遭到羞辱的时候,各种使孩子感到可爱的或者讨厌的态度,应该紧随其后到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表现或好或坏,所以特意地去加以奖励或惩罚;而是家长或孩子周围的人对孩子的举止、表现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值得尊重或只能遭到奚落,伴随着不同的行为必然会到来的结果。用这种自然得体的办法去对待儿童,就能使他们明白:凡是行为良好、值得人尊重的人,他们必然会被每个人所喜爱,自然而然地得到各种可爱的东西;相反,如果表现不得体、被人瞧不起,自己不爱惜自己的名誉,他就无法避免遭受别人的轻视和冷淡。结果他喜欢的和能使他获得满足的一切东西,他都不可能得到。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样一条规律:惹人喜爱的事物只有品行优秀的人才可以得到,才可以享受。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儿童自然的欲望,达成一种积极的效果,借助用合理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欲望,而培养起他们优秀的品行。如果您懂得利用这种方法,使孩子们闻过而知耻,使孩子乐于被人尊重,爱惜自己的名誉,他们就会顺理成章地成长为有德行的人。
作为父亲,切莫把孩子当狗熊。
好爸爸绝招: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轻易妥协。
不轻易允诺给孩子某些东西。
让你的表情体现在脸上,让孩子知道你的不满或生气。
教孩子懂得某些规则更重要。
孩子在行为方面表现良好应给予大声鼓励。
3父亲就是要严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