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这不是"势利",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分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也就是说:
目的十有相同需求的人一关系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你可以用全部的银行存款打赌,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依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最后,练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随时竖起耳朵,收听精彩的内幕消息或蜚短流长。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最会拉关系的人,不但口吐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限。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或是记者,不然也应颁给他们"社会学"荣誉博士。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想着身边的"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双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建立和善用“人际档案”
“人到用时方恨少”,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朋友遍天下,用时没几人。如果你也经历过这种难堪,请你赶快亡羊补牢。如果没有,也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老李的弟弟被人诬告进了法院,老李慌乱之中问计于人,别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事,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建议他去找律师。老李说他过去也认识几位律师,但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律师曾经给他的名片也早不知丢到哪里去了。他无计可施,长叹了一口气说:“嗨,人到用时方恨少呀!”
“人到用时方恨少”,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朋友遍天下,用时没几人。如果你也经历过这种难堪,请你赶快亡羊补牢,如果没有,也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交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有的会成为你的至交,有的会持续交往,但有的也会中断。交朋友固然不必勉强自己和对方,但不妨采取更有弹性的做法,不投缘的也不必“拒绝往来”,而把他们通通纳入你的“朋友档案”。建立“朋友档案”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
首先,把你在学校时的同学资料整理出来,并做成记录:毕业经过数年后,你的同学可能会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当有需要时,凭着老同学的关系,相信他们会给你某种程度的帮忙。这种老同学关系,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中学、小学,如能加以掌握,这将是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当然,要建立起这些同学关系,需要时常参加同学会、校友会,并随时注意他们的动态,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其次,把你周围朋友的资料建立起来,对他们的专长也应有详细的记录。比如,他们的住所、工作有变动时,也要在你的资料上修正,以防到时找不到人。而要准确掌握他们变动的情况,则有赖于你平时和他们的联系。同学和朋友的资料是最不应疏忽的,你还可以记下他们的生日,如果你不嫌麻烦,在他们生日时写上一张生日贺卡,或请他们吃个便饭,保证会使你们的关系突飞猛进。这些关系若能妥善维持,就算他们一时帮不上你的忙,也会介绍他们的朋友来助你一臂之力。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的,只交换名片,还谈不上有什么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会有,不应该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点,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但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后,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当然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故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自然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有人用电脑建立朋友档案,有人用笔记本,有人则用名片册,这些方法各有长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记住:与每个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关系,建立一个“朋友档案”,不要“用时方恨少”。
那些办事处处通的人,除了他们本身优越的条件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身边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些朋友为他出谋划策,对他提出高的要求,不让他有丝毫的松懈和半点的放弃。这样的人大都有一个“朋友档案”,并且是一个善用“朋友档案’的人。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提出的问题“何保持自己的政治关系网”时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我当天联系的每一个人,注明重要细节、时间、会晤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输入秘书为我建立的关系网数据库中。这些年来,朋友们给了我不少帮助。”一个当总统的人都在建立“朋友档案”,何况一般人呢?
很多时候,光建立“朋友档案”还不够,还要善于利用“朋友档案’来帮助自己。
比如,把他们的生日、兴趣爱好等内容都收集进去,这样,你就会加深对他的了解,再与他谈业务或进行生意交往时,可以找出他关心的话题,谈他最钟爱的事物。当你这样做时,不仅会受到他们的欢迎,而且也会使你的业务得以扩展。
康德利面包公司是纽约一家高级的面包公司,这家面包公司的老板康德利一直试着要把面包卖给纽约的某家饭店,一连5年,他每天都要打电话给这家饭店的老板,他也去参加那个老板的社交聚会,为了争取到这个客户,与饭店老板成交这笔生意,他还在该饭店订了个房间,以便找机会与老板谈谈。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用尽了一切办法,他都没有成功。康德利开始反省自己,他决定改变策略,便收集了这家饭店老板的个人资料,从他的喜好着手,为他建立了一个“朋友档案”。终于找出这个人最感兴趣、最热衷的东西。这个老板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协会”的旅馆人士组织的一员,由于他的热情,还被选举为副主席以及“国际旅馆协会”的秘书长。不论会议在什么地方举行,他都会出席,即使他必须跋山涉水也决不落下。给他建立一个小档案后,康德利再见到那个饭店老板的时候,就开始谈论他的组织以及他的工作。康德利得到的反应令人吃惊,那个老板跟他说了半个小时,都是有关他的组织的,语调充满热情,并且一直在笑着。在康德利离开他的办公室前,他还把他组织的一张会员证给了康德利。
在交谈过程中,康德利一点都没有提到卖面包的事,但过了几天,那家饭店的厨师长打电话给他,要他把面包样品和价目表送过去。那位厨师长在见到康德利的时候,说:“我不知道你做了什么手脚,但你真的把老板说动了!”后来,康德利与这位老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说:“想想看吧!我缠了那个老板5年,就是想和他做大生意。如果我不建立他的个人小档案,不去用心找出他的兴趣所在,了解他喜欢的是什么,那么我至今也不能如愿。”
建立和善用“朋友档案”是一种深刻了解人,并与之保持有效联系的方式。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并善加利用,自然免去了“人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