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昔日的苦朋友听见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
“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看他如此不顾全体面,不得听完就命人将其推出去斩了。
所以,说话人不能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交谈要讲究艺术,恰当有礼。“恰当有礼”,其实是一个“得体”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话说得适人、适时、适地、适情。话是对人讲的,所以说话要注意“因人而言”,要看对象说话。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为这样谈话会更具有针对性,容易引起共鸣。“适时、适地”即讲话要注意时间、场合。“因情而言”,即说话时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好的心情才能营造出愉悦谈话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沟通交流。有一个名词叫“职场语言学”,就是教人在工作时如何说话,针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运用“职场语言学”中所学的语言艺术,可以让你在公司里说话受到同事的欢迎,至少不会因为说话不当而被炒鱿鱼。
在很多地方和场合说话都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这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并不只会使人的嘴巴变得好像是油嘴滑舌似的,它可以让你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之所以说话要看对象,是因为说话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在和朋友、或者刚刚认识的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人之外,还有听话人。所以,说话人就要看对象说话,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而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交谈的目的。
在交谈中,注意对象的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忽视这一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要做到说话看对象,了解对象是必要的。对家人,以及亲朋好友,说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所说对象不同,方式就不一样。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催人泪下,当然不少人觉得李密这人不厚道,如果真的是这么有孝心的人,干吗用那么多的语言说自己多么凄惨,祖母多么悲凉?其实我想这篇文章之所以要这么写,是因为看这篇表的人是司马炎的缘故。司马炎是篡位之君,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再者,蜀的很多将士并不是真心归顺,他几次要求李密做官而被拒绝,所以心生疑惑。再加上司马炎疑心十分重,如果李密这次上表不够煽情是会死的,所以文章写得过于深情就可以理解了。换言之,如果李密是给诸葛亮或者刘备上表,这样写的话就不行了。可见说话不看人,必然词不达意,说了白说。
如果对对方非常熟悉,说话时自然会注意到不同特点,这自然不用再多言。然而对于初次相识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对方的性别、年龄,但是身份、职业、文化修养等,则必须通过语言交谈才能了解。因此,与陌生人见面,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说什么,而是先听对方的话语。如果对方彬彬有礼,你也应该文雅、和气、谦逊;如果对方说话很坦诚,你也应该实在,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不要拐弯抹角。总之要在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说出合适的、有礼貌的话。
现在有人说话口无遮拦,甚至不经过大脑思考脱口而出,这样的话虚无且没有内涵。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经常会给自己招来祸患,或者是埋下祸根。口无遮拦乱说一通会给自给自己带来只能是“痛苦”,而不会是“快乐”。
说话成功需要知己知彼
在战场上知己知彼能百战不殆,在说话时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也能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老话,是很有道理的。战争如此,说服人也必须如此。在说服对方之前,必须透彻地了解被说服对象的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了解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了解对方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对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还是性格稳重的人;是自负又胸无点墨的人,还是有真才实学又很谦虚的人。掌握了对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工作。
第二,了解对方的长处
一个人的长处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领域。如有人对部队生活熟悉,有人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人擅长于文艺,有人擅长于语言,有人擅长于交际,有人擅长于计算等。在说服人的时候,从对方的长处人手。①能和他谈到一起去;②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谈论起来他容易理解,便容易说服他;③能将他的长处作为说服他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一个伶牙俐齿、善于交际的人,在分配他做供销工作时可以说:“你在这方面比别人具有难得的才能,这是发挥你潜在能力的一个最好机会。”这样谈既有理有据,又能表明领导者对他的信任,还能引起他对新工作的兴趣。
第三,了解对方的兴趣
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音乐,还有人喜欢下棋、养鸟、集邮、书法、写作等,人都喜欢从事和谈论其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这里人手,打开他的“话匣子”,再对他进行说服,便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第四,了解对方的其他想法
一个人坚持一种想法,决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讲的道理一般都符合国家政策、集体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这常常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的真实想法怕拿出来被人瞧不起,难于启齿。如果领导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第五,了解对方当时的情绪
一般说,影响对方情绪的因素有:一是谈话前对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绪仍在起作用;二是谈话当时对方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别处;三是对说服者的看法和态度。所以,说服者在开始说服之前,要设法了解他当时的思想动态和情绪,这对说服的成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凡此种种,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你说服的方式。
了解对方是有如此多学问的。许多人不能说服别人,是因为他不仔细研究对方,不研究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急忙下结论,还以为“一眼看穿了别人、”。这就像那些粗心的医生,对病人病情不了解就开了药方,当然没有不碰钉子的。
不同的人需用不同的方法
通过沟通对象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效地捕捉他所发出的各种信息,分析研究,然后对症下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谈话的人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当然,对沟通对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侦察对策,去激发对方的情绪,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
针对不同的对象沟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年龄差异。对年轻人宜采用鼓动性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性别差异。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地域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如对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性格差异。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优柔,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等等。
职业差异。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