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曾国藩对胡雪岩评价 > 第十四章 胡雪岩的有胆有识之举(第1页)

第十四章 胡雪岩的有胆有识之举(第1页)

人生无处不风险,不敢承担风险,唯唯诺诺,终不会有大气候,要想出人头地、称雄一方就必须具备大气魄、大胆识和果断的豪情。胡雪岩的成功就是因为有胆有识,敢于冒风险,他经营的钱庄、药店、典当、军火、生丝生意,以及向洋人借款等等,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他拥有过人的眼光,敢于刀口舔血,这让他屡屡成功,成为一代商家巨贾。

拥有过人的眼光

登高远望能看到长远利益。一个有大作为的生意人,眼光确实是他的利器。

过人的眼光,除了要看得准,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看得“远”。

胡雪岩之所以成为一代商家巨贾,着实在于他的眼光敏锐深远。在丝生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胡雪岩就想到了销“洋庄”。所谓销“洋庄”,也就是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晚清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以江南丝、茶为大宗,而随着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又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要销“洋庄”的念头,也是起于与阿珠娘的那一夕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阿珠娘告诉胡雪岩,销“洋庄”,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好了卖给洋人,自然是更有赚头。不过,销“洋庄”需要的本钱也大,洋鬼子也不是傻瓜,表面上不说你的要价高,跟你虚与周旋,暗地里再去寻找门路,总有那些吃本太重急于脱手求现的人,肯杀价出售自己的货。这样,弄不好与洋人的生意没有做成,自己的货反而砸在手里。销“洋庄”确实要担上几分风险。

不过,胡雪岩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在他想来,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就是一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洋人也就不服帖也得服帖了。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洋人,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洋人的好处,吃里扒外,自贬身价,可以鼓励同行跟他断绝往来,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同业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胡雪岩的这一构想实可谓有远见、有气魄,他后来生意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也确实是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生丝生意开始之初,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十八万银子的利润。而事实上,他通过这笔生意,一方面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在蚕丝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这笔生意,他和外商取得了联系也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实在不是那十八万的“赚头”所能比拟的。可以说,胡雪岩不同一般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绚烂的前景。

胡雪岩说,一个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话确实不错。事实上,胡雪岩的生丝生意,经过数年运作,后来成为他的仅次于钱庄、典当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一直是以外贸为主。

高风险才有高收益

胡雪岩被当时的人称为侠商或者东南大侠,什么是侠?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哪个不是胆大包天的主?在现实生活中,胡雪岩也的确有着为人热情、胆大不怕事、助人为乐这样的侠义心肠。在商场上,胡雪岩就更不怕风险了,找着机会就会勇于冒险。

胡雪岩人生最关键的一步——资助王有龄,就是因为他有着敢于赌一把的高风险意识,敢拿前程做赌注,才走出了一步精彩的命运之棋。

那时候胡雪岩不过是一个小伙计,当他遇到十分落魄的王有龄时,知道王急切要走门路求官位。胡雪岩就自作主张,大胆地将老板的五百两白银这样一笔巨款暂时借给了王有龄,以此作为王进京的活动费。

为此,胡雪岩被老板炒了鱿鱼。在当时,他的这种越轨行为无异于是自杀,意味着自己从此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胡雪岩敢把宝押在这样一个落魄者身上,他下的赌注实在是太大了。但正因为赌注大,他得到的回报也更多。面对素不相识之人的慷慨资助,王有龄能不感恩戴德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换上任何人,都一样会这样做的。

王有龄在谋到了官位和肥缺之后,胡雪岩就得到了很多回报:一是启动资金,二是官场的势力,三是为朋友敢于两肋插刀的“义”。有了这三样资本,胡雪岩不想发财都难了。胡雪岩创业时正处于太平天国与清廷对抗的时期,一般生意人为求稳当时经营态度都转趋保守,但是胡雪岩却在乱世动荡中看到了商机。

当时,市面上银价的汇兑落差十分不稳定。胡雪岩认为,银价汇兑落差很大,表示钱庄低进高出的机会也大,只要看得准,兑进兑出,两面都有钱赚。

果然,胡雪岩创立的阜康钱庄在不稳定的政局中,不但事业蒸蒸日上,日后更成为他经营政商关系以及跨足其他行业,例如生丝、药店、军火、典当的后备金库。

当时,经营钱庄的人也很多,或许这并不能足以说明胡雪岩就比其他钱庄老板的胆量大。最能体现胡雪岩“刀口舔血”的经商性格,就是他敢于顶着朝廷干,吸收太平军的存款。在清政府眼中,太平军是叛乱团体,吸收太平军的财产无疑就是隐匿“逆贼”的财产。朝廷要是知道哪一家钱庄敢替天平军存钱,就会没收钱庄的财产,砍了老板的脑袋。一个商人要是做这样的生意,结果通常是“有命赚钱、没命花钱”,因此当时很多钱庄根本不敢收“太平军”的存款。

胡雪岩为什么敢做这样的“违王法”的生意呢?当然是看见了“刀口”上的“血”,就是风险中的机会,所以不惜舌头被刀口划破的风险,去赚这大钱。

胡雪岩认为,江南素为财富重地,太平军盘踞江南十多年,并已经劫掠了无数的民阅财富。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定都金陵修建的金龙殿,柱子全为真金粉末所敷,在英王陈玉成府内也搜出了二十万两的银子,而且本子天国中的下层军官也有敛聚财物的嗜好。

清军与太平军酣战十几年,在清军攻下重要战略城市杭州之后,太平军就呈现出了气数将尽的气象。这时候,许多太平军的中下层军官正盘算着日后如何营生。胡雪岩料定,太平军的人在这个时候,只想找一个稳当的地方存放银子,根本不会计较利息。而自己用这笔低利的存款放贷出去,所产生的利息就相当可观,这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于是,胡雪岩大胆地吸纳太平军的存款,然后再放款给从江浙逃到上诲避太平天国之乱的乡绅。胡雪岩为什么放贷给这些人?因为他们在祖籍靠用产收租过活,逃难到上海坐吃山空,日子一久不得不举债过日子。不过,他们跟前虽然没钱,但田产尚在,只要战乱一结束,回到老家照样是神气洋洋的土财主,所以不愁没有偿还能力。

“一人拼命,十人难敌。”经商也是这样,勇气能够让你占据上风、占得先机,往往也能最终取得胜利。胡雪岩是商场上的常胜将军。而他之所以能以令世人咋舌的速度张扬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胆有识,在看清楚形势的情况下敢冒风险,比别人多了一份令自己走向成功的勇气。

当初,胡雪岩得知青帮要替太平军运送一批从上海购买的军火。因为战事频繁,军火买卖的利润特别大,连回扣都是一笔不小的款子,胡雪岩早就眼红这门生意了,只是不知如何着手。这次他知道了这条消息,正好可以先别人一步,把这笔生意抢来自己做。恰好在这个时候,官府也准备购买五百条毛瑟枪,以加强浙江军营的装备。

胡雪岩粗略算了一下,每支毛瑟枪约五十两银子,五百支就是二万五千两,只要回扣在一分以上,那就至少可以赚到三百两银子,应该是一笔好买卖。

于是,胡雪岩马上收拾行装,雇了一支小火轮,连夜急赴上海。老谋深算的胡雪岩知道,商场如战场,稍有迟误就会错失良机。而且,胡雪岩还算准了,洋人肯定会一边跟太平军讨价还价,一边拖延时日,以便在最后关头狠狠地敲上太平军一笔。

胡雪岩还估计,太平军欲购的这五百支枪数量巨大,洋人不可能有现货,等到从国外运过来时,就应该是一个月之后。胡雪岩很有信心让洋人将这批军火卖给自己。

胡雪岩到上海后,通过青帮头子廖化生结识了在洋人手下打工的欧阳尚云。从欧阳尚云那里,胡雪岩得知,事情果真像自己事情估计的那样,太平军所购军火因为现货不足,麦得利已经发电报向国内催运了,下个月初才可以交货。

胡雪岩一算,还有二十多天时间,二十天用来同洋商周旋,时间上是绰绰有余了。胡雪岩十分自信地认为麦得利一定会改变主意,他会同太平军毁约,把生意转给自己。

在与麦得利谈判的过程中,胡雪岩勇气十足,不因为对方是洋人就害怕,而是理直气壮地让麦得利将军火卖给自己。在关键时刻,甚至威胁麦得利,如果将军火卖给太平军,清政府就会派兵截获这批军火,甚至追究麦得利的法律责任。

这样一恐吓,麦得利怕了,既怕自己血本无归,还怕清政府找自己的麻烦。他在得知胡雪岩的财富足以买下英伦三岛中的其中之一时,当即惊得哑口无言,于是乖乖地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把军火卖给了胡雪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