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的真正意义,就是没有情爱。的确,也许有的父亲似乎觉得自己在“疼爱孩子”、“重视孩子”,但是却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尊重孩子自己成长的力量,而只是把孩子当成能够安慰自己的宠物而已。
对自己而言,能够给予安慰的宠物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把孩子当成宠物,那可就糟糕了。这种做法是自私的,并不是为了孩子着想,而是为了自己着想。这就是“溺爱”,对孩子不是出自真正的情爱的照顾,而是把孩子当成是宠爱的对象而已。就好像幼儿喜欢洋娃娃一样。
洋娃娃或填充玩具,可以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摆布,幼儿借此就能够得到安慰。女孩在三四岁时,会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洋娃娃比一两岁的弟弟妹妹要听话。弟弟妹妹成长之后,会反抗姐姐,成为威胁自己的存在,但是洋娃娃却会对自己百依百顺。因此,把喜欢洋娃娃当成是安慰自己的一种行为。
对于“溺爱”型的父亲而言,孩子就好像被宠爱的洋娃娃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反抗,面对这种事实,溺爱型的父亲也无法拥有深切的情爱,认真去面对、去接受这个问题,并努力加深双方的了解。就好像你不可能安慰自己讨厌的洋娃娃一样,只可能会舍弃它,而寻求新的宠物。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有这样的父亲。
做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而不是“溺爱”孩子的父亲吧!
好爸爸绝招:
爱孩子,但不可放纵。
要树立父亲的威信。
一些基本的规则是必要的。
应与妻子在教育原则上达成一致。
6你是理解型父亲吗?
小陶陶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妈妈怀他的时候,爸爸就已经为他买好了钢琴。这不仅仅意味着家庭的富足,也表明了他的父母为孩子的将来设计了一条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生之路。可是小陶陶一直到5岁都没有弹过一次琴,他对这个庞然大物天生就没有什么好感。当他6岁的时候,父亲正式为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可是只学了4个月就半途而废了。为此,小陶陶不知多少次遭到父亲的责备。
然而令父亲不理解的是,小陶陶无意之中却迷上了电脑,他玩起电脑游戏来超过了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电脑绘画也是他的一项特长,有一次居然在学校里得了奖。这件事对父亲触动很大,他思索良久,后来他终于理解了孩子。从孩子的气质上,他发现孩子没有艺术可塑性,但将来却可以是个不错的工程师。
从此他没有强迫儿子练琴。
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吗?这的确是摆在每个父亲面前的一道永恒的题目。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知子莫如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未必如此。其实每个小孩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性格内向,有的生龙活虎、性格外向;有的胆小怕事,缺乏冒险精神,有的则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多动不已,有的却安静,默不作声等等。
许多家长给了孩子很多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然而却并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的性格。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方式上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个性,那就是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或反应速度。每个人都是根据他内部的发动机而运转的。有的发动机高速运转,有些则低速运转。节奏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因人而异罢了。
快节奏的孩子完全是动作型的,他们总是在不停地运转着。这类孩子非常自信、冒险,总给人以强有力的第一印象。他们的行动方式往往采取主动出击,他们是外向型的人。慢节奏的儿童,则相对沉默、被动、胆小、兴趣狭窄。
外国儿童心理分析专家则从孩子行为的基本方式中把孩子分为坚决型、能言善辩型、软心肠型、谨慎型等几类。我们可以从中观察我们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作为父亲,你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必须仔细真正了解他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和鼓励他,使他受到最有效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小陶陶的父亲虽然一开始先入为主地为孩子设定了发展路线,但他最终理解了孩子。他是一个理解型父亲。这正是我们的目的。
好爸爸绝招:
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你是否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你有能力比界上任何人更了解你的孩子。结合你的直觉和智慧,去欣赏孩子独特的个性。
做一个全神贯注的听众。在孩子童年的每一天里,做好准备,倾听他们的思想、感觉和记忆。
通过你对孩子的了解,处理抚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拿出纸笔记下来,并且专门花时间思考。
7威信的真正含义
刘先生不苟言笑,严肃古板,是一位典型的威权父亲,他可能从来未曾体会孩子的感觉,也可能从来没能欣赏孩子的笑容。由于年老,他负责社区的清洁工作。社区的孩子们都知道,刘先生很凶,脾气暴躁,没人敢接近他。
刘先生的孩子们,虽然都认真工作,但是都文化程度低。他们惧怕父亲。碰到爸爸在场,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都不敢讲话。孩子先帮爸爸把饭端好,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父亲的意思,就得挨骂。有时邻居能亲眼看见,他的小孩在做家务时,稍有动作慢一点儿,他就大吼大叫,孩子们吓得不敢讲话,低着头卖命工作。
孩子们慢慢长大,都离开了家庭。这位父亲孤单地过着生活。后来,刘先生年老体衰,生病了,没有一位孩子愿意去照顾他,惟独年老的太太在身旁照顾。病症愈来愈严重,刘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关系也随风而逝。
谁说老刘先生不爱他的孩子?他像牛马般地努力工作,谁说不是为了家人幸福?只是因为时代与文化环境的捉弄,让他观念跟不上来,变得僵化,不知该如何跟孩子做有效沟通,如何温情相处。他的苦,不是他自己愿意的啊!每当见到许多孤单而受苦的老父亲们,我们的内心就有同样的感触。
传统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有一位接受调查的成员无奈地说出自己对父亲的感觉:
“我的父亲是个非常严肃的人。从很早以前,我们的沟通就很少、很浅,单独和父亲相处,竟会带给我许多焦虑和不安。并不是因为我畏惧他,而是不知道如何与一位陌生人相处所带来的情绪和反应。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这样的关系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我依旧不知如何与父亲接近。”
这种父亲们往往都坚持父亲的权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听话”、“不乖”,等于是漠视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这会使他感觉权威地位动摇,因而他需采取非常手段(打、骂之类),巩固他的父亲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错事,也不愿向孩子道歉。父亲对其他人都可以道歉,惟独对自己的小孩不行。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会愿意长期忍受父亲如此的教导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