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个性成功之旅售价 > 第九章 慧于行培养智慧的个性(第2页)

第九章 慧于行培养智慧的个性(第2页)

神向所罗门应许说:“你愿我赐你什么?你可以求。”所罗门说:“你仆人我父亲大卫用诚实、公义、正直的心行在你面前,你就向他大施恩典,又为他存留大恩,赐他一个儿子坐在他的位上,正如今日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啊,如今你使仆人接续我父亲大卫做王,但我是幼童,不知道应当怎样出入。仆人住在你所拣选的民中,这民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求你赐我智慧,可以判断你的民,能辨别是非。不然,谁能判断这众多的民呢?”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智慧的人善于学习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曾这样说过,知识越是渊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有人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西方哲学家们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很有知识,但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因为智者会不断地学习、思考、追问和反思。他们总是朝向未知世界的纵深出发,苏格拉底就以为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不断地向人请教,同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强力的反驳,结果成为最有智慧的人。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智慧的人用知识引导人生

知识的积累往往不仅靠聪明,而是靠勤奋,而聪明、勤奋加知识是保证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方向正确的条件。只有方向正确才能成功,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个贼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记忆力很好是无可置疑的,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或许一辈子只是个贼,他的人生道理和曾先生相去甚远。

聪明对获取知识是有益的,但勤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聪明、勤奋、知识引导自己的人生,走向成智成圣的道路。

智慧的人纯朴宽容

中国上古的圣人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五帝”。作为五帝中的末帝,舜第一个被称为“大智”之人。

传说中,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瞎眼的父亲娶了后母并生了一位弟弟“象”。孝顺的舜虽然总是万般小心地侍奉后母和弟弟,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凶狠的毒打。由于实在没有办法在家里呆下去,舜不得已离家出走,一个人流落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在清苦的生活中,舜仍然割舍不了对父母的亲情,没有一点儿怨言。他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看到巢中的亲鸟正忙着哺育小鸟,唧唧的欢叫声不绝于耳,是那样的温馨和睦。舜触景生情,思念亲人,制作了一首首感人的乐歌。

舜的德行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受其感化,历山的农夫相互谦让已开垦好的农田,雷泽的渔民相互谦让自己打鱼的场地,河滨的陶匠则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傍舜而居。只一年,在他的周围就聚集成村落;第二年就扩大为一个城镇;到第三年则成为繁荣的大都市。看到舜如此得到人民的爱戴,天子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做妻子。这两位聪明美丽的妻子给了舜无穷的力量。靠着她们的智慧,“无知”的舜总能逢凶化吉,一次又一次地从他那愚顽凶狠的父母和弟弟所设置的致他于死地的陷阱中解脱出来,而且顺利地通过了尧对他的能力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尧最终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

舜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的力量继位成为天子,其智慧可谓大矣。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舜的大智使用了什么心计,事实上,他的“大智”往往都是以“无知”来衬托的。舜从未有意识地去获取民心,也并不具备处理任何复杂事务的知识。但是,他德行纯朴,意志坚强,能够虚心听取他人、尤其是他妻子的意见,善于观察前进途中的凶险,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保证他能“烈风雷雨弗迷”、“虎狼不犯,虫蛇不害”,最终取得所期望的胜利。

舜的胜利当然可以看作是某种神佑的结果,但它同时也说明,德行、毅力和情感等等在生成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智慧可以是一种宽容、纯朴德性的体现。

智慧的人懂得顺势而下

面对困境时,不要只是颓丧、抱怨,而是要顺势而下,反而能得到突破困境的出口。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惟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惟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顺势而下,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类似的故事,是讲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备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人生中也许有无数个丢失的意外,智慧的人关键是能顺势而下,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智慧的人保持冷静的头脑

皮浪是怀疑论的创始人,最初是画家。为此曾随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到亚洲战斗、旅行、作画。一日,他面对一座山,在作画时陷入了沉思:一座山从远处看,是紫的,从近处看是绿的。山其实不紫也不绿。由此,触发了他对事物的怀疑。

皮浪的怀疑主义是从爱利亚学派先驱色诺芬那里的“万物一致而不可分”这一命题出发的。他认为,“存在与不存在”,“这样与那样”,“美与丑”,“生与死”等等这些概念之间并无区别,人们想要认识它们,分别它们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按照风俗习惯对事物的现象作出相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这种判断只能带来烦扰和无谓的争论,因此,皮浪主张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反应,不做任何判断。他说:“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是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据说,皮浪有一次外出,在船上遭到暴风雨,船在浪谷中颠簸,船上的人都很惊慌,只有船中的一只猪若无其事,仍安安稳稳地在那里继续吃食。皮浪便指着猪对大家说:聪明人也应该像猪那样不动心。

西方著名哲学史家罗素这样评价皮浪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是懒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蠢才和有名的学者一样是有智慧的。”是呀,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反应,不做任何判断,因为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何不作一个无知的懒人呢?这样能让事物的真实面貌自己呈现,而人自身也成为一个应付自如的勇者、智者。或许正因为这些原因,怀疑主义在一般人中就享有了相当的成功,成了一种很实用的哲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