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店员很有礼貌地说,“你想要好一点的,还是要次一点的?”
“当然是要好的,”顾客有点不高兴地说,“不好的东西谁要?”
店员就把最好的一种剃须刀拿了出来。
“这是最好的吗?”顾客问。
“是的,”店员说,“而且是牌子最老的一种。”
“多少钱?”
“680元。”
“什么?”顾客把眼一瞪,“为什么这样贵?我听说,最好的才200多元。”
“200多元的我们也有,”店员说,“但那不是最好的。”
“可是,也不至于差这么多钱呀!”
“差得并不多,还有十几元一个的呢。”
那位顾客一听,面现不悦之色,掉头想离去。这时店老板急忙赶了过去。
“先生,”老板说,“你想买剃须刀是不是?我来介绍一种好产品给你。
“什么样的?”
老板拿出另外一种牌子来,说:“就是这一种,请你看一看,式样还不错吧?”
“多少钱?”
“186元。”
“照你店员刚才的说法,这不是最好的,我不要。”
“我这位店员刚才没有说清楚,”老板说,“剃须刀有好几种牌子,每种牌子都有最好的货色,我刚拿出的这一种,是同一种牌子中最好的。”
“可是,为什么比那种牌子差那么多钱?”
“这是因为制造成本的关系,”老板用一种亲切的语气说,“你知道,每种品牌的机器构造不一样,所用材料也不同,所以在价格上会有出入。至于那种品牌的价钱高,主要还是它的牌子老,信誉好,而且它可以更换充电电池,适合在外旅行时用。”
“噢,原来是这样的。”顾客的神色缓和了很多。
“其实,”老板接着说,“有很多人喜欢用新牌子的。就拿我来说吧,我就是用的这种牌子,性能并不差。而且它有个最大的优点,体积小,用起来方便,我看你就买这种吧,保证不会使你失望。”
等顾客买了剃须刀走后,老板对他的店员说:“你知道不知道你今天的错误在什么地方?”
那位店员一脸茫然,显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你错在没有摸清顾客的真正心理。他一进门就要最好的,这表明他优越感很强,可是一听价钱,他嫌太贵,这可能与他的经济实力有
关。顾客把‘不是’推到我们头上,是因为他不肯承认自己舍不得买。假如你想做成这笔生意,一定要变换一种方式,在不损伤他优越感的情形下,让他买一种较便宜的货。”
店员听得心服口服。
这位老板的销售成功就在于善于倾听,能从对方的谈话中巧妙地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打探出对方的虚实,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讲真话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
听懂言外之意
说话交流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口舌,对方总是不明白你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都能: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你不能说但也得让人要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中和绅和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绅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想我们应该明白,在“说”的过程当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要能听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言外之意”的人。
又有一次,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