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十多个人,却要渗透敌后五十公里去打陆上补给线。”
“不是我说,这难度已经有些超纲了,周,你觉得他们能成功吗?”
出于和安德罗的战友情谊,周正并未将本次的作战计划有所隐瞒,而是完整详细地告知了安德罗,并邀请安德罗来指挥大厅一起观战、顺带出谋划策。
确实得说安德罗会对此感到惊讶不解,这是理所应当的。
放非洲大区的平均水准来看,几乎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打出此种堪称“惊悚”的战果,换特种部队来也不行,起码在安德罗的印象和认知里是不存在的。
老实说,此种疑虑周正自己也有,毕竟对杜克这伙人的认知真算不上多么深厚。
只是,既然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无论结果成与不成、是好是坏,周正除了拭目以待外也没别的更好选择。
而且,周正还是愿意相信老牙所言和情报皆为属实的。
既然如此,那就有理由相信杜克这伙人能做得到。
“看看吧,反正我付出的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装备而已。既然有人愿意去干碎未来科技,那我非常愿意提供帮助。就算不是杜克这伙人,换做其他人来也是一样。”
基祖城一战结束后,安德罗本想将大部分的经济、政治、军事功能和重心,开始向基祖城转移。
不过这一提议没有获得周正的认同,起码是没有完全认同,原因也很简单。
基祖城是大,基础设施较好、各项功能齐全,较之安德罗老家那小城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且相对来说,基祖城遭到的战火破坏还不算太大,起码比起东欧战场上的马琳卡和阿尔乔莫夫斯克两地,比起这种被炸到稀巴烂的地方,那还真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保存完好”。
周正当场指挥作战时的各种炮击和无人机轰炸,对基祖城的城市功能性破坏其实非常有限。
现代建筑学打造的城市之坚固,其实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高得多。
而现代武器对这些大城市所能造成的破坏,也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低很多。
哪怕基祖城跟国际一线大城市完全没法比,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实程度却是实实在在,和城市本身现代化与否无关的。
但以上这些要素再全、情况再好,总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摆在面前。
基祖城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对敌一线,是横亘在安德罗与博纳特各自控制区上的前沿要塞。
只不过控制权易手,从博纳特那边转到了安德罗手里而已,但城市本身在军事角度看待的性质和意义是不变的。
这也就意味着基祖城现在,仍然在敌军各种中远程,甚至是前线直瞄火力的打击范围内。
城防坚固、抗打耐揍是优点不错,但却不是把重要资产和功能早早转移过来的理由。
军事上讲究未谋胜先谋败,如果基祖城的控制权再度易手怎么办?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一旦安德罗的部队失守,被敌人逆转反攻,到时候提前转移过来的各种重要资产和重心,反而会成为麻烦、累赘、以及灾难。
某种意义上,这就和博纳特早先,将基祖城吹捧为“不屈堡垒”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
到时候打脸下不来台了,不论当事人是谁都不好受,周正可不希望安德罗再来一次“博纳特式的经典放送”。
有鉴于此,周正最后向安德罗给出的建议是,暂缓将基祖城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去发展。
虽然这会一定程度上对己方有利,不过军事角度的风险不能不考虑。等日后敌我战略态势,出现更进一步的有利于己方变化了,到那时再说重心迁移也不迟。
至于眼下嘛,就将基祖城当做一座前沿要塞来经营发展。
战时状态特事特办,先把城市建设成一座军事化要塞城市再说。
因为基祖城不仅涉及到眼下的敌我战略均势,更是日后安德罗这边的战略强势时,向战略弱势的博纳特发起进攻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点。
所以将城市按照军事化、要塞化标准先去经营发展,这可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
遗憾的是基祖城兵工厂区域在战火中被完全破坏,连带着曾经驻守在此的博军两个营部队一起,彻底化作了一片废墟。
本想着将旧的工厂建筑改造一下,再为己所用的周正只得放弃这一打算,随即在基祖城内另几处状态较好、位置不错的地方,开始兴修物资存储与转运点,以及重装备维护保障中心。
当然,受限于非洲本地的条件实在不怎么地,设备和人才啥啥都缺,所以工程本身的进度并不算快,只能先这么一点点往前推进着,先行动起来总好过傻愣着什么都不做。
再有一点,便是先前被周正亲自下令破坏干掉的城市电网和通讯网,如今也在慢慢恢复。
已经当上了安德罗集团后勤主管的宋哲这边,则是缺啥武器装备以外的东西就往过弄啥,上至大型发电机组、下至通讯基站和网络设备。
无所不有不说,还量大管饱、价格低廉,清一色全都是中国制造,绝对嘎嘎好使。
资金上的问题暂时无需担心,一鼓作气夺回了大量资源点的安德罗这边,暂时还能撑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