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找到老朋友李普曼,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心情。李普曼建议她每天阅读自己办的报纸,如有的报道她不理解,干脆把记者叫来,平心静气地在办公室问一些问题,从交谈中了解情况,把问题从专家们神秘的世界里挖掘出来,展开讨论。她逐渐了解到《华盛顿邮报》并不是一家特别好的报纸,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于是,凯瑟琳决定改革。
报纸的兴旺关键在于人才。希拉德利原是《新闻周刊》的主编,在凯瑟琳的丈夫(菲尔)买下这家杂志之后,曾因一个女职员与菲尔争风吃醋,两人成为情敌。但当下,为了事业,凯瑟琳断然决定把希拉德利安排到《华盛顿邮报》任副主编,并很快提升他为社长。希拉德利把一批普利策奖获得者、最有才华的明星都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记者群,《华盛顿邮报》焕然一新。到20世纪60年代末,该报的财政预算由1962年的290万美元提高到730万美元,工作人员增加了35%,报纸的页数从56页增加到100页,发行量增加了15%,年利润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
1971年,《华盛顿邮报》开始公开出售股票,但是,股票销售情况不好,股票公司有点迟钝,不知道如何销这种特别的股票,除此之外,华尔街有许多保留,他们信不过一个女人领导的公司。这样一来,凯瑟琳就不得不去参加华尔街分析家们推销股票的辩论会。
出席辩论会的那天,凯瑟琳害怕得要命,但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她似乎一口气也没喘。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有吸引力的女人。她成功了,几天内,股票上升了三个指数,凯瑟琳征服了整个华尔街。
所以,面对逆境时,要相信自己:无论困难多大,但通往成功之路,就在自己脚下,不管男人或是女人,只要相信自己,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犹太名人链接:
《华盛顿邮报》主编、女董事长、报界女强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华盛顿邮报公司前总裁、俄国犹太后裔凯瑟琳·格雷厄姆于2001年7月17日去世,终年84岁。她的儿子唐纳德·格雷厄姆说,格雷厄姆夫人出事那天去爱达荷州的森瓦利参加一个会议,从爱达荷州的台阶摔下,(在此仅仅1小时前她还兴致盎然地同默多克谈论媒体的未来)头部受了伤。随即她被飞机送到博伊西的一家医院,接受了脑部手术,但一直未能恢复知觉……
女性塑造传媒帝国
格雷厄姆夫人是美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登上了华盛顿政治和社会权势集团的顶峰——而她在刚刚失去丈夫时,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直到格雷厄姆接替父亲和已故的丈夫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裁、后来又成为其发行人以后,这份从前发行量一般、口碑更一般的报纸才渐渐成为美国的一流大报。后来,由于它不依不饶地报道了水门事件、致使尼克松于1974年辞去总统职务,该报又登上了新的高峰。
1998年,80岁高龄的格雷厄姆夫人因其自传《个人的历史》而荣获普利策奖,她的事业由此达到巅峰。诺拉·埃夫龙在评价这本畅销的回忆录时指出:“她从女儿成为妻子、寡妇、最后成为一个真正女性的历程与本世纪妇女的进步过程惊人地相似。”
1963年的凯瑟琳害羞而缺乏自信,不过是丈夫菲尔·格雷厄姆的附属品罢了。甚至她的这种地位都在遭受侵犯——菲尔爱上了一位年轻姑娘。此时是肯尼迪的时代,美国还没有那么深入地卷入越南战争,青春、权势、才华在华盛顿市熠熠发光,而《华盛顿邮报》虽然有所起色,但也还只是一份地方报纸,甚至不如它的竞争对手《华盛顿星报》……
在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1963年自杀时,格雷厄姆夫人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在此之前,父亲将《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交给了她丈夫,丈夫死后,格雷厄姆初进报社,发现公司里男人主宰着一切,而员工们不习惯董事会突然有女性出现,也极不相信她有管理报纸的能力。
起初,格雷厄姆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过渡人物,为了最终将报纸交给自己的孩子努力支撑着局面。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因为她管理有方,这张普通的报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巨额资产的传媒帝国。
2001年,凯瑟琳·格雷厄姆不再羞涩,她从容地发表讲演。作为财富500强中第一位女性首席执行官,她领导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媒体公司之一,没有人再轻视《华盛顿邮报》的地位。它曾经直接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对着干,并且赢了。它将新闻业推向了荣誉的顶峰,令它的编辑与记者像好莱坞影星一样炙手可热。与之相对的是华府光彩的消褪。过去40年中,人们看到的是年轻英俊的领袖被刺杀,看到美国总统为了保住权力肆无忌惮地破坏司法公正。经历过越南战争等一系列事件后,谁还愿信任这样的政府?
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倍受尊敬。美联储前主席保尔·沃尔克说:“一位如此害羞的女人成为华盛顿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实在令人惊异。”对于这位伟大女性的逝世,乔治·W·布什的评价极富代表性:“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传奇。”弥漫于世界媒体的悲伤情绪,当然不仅因为她是世上最富权势的女人,更因为这个女人代表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人性中最为高贵的品质——勇气与正直,得到了如此淋漓尽致的展现。
丈夫手握报社大权
凯瑟琳·格雷厄姆1917年6月16日生于纽约。她的父亲尤金·迈耶在华尔街起家,成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接着组建了复兴金融公司,而后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她的母亲阿格尼丝·厄因斯特是个身材很高、专注于自我的女人,在知识和艺术方面很有抱负。在格雷厄姆夫人的记忆中,童年是孤独的。父亲因为工作总不在家,母亲四处游历,常常写信回来谈自己如何在社交场合大受欢迎。
凯瑟琳16岁的时候,父亲在公开拍卖中花82。5万美元买下了既将破产的《华盛顿邮报》。当时这家报纸发行量为5万份,每年亏100万美元,在华盛顿当时仅有的5家报纸排名最后。由于渴望投身新闻业,凯瑟琳在旧金山新闻社得到了一份工作,后来才进入《华盛顿邮报》,在社论版工作,处理读者来信。她父亲说:“如果她干得不好,就会被解雇。”
在1939年的华盛顿,到处是汇聚到首都为罗斯福政府效力的年轻人。其中就有来自佛罗里达的菲利普·格雷厄姆,一个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律师,最高法院的书记员。当格雷厄姆向凯瑟琳求婚时,羞怯而不自信的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凯瑟琳同意了他的条件,即跟他回佛罗里达从事家庭乳品业。
但情况发生了变化,格雷厄姆很快接受岳父的邀请,进入了《华盛顿邮报》。他30岁时成为副社长,31岁升任社长。在岳父的安排下,格雷厄姆所拥有的公司股份超过了妻子,因为父亲认为“任何男人都不应处在为妻子工作的境地。”对此,格雷厄姆没有表示反对,因为她知道保住《华盛顿邮报》对父亲有多重要。
夫人决不坐以待毙
格雷厄姆先生一心扑在《华盛顿邮报》的发展上,他通过谈判,积极收购竞争对手《时代先驱报》,并与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及其反共运动展开了较量。后来,格雷厄姆在华盛顿的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约翰·肯尼迪总统和林登·约翰逊副总统的密友。
格雷厄姆1957年首次出现精神崩溃。他恢复得很慢,但最终还是重新融入了华盛顿的生活。1961年,在《新闻周刊》年轻记者布拉德利的敦促下,格雷厄姆通过谈判收购了这份刊物。后来他还收购了几家电视台。
当格雷厄姆夫人发现丈夫与《新闻周刊》的一名雇员有染时,她感到十分震惊。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她发现丈夫正处心积虑地要清除她,以夺取《华盛顿邮报》的所有权。当时,由于岳父给了他大部分A种股票,格雷厄姆已经占据了控股地位。但格雷厄姆夫人不想坐以待毙。她打定主意,除非丈夫放弃足够的股份而使她控股,否则不答应离婚。格雷厄姆的病越来越重,最后医生诊断他患有躁狂抑郁症。
1963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位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农庄里,48岁的菲利普·格雷厄姆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悲痛之余,46岁的格雷厄姆夫人不得不走到台前,努力支撑《华盛顿邮报》,希望能将这份家产传给儿子们,尽管需要自己管理《华盛顿邮报》使她感到非常惶恐。
接管报纸两年以后,格雷厄姆夫人任命《新闻周刊》华盛顿分部主任布拉德利为副总编辑,接着很快升任总编。他们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班子,推动《华盛顿邮报》进入了一个最生气勃勃的时期。
1969年,格雷厄姆夫人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除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经理以外,还出任发行人。
邮报顶风一举成名
1971年6月,《纽约时报》开始刊登越战期间五角大楼的决策秘史,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几天后,联邦法官对《纽约时报》下了临时限制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施这样的预先禁令。
《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记者们争相获取《五角大楼文件》。然而,当时公司正处于上市阶段,雇员们担心,如果在《纽约时报》被禁之时刊登《五角大楼文件》时,作为发行人,格雷厄姆夫人面临抉择。
编辑记者们催促她赶快刊登该文件,但律师们担心这样做会使整个公司(公司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等)处于危险境地,建议她三思而后行。格雷厄姆夫人后来回忆:“我既紧张又害怕,深吸了一口气说:‘继续,继续,继续。马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