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人间清醒的金句 > 第一章 世事洞明 观察入微方能占尽先机(第2页)

第一章 世事洞明 观察入微方能占尽先机(第2页)

刘邦如此重用陈平,足见他确是善于洞察人心用人的。而陈平也确是个奇才,后来刘邦能战胜项羽,处于危急而能转安,以及刘氏政权不被吕氏所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艾柯卡在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时,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当他离开福特公司到克莱斯勒公司任董事长时,这批人纷纷拥向克莱斯勒,他们放弃了福特的优厚待遇,谢绝了福特的一再挽留,而甘愿和艾柯卡一起冒风险、尝艰辛。由此可见艾柯卡的洞察人心善任和人际交往的特殊魅力。艾柯卡说:“我设法寻找那些有劲头的人,那样的人不需要多,有25个我就足以管好美国政府。在克莱斯勒,我大约有12个这种人。使这些管理人员具有的力量就是他们懂得如何用人和发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他的才能甚至超出了一个最卓越的企业领导者的范围,以致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美国总统候选人。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他说“何代无贤”,非常值得今天的识才用才者深思、借鉴。

唐太宗之所以使国势欣欣向荣,出现“贞观之治”,就是因为他有独到的洞察本领。因此,能否细致入微观察人,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个人的生存。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这是—位宋朝诗人陆九渊所留下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洞察人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度,说明了普天之下千难万难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比了解和认识别人更难了。

中国还有—句古话“凡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这就导致“事之至难,莫如洞察人心”。不难理解,洞察人心这样的事情之所以不易了解,是因为有人善于隐藏迹象,把私心掩盖起来而显出为公的样子,把邪恶装饰成正直的样子,去迷乱他人的眼睛,并使他人形成错误的印象。以正直、忠诚、善良的外表作奸恶的掩护,就是这些人的实质难以辨识的原因所在。

俗语说:“人心难测。”人心何以难测?人心是指人的思想,思想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隐藏在人的脑海里;且思想又非固定的,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摸透人的思想是不易的,故说人心是难测的。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恐怕也道出了“人心难测”的道理。有人说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的人特别是在感情至深时,总是轻信他人。于是,就有:“对待我真诚,我又为何对别人掩饰自己、向人家讲假话。”所以,把心里的秘密全掏出来给人家。然而,你可知道,他“真诚”地在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他在别人面前又会“真诚”地说你的坏话。因为人都有讨好他人的心理。而且,人总是在变化的。今天你是他的朋友,。明天你可能又成了他的对手。是对手,他就可能利用你那些秘密,特别是隐秘的话来攻击你。

所以,他人的假意往往是不可靠的。对此,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它。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警惕性,轻信了别人的假真诚,则容易上当受骗。尽管如此,人还是不能不与自己周围的人合作共事,还是必须面对你所赖以生存的群体中的每一人。为此你只能做的就是谨慎对待,用“人心叵测”来警告自己。

事之至难,莫如洞察人心,也有第三个原因,即“人之难知,不在于贤不肖,而在于枉直。”识别人的难处,不在于识别贤和不肖,而在识别虚伪和诚实。人有坏人与好人之分,英雄有真英雄与假英雄及奸雄之分,君子有真君子与伪君子之分。人还可以分为虚伪与诚实;有表面诚实而心藏杀机;有“大智若愚”,表面看上去是愚笨的样子,而内在里却是聪明之人;有“自作聪明”而实际是愚人;有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两面派。

事之至难,莫如洞察人心的原因之四在于“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也”。即指贤才与非贤才之间,似是而非,难以分解。可以说,任贤非难,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正因为任用贤德的人并不太难,了解有贤德的人才真正困难;使用有才能的人并不难,发现有才能的人才真正困难。所以,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难怪人们常说,天下者,洞察人心为难。今天,大家懂得洞察人心之难,就不会对人轻下结论,就不会擅自决定人事,就会更科学地鉴别和使用人才。

办好事情离不开高超的洞察力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办事离不开“人情定律”,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深谙此道,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情的人,并且刘邦还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人的命运都悬在你的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而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得到别人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是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情是做出来的,需要有你的人缘。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下一张陷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洞察,能够读懂人心。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与赵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赵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女装柜台时,李注意到赵的女儿的眼光落在一件红色衣服上。第二天,李来到赵的家,送给赵的女儿一件红色的衣服作为礼物,赵的女儿很开心,却没想到,好的父亲有一天要给“李叔叔”一个面子,将这个情还上。

“盲人摸象”尽人皆知。它讲的是:几位盲人摸象,摸到脚的盲人就说像似桶一样的东西;摸到尾巴的盲人说似扫帚一样;摸到肚子的盲人说如鼓一样;摸到耳朵的说如笊篱;摸到牙的说像似角一样;摸到鼻子的说像条粗绳索。盲人由于视觉的障碍,看不见大象的立体画面,每人只摸到象一部分,却把它当做整体,这个故事给所有知人识人者如何去全面认识他人有很深刻的启示。

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长处、缺点等许多东西,这许多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反过来说,人的整体如同一个立体事物一样,是多面的。每个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通-过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面都和这个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大多数的面决定的,如果把人的个别面当成大多数的面,把部分当成整体,就会犯“盲目摸象”的错误。例如把偶然犯错误的同志看成是“屡教不改”,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的后果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洞察人心,做到善解人意。

洞察有时是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

从表情的动作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而这是我们能够在各种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就是这样一个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