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发言被当做神迹之言,听神迹给朱允炆定义为庸君,不光是武将,文臣的心也微微动摇。
不过大多数文臣还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只要他们时刻进谏,就如同宋太宗时期,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样天下太平。
【又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虽然鞑靼有的二三十大军,但鞑靼的重装骑兵的占比特别少,原因是游牧民族的炼铁本就不行,主要指望与中原地区的贸易。
但明朝一早就严禁各种铁制品输出蒙古地区,因此缺少铁器的鞑靼无力再武装重骑大军。
】
乐瑶放出明朝对边境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从东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见明朝对北部外族的提防。
【虽没重骑兵,鞑靼另辟蹊径,把军事重点放在加强轻装骑兵上。
他们就地取材制作轻骑弓箭,以草原上的桑、榆等树木为弓箭主干,箭则以柳木做杆,以铁为头,大大减少用铁量,把少量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有了轻骑大军,鞑靼随之对应机动战术,与重骑兵相比轻骑大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可灵活作战。
重骑的战马驮载着沉重的装备,移动速度必定缓慢,加上骑兵们上身披挂着的大块铠甲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灵活性,所以在重骑还未发起进攻时,轻骑却可抢占先机。
由此可见,鞑靼的实力不容小觑,大将丘福的失败正是小看了鞑靼。
】
秦
嬴政认真记录下有关战术的一字一言,特别是重骑。
目前秦朝有轻车、步兵、骑兵和水军。
鞑靼的轻骑大军就类似于秦朝骑兵,嬴政可以类比。
方才听神迹所述,嬴政赶紧把重骑兵的大概轮廓刻出来,这些日子嬴政日日握着刻刀,虎口处厚厚的一层老茧。
因在竹简刻字太为缓慢,嬴政已经派人着手改良竹简,也不知后朝用什么记录文字。
目前信息整合,后朝除了有强大的火器外,还有以铁为主的战甲。
看来秦还要大力发展铁制品的冶炼,从而代替青铜器。
【明太宗朱棣吸取经验,鞑靼改变战术,他亦改变战略。
首先不能再以重骑兵为主,可短时间内大明又无法组建出一支可与鞑靼轻骑大军匹敌的骑兵。
没办法,四年内战真的消耗太多。
】
明朝众将听他们堂堂大明竟然凑不出轻骑军队,心里不知什么滋味。
他们低头看着自己的箭弩,本该射向敌人的箭弩却对准了自己人,民族危难之际无能为力。
【众将领】:大明内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
【路人甲】:带来了一位永乐大帝呗!
【因此明太宗朱棣此次只能以步兵为主,步兵更为机动。