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德意志帝国旗帜图片 > 第一部分走进第一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第4页)

第一部分走进第一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第4页)

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权掌握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手中。宰相担任联邦议会的主席,各邦委派的代表组成联邦议会成员,一共有58个席位,普鲁士便占有其中的17席。帝国议会是从帝国居民中年满25周岁的成年男性选举出来的,参选者只要得到过半的票数便可以当选议会代表,因此,帝国议会中并没有设定固定的席位。为了限制帝国议会的权力,帝国议会的提案必须交由联邦议会审核。因此,看上去比较民主,实际上还是专制。

1870年,俾斯麦发起了对抗天主教的行动,将天主教徒判定为“帝国公敌”,这次行动被称为文化斗争。其实,德国的天主教徒在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上,就对教皇无误论提出了抗议,德国也第一次被卷入了教会事务中。于是,1870年12月,天主教创立了以保护天主教徒为目的的中间党。虽然中间党一再强调是为了保护天主教徒而存在,但是俾斯麦却坚决否定,认为他们是在保护帝国的敌人。因此,教徒们开始效忠于教宗,而不是国家。所以,俾斯麦为了削弱天主教的势力,发起了“文化斗争”,来打击天主教徒。

1871年-1876年间,俾斯麦进行了文化斗争。1871年,颁布了一条禁止滥用神职以遂政治目的的条款,随后又先后颁布一些法案,这些法案被称为“五月法案”。俾斯麦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减少神职人员的培训工作、禁止展开耶稣会等。1874年,为了进一步削弱天主教徒的势力,俾斯麦还下令删除了原宪法中保证宗教自由的条款。1875年的“粮仓法”还规定,如果教士拒绝声明支持立法行动,那么政府就会停止对教士的宗教津贴。1876年还规定,教会不允许控制婚礼。因此,在这段时期中,许多神职人员被关了起来,或者被驱逐出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尽管俾斯麦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中间党的势力还是增大起来,且残酷的迫害,让天主教徒团结起来,得到更多选民的支持和拥护,并在帝国议会中占据了许多席位。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天主教徒的迫害行为,开始将文化斗争中的相关法令进行取消。在停止迫害天主教徒之后,俾斯麦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者,并和中间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一起打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于是,文化斗争也便结束了。

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后,社会民主党逐渐走上政治舞台,虽然人数比较少,但势力却越来越大。俾斯麦对于社会民主党一直十分敌势。1878年5月,威廉一世遭遇了暗杀,虽然没有人受伤,但俾斯麦终于找到了提出社会党人法的借口。不久之后,威廉一世第二次遭遇了暗杀,不幸的是,这一次威廉一世的伤势十分严重。愤怒之下,俾斯麦取消了帝国议会,决定重新选举议员。同年10月,俾斯麦的社会党人法通过。社会党人法,被称为社会主义非常法,其主要内容就是禁止社会主义者进行集会、组织和结社,不能出版一切报刊,更不能接受社会上的一切捐助。俾斯麦原本还有一条,就是禁止社会民主党参选国会议员。但是,这一条国会并没有同意。于是,社会主义者仍然具有一定的势力。每三年要重新通过一次反社会主义法,一直到1890年,俾斯麦下台之后,这部法律才被取消。

尽管俾斯麦做了多方的努力,反社会主义法却没能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却让社会民主党的势力越来越大。人们将反社会主义法存在的这段时期成为社会民主党的“英雄时代”。1870年,德国的经济萧条时期,贫富差距日益明显,让社会主义者们尤为关心,他们所作出的各方面努力,赢得了不同人士的关注,因此,社会主义者的势力才不断加强。俾斯麦也开始采取福利措施收买人心,以打击劳工阶级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所以,在反社会主义法存在时期,俾斯麦还实行了一系列保障市民权益的法律,比如《疾病保险法》、《意外灾难保险法》和《老年和残疾保险法》。1890年,威廉二世上台后,便将俾斯麦免职,反社会主义也就画上了句号,而社会民主党也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

19世纪中期,德国有将近一半的人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德国仍以农业为主。1834年开始,为了促进经济繁荣就组成了关税同盟,取消了各邦之间的灌水。经济不断发展,战争中也获得了不少赔款,工业革命更是取得了良好进展。因此,不少农村的人开始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1882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已经达到了总劳动人口的40%。1873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帝国的铁路网,俾斯麦还建立了帝国铁路局,负责国家的一切铁路事务。1865年-1875年,十年的时间里,铁路长度由14690公里增长到了27960公里,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并降低了运费。在经济高速发展时,1873年,德国突然就陷入了经济危机,让经济的发展缓慢下来。不过,1879年,针对经济危机,德国为了保护国内的工农业不受到损害,专门实行了保护关税政策。

1895年-1913年,德国的经济基本上恢复过来,并出现了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到了19世纪末,俾斯麦的保护关税政策逐渐没有了效果,渐渐起到了反作用,它是国内物价不断高升,还导致国外的一些报复性攻击,这让德国的国外市场受到十分大的影响,产品一度无法外销。这一现象直到卡普里维时期才慢慢调整过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军事实力强劲,短时间内便解决了法国和俄国。但是,德国并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1915年,因为战争的持续,加上英国对德国实行封锁,让德国的粮食出现短缺的现象。同年6月份,德国不得不开始实行面包的配额制度。1916年-1917年,德国出现大面积粮食短缺,城市里接连不断出现抢粮事件,一些农家甚至都不敢带着粮食去市集。在战争期间,德国境内大概有70万人是被饿死的。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也还是出现缺粮现象,营养不良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许多人因为饥饿,都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仅两市如此,军需更是如此。1914年10月,弹药便已经用光了,工厂的人手不够,只能让妇女进行劳动。于是,这一时期,妇女劳动力逐渐攀升,1913年,妇女劳动者不足70万,到了1918年,妇女的就业人数有将近230万。但是,尽管工人短缺,可工资依然很低,战争的发生,连之前的工人福利也取消了。这让许多工人怨声载道,开始不断进行抗议示威活动,罢工事件也层出不穷。

10。德意志帝国对中国的侵略

德国统一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之后,就制定了对外政策,这些政策无外乎与欧洲各国进行争霸,带着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与世界其它列强一样,德国也将他的魔爪伸向了中国这片土地。

德国对中国的侵略先从劫财开始。鸦片战争之后,世界列强开始纷纷在中国建立银行,从经济上进行侵略,当然,德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机会,也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1889年,德国便在中国建立了德华银行,可i是进行国际上的汇兑,并办理存款业务,还向清政府提供一些贷款业务。1895年-1898年,清政府不断向各国进行借款,还和英国和德国签署了两次关于借款的合同,共借了3亿两白银,本息相加共7亿两。

除了建立银行之后,各国还在中国建立工厂,开采山矿,加工农产品。值得一提是,对中国影响最深的便是各国争夺中国的路权,德国通过各种手段,便夺得了山东境内的胶济铁路修筑权。

在世界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时候,德国早已经对胶州湾垂涎三尺。1896年12月,德国向清政府起初租赁胶州湾的请求。1897年11月,德国还阴谋策划了山东巨野县传教士被杀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出兵,强行占领了胶州湾和青岛港。1898年3月6日,被逼无奈之下,清政府与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规定,德国拥有胶州湾的租借期99年,划定胶州湾沿岸100公里为“中立区”,在这一区域内,德国可以任意出入;德国将在山东境内修建两条铁路,并在铁路旁15公里内进行开矿,这两条铁路是胶济和胶莱济铁路;德国享有山东省境内一切需要外国人、外国资本和器材的事业优先权。另外,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德国也参与其中,夺得了一系列特权。可以说,正是德国的加入,让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德意志帝国在中国境内的不断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痛苦。虽然,德国加入到世界列强分裂中国行业,激化了矛盾,也阻止了任一列强独吞中国的梦想,致使中国没能呈现完全殖民地化。但是,也不能因此便对侵略进行美化。毕竟,这些列强们侵略中国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独吞中国,让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11。威廉一世与俾斯麦双剑齐下

众所周知,威廉一世是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俾斯麦是威廉一世钦命的宰相,两个人相辅相成,成就了德意志帝国的一番霸业。没有俾斯麦,威廉一世的皇帝之位可能坐的不会如此长久。没有威廉一世,俾斯麦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一位宰相。

1871年,正是俾斯麦的足智多谋,才让普鲁士战胜了法国,还俘虏了拿破仑,索要50亿法郎的赔偿后,又让法国割地赔偿。俾斯麦心狠手辣,有勇有谋,让法国遇上这样一位对手,只能算他们倒霉。

但是,战争必定会让两国之间很难再建立友好关系。这一点,俾斯麦也是知道的,他知道想要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绝不会做出归还阿尔萨斯和格林地区这样的事情,来求得法国的友好。即便他真想要这样做,德国的容克地主们也是坚决反对的。

既然不能让步,那就只能继续攻击。俾斯麦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威廉一世,他说:陛下,这一次法国损失十分惨重,他们必定会采取报复行为,咱们是不是应该制定一些策略?

威廉一世回答说:你说得对,你有什么好的主意快告诉朕吧。

俾斯麦继续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法国孤立,让他找不到帮手,而我们就利用外交手段,和几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陛下认为怎样?

威廉一世对俾斯麦的计策十分赞同,他将这件事全全交与俾斯麦去做。于是,俾斯麦就在外交上开始大展身手,他首先找到了奥匈帝国,鉴于之前的友好关系,奥匈帝国十分乐意和德意志帝国进行结盟。随后,俾斯麦便找到了俄国,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就已经对法国怀恨在心,所以,俾斯麦找上门来,俄国立即就答应结盟。

为了打压法国,俾斯麦进行了一系列条约的签订,第一次“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而后又签订了《德俄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不断使用各种手段来笼络俄国,将俄国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如此一来,德国也就陷入了俄国和法国双面夹击的境地。

虽然,德国和俄国一直相处融洽,但是,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关系却始终紧张。俄国和奥匈帝国两者间,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关系会相对好一些。所以,在1879年,德国便和奥匈帝国秘密签署了《德奥同盟》。1881年,在争夺突尼斯过程中,法国将意大利挤掉,德国便又趁机将意大利拉拢过来了。这也就形成了“三国同盟”。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组合,他们将德意志帝国缔造成了一段传说。俾斯麦有谋有略,对威廉一世忠心耿耿,而威廉一世这位君主,胸襟广阔,识才用才。在两个人合作过程中,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威廉一世居于主导地位,俾斯麦是一位辅佐者和执行者。但是,实际上,俾斯麦却是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将德意志好比一艘大船,威廉一世是这艘船的船长,而俾斯麦是这艘船的舵手。很多人都将大船的功绩归于舵手,实际上,正是因为船长的成全,才让舵手有了发挥的余地。可以说,威廉一世是一位伯乐,他识别出了俾斯麦这匹千里马。当他还是普鲁士国王的时候,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他见到了俾斯麦,给了他足够的权力去发展才能,于是,他的信任给与了他回报,在俾斯麦的帮助下,让他在凡尔赛宫,实现了自己德意志皇帝的梦想。

一位是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一位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成就了德意志帝国。

12。德意志的镇内攘外

一个国家,要镇内也要攘外,尤其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帝国。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俾斯麦掌管着帝国的一切大权。他决定走上一条容克资产阶级联盟的路线,并采取了许多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对内政策,主要是确立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抑制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虽然在政治上,采取抑制资产阶级力量,但会在经济上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发行了全国统一的货币--马克,将全国的法律和度量衡制度进行统一,还成立了帝国银行,并赋予帝国银行发行货币权力等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双赢,既得到容克地主的支持,又让资产阶级十分满意。

德意志帝国在成立之后,一直掌控在容克地主的手中,这让西南小邦的天主教贵族有很大的意见。在议会中,这些天主教贵族组成了“中央党”,他们向议会提出各邦应该拥有独立性,且天主教会不能受到任何干预。俾斯麦一直想要对中央党进行压制,还让议会通过了一些反对天主教的法律,比如1872年,议会通过了学校监督法,禁止天主教对文化教育进行干扰。此后又发布了取消天主教教会津贴的法令,由政府对主教教区的教务行政进行直接的控制。除此之外,俾斯麦还封闭了不少天主教堂,他想要从各方面对天主教会进行打压,从而削弱天主教的势力。但是,天主教在德意志帝国早已经根深蒂固,是不可能被连根拔起的。中央党又不停采取行动,让工人们团结起来,进行工人运动。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俾斯麦不得不又笼络天主教。1878年,俾斯麦解除了一系列反天主教的法令,和中央党进行和解。从此,天主教又拥有了之前的地位和势力。

在这之后,俾斯麦开始将全部重心转移到镇压工人运动上。1878年10月,威廉二世先后发生了两次被刺事件,为了解散工人团体,取消社会民主党一切活动,俾斯麦以此为借口,颁布了《非常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初具成效,仅两个月便有521名社会主义工人党人被监禁。不过,聪明的俾斯麦还实行了软硬兼施的政策,一边进行打压,一边进行奖励。为了让工人们停止运动,他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残疾和老年保险法》等。即便是如此,德国的工人们也没能被迷惑,工人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外交方面,俾斯麦实行“大陆政策”。大陆政策主要是孤立法国,建立联盟。俾斯麦一直处心积虑,想要挑起和法国的战争,所以,他一直拉帮结派,并阻止其他国家和法国建立友好关系。1879年,德国和老朋友奥匈帝国建立同盟,1882年,又将意大利拉入到阵营当中,形成了一个“三国同盟”。

因为德国的起步较晚,当德国发展起来之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殖民地瓜分完毕,而德国的殖民地少得可怜,因此,80年代之后,德国便开始抓紧机会进行殖民地的掠夺。为此,一些资本家还建立了“德意志殖民协会”,他们主张殖民地的掠夺,并想要将殖民地向非洲发展。1884年,德国将西南非洲占有,就连置多哥和喀麦隆也被德国控制。1885年,德国又在东非的桑给巴尔岛和坦噶尼喀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南太平洋方面,德国也丝毫没有手软,将新几内亚东北部和马绍尔群岛掠夺到自己手中。即便是已经拥有了众多殖民地,德国仍然没能满足,他们还想要在海外进行大肆扩张。但是,此时的俾斯麦并不想再进行殖民地的掠夺,他害怕会因为殖民地而与英国发生冲突,从而导致战争的发生。所以,在这之后,德国在掠夺殖民地方面开始比较谨慎起来。

1888年6月,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二任皇帝,他对俾斯麦十分不满。俾斯麦在威廉一世的庇护下,十分嚣张,这让威廉二世十分讨厌,两个人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而发生冲突。1890年,议会在《非常法》实施期结束后,决定不再延长实施期限。威廉二世便趁这个机会,对镇压政策进行强烈反对,俾斯麦在气愤之下便辞职了。对国内,威廉二世所实施的政策和俾斯麦差不多,都是专制统治。但是,威廉二世对异族采取各种迫害手段。

19世纪9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也必须相应扩大。所以,威廉二世想要更多殖民地,想要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想要重新瓜分世界。毕洛夫是威廉二世的宰相兼外交部长,他在公开场合便宣布:德国要争取更多阳光下的土地。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下,德国加紧了殖民地的掠夺。1897年,德国占领了中国胶州湾和青岛,1898年,又夺取了山东建筑胶济铁路的建造权,和铁路沿线开矿权。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时,德国还出兵进行镇压。1903年,德国为得到建造巴格达铁路的权力,还和土耳其签署了相关条约。当然,德国建造这条铁路也是有目的的,这条铁路在后来成为德国向近东进行扩张的有力武器。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让德国进行不断扩张,这让英国十分不满,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德国的扩张也损害了俄国的部分利益,让俄国也开始和德国针锋相对。到了20世纪初期,德国的扩张进入疯狂状态,他们想要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世界进行瓜分,从而占领更多的殖民地。

13。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