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胡雪岩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十分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做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由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必然会出现变化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看,他们事实上已经决定与朝廷继续“洋务”了。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必得继续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从这里,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儿们从来不会体恤为商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会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既然如此,也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留个见面的余地,因此,即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胡雪岩确实没有赚到钱,但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也确实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事实上,胡雪岩在这一笔生意“卖”给洋人的交情,马上就为他赚来了与洋人生丝购销的三年合约,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总之为他驰骋十里洋场,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运筹谋略谋求主动权
如果说官场势力的借重,显示出了胡雪岩超人的圆融技巧,那么商场势力的做成,同样显示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
假如说官场势力的借重是胡雪岩在无意中做成,然后逐渐意识到的话,那么商场势力的做成就显得更有预谋和计划。
这个特点突出表现在垄断上海滩丝生意,达到与洋人抗衡,以垄断求得商业主动权上。
胡雪岩打的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战。
第一阶段,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
按他的说法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茧行收茧一样,就是这个价钱,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那样一来洋鬼于非服帖不可。
而且办法也有了,就是想办法控制货源,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至于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肯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货色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
凡事就是起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
具体的做法因时事而异。
第一批丝运往上海时,适逢小刀会起事,胡雪岩通过官场渠道了解到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因洋人帮助小刀会,建议对洋人实行贸易封锁,教训洋人。
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丝就可能抢手,所以这时候只需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脱手,自然可以卖上好价钱。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
和庞二的联手促成了在丝生意上获得优势。
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去和庞二联络感情。
起初,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随后,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都显出了他能急朋友所急,而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还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沾,不能自己互相拆台,好处给了洋人。
庞二也是很讲义气的人,认准了你做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
胡雪岩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形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利了。
第二阶段,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资金已从白银几十万两到了几百万两,开始为左宗棠采办军粮、军火。
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已经开始进入国门,洋人也开始在上海设立丝织厂。
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利用手中资金优势,大量收茧丝屯集。
洋人搬动总税务司赫德前来游说,希望胡雪岩与他们合作,利益均沾。
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茧丝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久的,搞下去两败俱伤,洋人固然受窘,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自己这方面应该从中转圜,把彼此不睦的因素去掉,叫官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这样才能把上海弄热闹起来。
但是得有条件,首先在价格上需要与中国这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方得适用,其次洋人须答应暂不在华开设机器厂。
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和胡雪岩商量,因为胡雪岩做势既成,在商场上就有了绝对的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因势取利的目的。
可以说,在第二阶段,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场势力已经完全形成。光绪年间已经位据江南诸钱业同行之首,与北方的山西帮票号遥相犄角。声名大振,信誉日上,又借官款为后盾,成为客户心目中不倒的金字招牌。
典当行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已经开到二十九家。和阜康的钱业、胡庆余堂的药业一样,都成为胡雪岩在商场立足发展的巨大支柱。
善施计谋方可反败为胜
胡雪岩是一个十分善于施展计谋的商界高手,他运用计谋战胜了许多生意上的竞争对手。他曾对此总结到:商战用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与“隆昌”米行的斗法是胡雪岩施展连环计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隆昌”米行,谭柏年不是老板,胜似老板,真正的老板名叫石三官,远在苏州乡下,是个纨绔。父亲死后遗下一大笔财产,又继承了年代颇久的一家老米行。石三官喜欢斗鸡走马玩蟋蟀,疏于生意买卖,便把米行一切事务交给舅舅谭柏年,委托他全权处理一切,连账本也不过目,每年只须按时交付赚来的银子,便不过问。谭柏年得了授命,仗着长辈关系,在米行中行使老板权利,对伙计十分苛刻,店里上下没有一个不惧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