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仅要晓之以理,委婉地陈述原因,还要诉之以情,特别是诉之以诚。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将心比心,即使自己的需求未满足也不宜动怒。
相传,大戏剧家萧伯纳派人送给首相丘吉尔两张戏票和一封短笺,上面写道:“来看我的戏吧,如果你有朋友就请带上一个。”丘吉尔不愿接受这个邀请,于是找人答复道:“首场演出我没有空去,但我愿意第二天晚上去看,如果你的戏还演第二场的话。”
从交际的角度看,既推辞了别人的邀请,又没有失礼,这就是艺术。而那种简单的所谓直爽式回避或否定——留给人的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觉,有损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会积极的应酬术——拒绝,它能使你失而复得。
对于许多人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当别人提出要求时,他们不好意思张口说“不”,因为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但是如果答应了别人的要求,自己确实有难处,或者自己的利益会损失很大,这时,我们就应该拒绝别人。但是拒绝别人也要考虑对方的情感,尽量做到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怎样说“不”,的确是一门学问。
我们在拒绝别人时应该注意不使他们的面子受损。如果既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又让他们丢了面子,那么他们心中产生不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能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让对方丢面子,让人非常体面地接受拒绝,就是非常得体的拒绝了。
三国时期的华歆在孙权手下时,名声很大。曹操知道后,便请皇帝下诏招华歆进京。华歆启程的时候,亲朋好友千余人前来相送,赠送了他几百两黄金和礼物。华歆不想接受这些礼物,但是如果当面谢绝肯定会使朋友们扫兴,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于是他便暂时来者不拒,将礼物统统收下来。并在所收的礼物上偷偷记下送礼人的名字,以备原物奉还。华歆设宴款待众多朋友,酒宴即将结束的时候,华歆站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礼物。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我单车远行,有这么多贵重之物在身,诸位想想我是否有点太危险了呢?”朋友们听出了华歆的意思,知道他不想收受礼物,又不好明说,使大家都没面子。他们内心里对华歆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
假使华歆当面谢绝朋友们的馈赠,试想千余人,不知道要推谢到什么时候,也不知要费多少口舌,还会搞得大家都很扫兴,甚至感到非常尴尬。而华歆却只说了几句话便退还了众人的礼物,又没有伤害大家的感情,还赢得了众人的叹服,真可谓一箭三雕。
“不”字谁都会说,但怎样说才能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拒绝他人,最困难的就是在不便说出真实的原因时又找不到可信而合理的借口。那么,不妨在别人身上动脑筋,比如借口家人方面的原因。
当一个推销员上门推销时,一个女士的态度礼貌而坚定:“我的婆婆不让我在家门前买任何东西。”你瞧,我不买你的商品,不是因为我不愿意掏腰包,而是为了保持和婆婆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推销员既不会因为没买他的商品而怨恨你,同时也感到再说下去也是白费口舌,只好作罢。
当有人请求你的帮助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尽量给予帮助。但碰巧实在无能为力的事,你无法给予对方帮助,也不要急于把“不”字说出口。不要使对方感到你丝毫没有帮助他解决困难的诚意,否则,你在别人眼中会是一个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
当别人向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不要简单地拒绝,而应该让他明白他的要求是多么荒唐,如果答应他的要求,你会遭受什么样的后果,从而使他自愿放弃。
一位平时和你关系不错的朋友找你帮忙,原因是他的女朋友被一帮小流氓调戏,他想去揍那些家伙,又苦于势单力薄,于是便央求你帮忙,此时你该如何应付呢?直接拒绝又怕伤感情,答应的话又不符合你做人的原则。此时你不如对他说:“这没问题,我应该帮你。只是我要先跟父母说一声,免得我出了事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对方便会重新考虑他这个决定,之后你再晓以利害,说服他放弃这个以牙还牙的计划。
在拒绝的同时说服对方为得到其所求还应做些什么,这一点对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尤其重要。比如你的属下向你提出的要求得不到你的满意答复,你不妨告诉下属努力方向,使他始终看到希望。与此相比,你的拒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既不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也不会伤害你与下属之间的感情。
(1)态度坚决
无论对方的要求多么强烈,只要你认为不能接受,便要态度明确、坚决地予以拒绝,不能留有余地。“实在抱歉,我无能为力”,“对不起,我没有办法答应。”也不要给他出主意,否则,你仍难脱干系,说不定他还会来找你,让你为难。
(2)电话拒绝
有时候碍于面子,当面不好意思拒绝朋友。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让朋友先回去,告诉朋友等你考虑后再给他答复。然后,打个电话把你的意见告诉他。这样,双方不见面就可以避免不好启齿或造成尴尬。
(3)消除愧疚
拒绝朋友的要求,朋友可能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时候,你不必自责,不必感觉愧疚。既然拒绝,你自然有拒绝的理由。最好的做法是,用你的理由来消除内心的愧疚,达到心理的平衡。
(4)接受指责
遭到了你的拒绝,对方的要求不能达到,他必然会对你加以指责。对此,你可以表示接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中了对方的激将法。比如他说:“我就知道你可能做不到,看来真是这样。”这时,你不妨报之一笑,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到”他要求的事。
如果不会拒绝,碍于情面随便夸下海口,那是于事无补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明确拒绝,而且要委婉,使自己的“不”藏而不露。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这就要求我们拒绝人要讲究技巧,既要拒绝对方的不适宜要求,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
善意的谎言也很重要
虽然撒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为了避免让人难为情,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这个时候谎言就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美国男子克尔一生耿直,憎恶在人际交往中有任何虚假。为此,他在6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重的代价,并终于有所醒悟。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连妻子和儿女也已离他远去。克尔只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写在日记上,讲给自己听。克尔这样说:“我到现在才相信,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候,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
克尔的经历是人类多少年来困惑的缩影。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但发现坦诚在许多时候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是为了维护我们心目中一种虚幻的纯洁和躲避政治的禁忌,才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克尔不是政治家,也不再需要虚幻。所以他把人类长期以来羞于启齿的隐秘说了出来。很多时候,交际并不需要真实。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曾给一位作家来信,倾诉和克尔一样的苦衷。他从小受到诚实的熏陶,可是走上社会不久,却因为几旬真话屡遭白眼。他希望能找出原因。因为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一封信所能说清楚的。克尔为之付出了几十年的代价。作家考虑再三,干脆只给了两句话。话是这样写的:“当我的父亲与我探讨家庭大计时,我绝对不会说假话,而当我的母亲因病将不久于人世时,我会对她说:‘没关系,医生说你马上就会好的。’”这就是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区别。
善意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不可缺少。当我们得知亲戚病重,当我们获悉朋友遭难,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没有不说谎言的人。许多谎言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谎言就开始发挥作用。
真正能说好谎言并不比说真话容易,首先我们应消除对谎言的偏见和负罪感。这样,我们才能把谎言说好。说谎言有三条技巧:
(1)真实。
谎言是无法真实的,我们就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
如果一位朋友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我们是否漂亮,而我们觉得实在难看时,我们便开始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谎言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2)合情合理。
这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我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生命的最后时期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我们激动。因为在这谎言中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3)必须性。是指许多谎言非说不可。
这种必须有时候是出于礼仪。例如,当我们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欢乐的场合。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需要,怎能加以扼制?有时候我们说谎言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
例如,美国官员曾经就一项新法案征求意见,有关人员询问琼恩:“你赞成那个新法案吗?”琼恩说:“我的朋友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工作人员追问琼恩:“我问的是你。”罗斯说:“我赞成我的朋友们。”
当我们按照上述三条规则去说谎言,它肯定会给我们带来魅力。只要我们心存真实,把谎言仅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这是美丽的谎言。它是在善意基础上交际的必要策略。这同丑恶的假话,同以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的谎言相比,两者有着本质不同。那种心术不正、诈骗、奸妄、诬陷的人迟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