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曾国藩对胡雪岩评价 > 第十五章 胡雪岩的守信谋利之德(第3页)

第十五章 胡雪岩的守信谋利之德(第3页)

第二,维持信用,始终如一。他决不愿意一生注重信用而到最后为一件事使这信用付之东流,因此,即使到了真正是勉力支撑,而且岌岌可危的时候,宁可支撑到最后一败涂地,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誉、形象。

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两点其实都非常重要。一个生意人的信用,既要看他在某一桩具体生意运作过程中的守信程度,更要看他一贯的信誉状况,生意人的信誉形象是由他一贯守信建立起来的。而且建立信誉形象难而破坏信誉形象易,一次的信用危机,足以使用一辈子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形象彻底坍塌。这是任何一个生意人都不能不时刻注意的。

一个过河拆桥,或者说过就忘记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的。说话做事有始有终,方可广结善缘,左右逢源。

胡雪岩一生经商坚守一个“信”字,一直到最后的危机关头也不曾背信弃义。

在他经营的后期,由于时局不利,加上邵友濂等人的恶意陷害,上海的阜康钱庄发生挤兑风潮,由此引发的后果第二天就波及杭州。杭州钱庄里所存现银仅有四十万两,如果挤竞风潮席卷而来,明显无法支撑。此时胡雪岩还在回杭州的船上,回到杭州至少还得两天,杭州只有钱庄档手谢云清和螺蛳太太,此时他们也有些乱了阵脚,两人商量之后,认为除了暂时歇业等待胡雪岩归来,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由杭州府出面,贴出告示,告示坦言“由于时事不靖,银根难得宽裕,周转一时不灵”,故而停业三天,待胡雪岩回杭,即会照常开门,应付裕如。没有料到的是,告示一出,实际上马上激起了极大风波,在阜康有存款的客户纷纷涌到阜康钱庄,要求立即提现,幸亏有曾得胡雪岩资助的杭州府书办周少棠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才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

其实,螺蛳太太与谢云清商量暂时关门停业,也都有他们各自可以理解的考虑。在螺蛳太太来说,是想能够就此先为胡雪岩保住阜康钱庄现存的几十万两现银,留作万一无可挽回时东山再起的资本。她不能不为胡雪.岩做最坏的打算。在谢云清则是一方面将希望寄托在胡雪岩的身上,另一方有一个可以回旋的时间对于存款大户做些安抚,同时调动可以调动的头寸,以应付危局,不致众怒一起,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这种想法,本质上与螺蛳太太的想法也是一样的。总之,他们都是为胡雪岩着想。

不过,在胡雪岩看来,无论如何,这都是对客户不守信用,是在做“拆烂污”的事情。钱庄对客户的信用,就是为客户着想,对客户的信托负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客户都有权向钱庄依约索回自己的存款,想通过关门停业拒绝客户提款,希望以此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就是最大的不讲信用。同时,以通行的规矩,钱庄要为客户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方便,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因此,不卸排门做生意,本身也是不讲信用,所以,尽管挤兑风潮来势汹汹,大有令阜康一举破产之势,胡雪岩仍坚持守信,照常卸下排门做生意。胡雪岩的做法,证明中国社会上一向流传的“无商不奸”的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真正优秀的商人,都是视信誉为生命的,与胡雪岩同时代的严厚信就是一个例子。很多现代工商界人士只知道名震海内外的“宁波帮”,但极少知道它的奠基者严厚信,更不知道他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商会、第一批机械化工厂的创办者。这里,我们讲一个为什么他在当时的工商界信誉卓著、成就令人瞩目的奥秘。严厚信原籍慈溪市,少年时,经同乡介绍在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在此期间,他手脚勤快,头脑灵光,很快掌握了金银融化的技术。后来,严厚信在生意中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次,胡雪岩要宝成银楼定做一批首饰,严厚信亲自动手,做好后又亲自送去。胡雪岩给他一包银子,要他点一下,他说“我相信胡老爷,不用点。”但是,拿到店里数了一下,按数少了2两银子。他不声不响,将自己的辛苦工钱暗暗地凑在里面,交给了老板。又一次,胡雪岩要宝成银楼的首饰,严厚信送去之后,又数也不数拿了一包银子回来了。可是,一数,吓了一跳,多出了10两银子.10两银子,当时相当于一个小伙计的几年辛苦工钱。然而,他想起家里大人的教诲,绝不能要昧心钱。于是,次日一早,马上送还给了胡。其实,同前一次一样,这是胡雪岩试他的品行。自然,得到胡的好感。继而,他以自画的芦雁团扇赠给胡雪岩,深得胡的赏识,称他是“品格高雅,厚信笃实,非市侩可比”。于是,推荐给中书李鸿章。他得到了在上海转运饷械、在天津帮办盐务等美差,逐渐积累了一些金钱。尔后,在天津开了一家物货楼金店,逐渐发家。

以上种种,说明了胡雪岩身上具有的商人的美德:重承诺,信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商人总有偷奸耍滑的形象,但是真正秀的商人懂得,偷奸耍滑只能赢得一时,却无法长久赢利;只守信誉,讲诚实,才能赢得长久的利润和稳定的顾客。因此,信是商人的必备素质之一。

失什么也不能失信用

为人最要紧的是讲究信用,做到说一句算一句,即使在困境之中,也不能丢掉这个宗旨。

一代豪商胡雪岩的最后倒闭,与他坚守信用,有着直接关系。

在胡雪岩的生意达到巅峰状态的时期,他的生丝生意专营出口,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1882年,胡雪岩垫付资本两千多万两,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使洋人“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洋商与洋行联合起来报复胡雪岩的招术也是凶狠的。他们已经看出在上海市面开始萧条的情况下,胡雪岩垫付资本太多必将周转不灵,而他此时要应付的方面又太多,比如要按约定偿还外国银行的贷款,要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等,因此“共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接着又紧收银根,使胡雪岩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

胡雪岩此时直接伤及生意运作的危机具体有两点:

第一,古应春投资做房地产出了意外。他投下去的资本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有三十五万是从阜康借贷的,这一情况胡雪岩事先并不知道;由于上海市面趋于萧条,阜康银根随之紧缩,胡雪岩在上海钱庄的“大伙”宓本常也不顾胡雪岩与古应春的情分,逼古应春还回借款。胡雪岩得知这一情况,以他的性格和为人,必然要尽力帮助古应春,而凭他的精明,从宓本常连自己人的欠款都要如此催逼的情况,必然也知道阜康已经到了极困窘的地步。第二,由他出面为朝廷筹集粮饷借贷的汇丰洋行的贷款,第一期五十万两本银的还款日期就在月底。还款来源是各省解交上海由上海道衙门代收的协饷,数目不够由阜康代垫。但银根如此紧张,代垫几乎没有可能,而上海道邵小椿又借故将各省协饷拖延不给,胡雪岩的危机也就显得更加严重了。

不过胡雪岩此时也还有一条路可走,他可以向上海地区已有的三家新式机器缫丝厂出售蚕茧。这几年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人中国,浙江、江苏一带出现了好几家机器缫丝厂。机器缫丝对于以用传统手工缫丝的养蚕做丝人家冲击很大,一经推广,必将有大批以做丝为生的人家破产。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此时的胡雪岩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丝业领袖,为了抵制机器缫丝,这几年他大量收购蚕茧,以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的囤积蚕茧,已经使上海地区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面临停产倒闭了。胡雪岩的蚕茧囤积居奇,这个时候如果答应给缫丝厂,自然可以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部分解决眼前的危机,而且,机器缫丝出丝快,质量好,向洋商找买主也容易。如此看来,出售蚕茧给缫丝厂,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事实上,此时的古应春、宓本常也都劝胡雪岩考虑出售蚕茧给缫丝厂。但胡雪岩就是不愿意出售蚕茧。他这样做当然并不是不知道此时出现的危机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也并不是不懂机器缫丝质量、产量确实都优于土法缫丝许多。他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作为丝业领袖,曾与那些丝户达成过协议,由他到蚕农手中收购蚕茧,交由丝户缫丝,丝户则必须将生丝交由他来经营。由此既抵制了丝厂来抢做丝人家的饭碗,他自己也有了稳定的货源可以控制洋庄市场。既然自己说了话,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即使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诺言,丢下那些做丝人不管。

说到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胡雪岩都不肯失去信用。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胡雪岩抵制机器缫丝,自然是一种违背历史前进规律的失策,也是一种在朴素的感情驱使下,不能随时而变的意气用事。机器缫丝产量高、质量好这是客观的事实,新的技术必然取代旧的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这也是谁都阻挡不了的。

一个商人不能自恃自己的实力与不可阻挡的时势对抗,要学会应时而变,针对时势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这是任何一个商人都应该记取的。不过,胡雪岩即使在已经难以维系的紧要关头,也绝不肯背弃诺言的信义,的确无论如何也是令人佩服的,也是值得今天的商人们学习的。仅从这一点上看,胡雪岩也确实不愧为响当当的“杭铁头”。商海感悟:

言出必行,绝不背弃诺言,方能赢得美誉。

言出必行,说一句算一句

商家求发展,首先依赖“诚信”二字。胡雪岩认为:做生意,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解运漕米难题的时候,经过胡雪岩的一番努力,终于与松江漕帮达成协议,先由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垫付十几万担大米,解浙江海运局漕米解运难以按时完成之困,待下一步浙江漕米解运到上海,再以等量大米归还松江漕帮。

王有龄一上任就遇到的令他头疼、且关系到他的官场前途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很不错的解决。

不过,这个时候,王有龄又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他与胡雪岩商量,想。将松江漕帮那批大米改垫付为直接收购,即让信和先借出一笔款子,买下松江漕帮的大米在上海交兑,完成漕米交兑任务,而浙江现有来不及运到上海的那批漕米,自己囤积起来。

王有龄改变主意,是因为在胡雪岩与漕帮首领进行接洽的时候,王有龄从松江官方打听到一些有关局势变化的消息。一个重大的消息,是洪秀全已经开国称王,自立国号为太平天国。洪秀全改江宁(今南京)为“天京”,定尊号为“天王”,置百官,定朝仪,发禁令,并由“天官丞相”林风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领一路兵马出征,夺取镇江从瓜洲北渡,攻陷淮扬,已成北取幽燕之势。与此相应,朝廷也不示弱,派出两位钦差大臣,一位带兵前往江宁,在江宁城东孝陵卫扎营,形成围城之势。另呻位。大臣就是曾任直隶总督的琦善。琦善率领直隶、陕西、黑龙江的马步各军,由河南南下,迎头阻击林风祥、李开芳。目前这两支兵马基本站稳了脚跟。

时局的这一变化,意味着朝廷与太平军之间,将有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而且,在王有龄看来,局势会向有利于朝廷方面的方向发展,关键只看朝廷的练兵和粮饷办得如何。朝廷与太平军之间战事在即,又意味着做粮食生意将大有可为,因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动刀兵,粮食一定涨价。这个时候,做粮食生意,只要囤积得好,能够不受大的损失,无不大发其财。听到这个消息,胡雪岩感到的是一阵欣慰,因为在他看来,和漕帮议定的由他们垫付漕米,到时以等量大米归还的协约,真的是帮了他们的忙了。而王有龄想到的,却是与其让别人赚,不如让自己赚。他要改变原来商定的办法,就是要将那批将来议定还给漕帮的大米囤积起来,等战事一开,自己卖出赚钱。他甚至想到就借漕帮的通裕米行来囤积这批粮食。只是胡雪岩一明白王有龄的意图,立即就表示反对。他对王有龄正色说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可以看出,胡雪岩确实是一个“说一句算一句”的诚信君子。

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它的确切含义,也就是答应了的事情,就是达成了协议,只要不是万不得已,就必须遵守、履行,不能随意反悔,特别是不能如王有龄所想的那样,情况于自己不利的时候,求着别人帮忙,而到了情况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却又想着按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办。从一般商人的眼光看,也许王有龄的打算也并不为过,一来商人图利,有得钱赚就尽可去赚,只要不违法,也无可厚非。商人自有商人的价值标准。二来漕帮此时本来就急于脱货求现,以解燃眉之急,改垫付为收购,也许还正合他们的心愿,也算不得是不守信用。但是,这里事实上还有一个自扪良心的问题。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打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想想别人,本身就不是诚信君子所为,本身就是不信义也没有信用。这样的人,自然也就叫人看不起了。也自然不会有人和你合作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