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的生活总是不会长久,战争的号角打破了山间的宁静。越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不期而至。
其实不久之前就听闻吴军正在大规模扫荡越族聚居区,终于战祸还是波及到刘思成所在的部族。
这日清晨,小雪收到探子来报后,便立即召集族里长老召开会议,而刘思成也应邀出席。
会议的场所设在村中一间干栏式竹楼中,比之一般民居要宽大许多,其中可容纳二十人就座。竹楼房顶覆盖茅草,四周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屋内铺设草席,供人席地而坐。此时小雪跪坐在正中央的草席上,屋内两侧尽是附近有名望之人。刘思成在与会者中资历最浅,故而跪坐在右侧末席。
跪坐在屋内右侧之人乃是族里的三名长老,年纪都不算很大,约莫三十来岁。
因为刘思成实在是没能记下她们拗口的本名,所以就根据她们在族里的地位,称呼她们为大长老、二长老、三长老。
除了族里的长老外,还有一些来自其他部族的“特派员”也应邀出席会议,不过这些“特派员”均是女性,可见庐陵一带的越族确是男少女多。因为是客人的缘故,她们的位置皆被安排到了屋子的左侧。
她们名字同样是拗口难记,为了方便称呼,暂时用特一、特二、特三、特四来指代她们。
眼见人已到齐,小雪先向众人欠身行礼,然后正色言道:
“当下状况比之以往更为严峻。以往吴军扫荡大多采取重点进攻方式,人数一般不超过千人。而此次吴军一改常态采取全面进攻方式,总计派出五千人同时进犯五个部族。如此一来,部族之间相互支援的兵力便减少大半。此外,此次吴军吸取过往教训,对我们是围而不攻,并切断了我们的外出道路。如此一来,我们过去仰仗的陷阱伏兵战术便无法发挥作用,更有被困死的风险。
“若是我们选择主动出击,我方兵力短缺的劣势便会暴露无遗。本部族的士兵只有一百余人,而外围的吴军却有一千人,人数比是一比十,若是一味硬拼,我们难以取胜。所以请诸位前来,大家群策群力,共商议对策。”
听罢小雪一通分析,众人皆知眼下情形的确万分危急。
一旁的“特四”主动提议道:
“请求其他部族前来增援,内外夹击吴军可行否?”
小雪轻托下巴,分析道:
“此法我曾想过。不过眼下吴军已于险要之处建起坚固的营寨,摆明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而且附近部族皆被吴军围困,恐难以分兵,只得去求助远方的部族。况且其他部族也须作好防备工作,所以能够用于支援的兵力不会太多。如此一来,即便能够内外夹击,也难以攻下人数占优的吴军营寨。”
众人听罢,会场上登时陷入一片死寂,无人提出破敌良策。
难道我们只得坐以待毙吗?不,绝不能如此被动!刘思成暗自思量道。
若是有办法可以消减吴军兵力,或许便能扭转战局。
消减吴军兵力之法有三种:
其一,靠越族士兵与吴军战斗,消减吴军兵力。此法明显不可行。
其二,吴军因自身因素导致士兵数量减少,如流行疫病或是发生内讧。此法也不太可行。
其三,依靠自然之力消减吴军兵力,如火攻或是水攻。此法倒可一试。
谈及火攻,越族居住之地树林茂密兼之天气炎热,外部条件的确符合。
“不如我们用火攻破敌吧。”刘思成率先打破沉默,开口说道,“首先派出一名村民假意投降,之后自愿充当吴军向导,为吴军指明进村道路。吴军自恃人多必会发大兵来攻,妄图将我们一举歼灭。我们便可诱敌深入,引吴军进入村落。因为村落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所以只需在四周点火,必能将攻入村中的吴军困于火海。借助熊熊烈火,一举歼灭敌军。”
刘思成话音刚落,大长老便追问道:
“可是村中百姓又该转移至何处呢?”
“村民可以转移至后山的山洞里。”刘思成抬手遥指后山的方向,向众人解释道,“那处山洞高大宽敞,足以容纳下全体村民。而且山洞位于后山背离村子一面。如此一来,火攻产生的浓烟便飘不到山洞之中,村民大可放心在此处避险。”
“那名诈降村民应该选谁呢?”这一回换作“特三”发问。
亲赴敌营诈降,确是凶险万分,此人必须头脑灵活而且身负必死决心。刘思成本想毛遂自荐,却被小雪抢白道:
“由我去诈降吧!说到随机应变,我最合适!”
刘思成闻言心下一沉,当即提醒道:
“可你戴着面具多有不便,是否会让吴军起疑呢?”
小雪向刘思成眨巴着眼睛,然后嫣然一笑。
“我自有解决之法,请思成勿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